一本完全由代課老師執筆寫的書
“這是我第一次來昆明。我從沒進過城,只在電視上看過🌩,不知城裏什麽樣,心裏很害怕🙁。”34歲的代課教師沐蓮花面對記者時緊張而拘謹🔇,說話結結巴巴。
高中畢業的沐蓮花是雲南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借代小學唯一的老師,教授三個年級共10多個學生👩🏭。在這所海拔2400米的高寒山區小學,她做了12年的代課老師,與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廝守⛏,每月工資僅260元。她以自己經歷寫成的《盛開的馬纓花》💩,獲得了雲南希望工程“茶馬古道上的代課老師”征文比賽三等獎🐫。
今年4月,為弘揚“助人自助”的愛心理念👩🏻🎨🤾🏻,促進茶區和沿線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香港慈善機構“苗圃行動”和西藏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開展了“茶馬古道·走向西藏”國際公益助學步行籌款活動。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以及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的近萬名步行誌願者和助走者歷時兩個多月⟹,行程4500公裏,籌得善款1500多萬元。
“在步行活動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山區的代課老師❤️🔥🤶🏻,而香港苗圃的無數義工在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時也見到過無數情操高尚的代課老師🖐,我們早就有為他們做點什麽的想法🐤。於是,借這次活動之機👨🏿🦰,我們舉辦了‘茶馬古道上的代課老師’征文比賽,讓他們盡訴心中的苦與樂。”雲南省青基會副秘書長杜華傑說。
比賽得到了雲南各地希望工程實施機構和廣大代課教師的熱烈響應☂️⛹🏽♂️,收到參賽文章200多篇💇🏻。為保證評比的公正和質量💂🌳,組委會專門組織了香港大學、城市大學的3名博士和著名作家阿濃對文稿進行審閱並在網上公示,最終評出特等獎、一、二💠、三等獎各一名⚓️,鼓勵獎25名✥,入圍獎4名🪹,分別給予8000元至500元不等的獎金,這些錢都是香港愛心人士的專項捐款。獲獎文章被結集成書《中國山區代課老師文集》,這是中國出版界第一本完全由代課老師執筆寫出的書。8月10日,排名前30的代課教師在昆明參加了頒獎活動。他們中許多人是第一次走出大山,到城市裏來見世面🈵。
同樣站在三尺講臺山寨教師卻要辛苦許多
代課老師在中國教育史上由來已久,特別是隨著西部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的長足發展,農村鄉以下的教師日漸缺乏🏌🏽♀️,又有普及“兩基”的重要任務在肩🧖🏻,在合格教師無法及時補充的情況下,各地的鄉、村想方設法從當地找到有一定知識水平,比如高中畢業或者初中畢業的學生🎥,聘請他們作為農村學校的代課教師。這一大批從未受過正規師範或大專教育的人,就此擔起了農村教育的重任🚵🏽♀️。
雲南威信縣紮西鎮後山小學的代課老師楊惠就是被社長從“玉米林裏拉拽出來🧎🏻➡️,推搡著去了社裏由保管室改成的教室”而成為老師的。她在《代課老師小惠的手記》中寫道,社長說🧑🏿💻🚻:“地裏不缺你這個人🤽♂️,有了拿教鞭的,不愁山旮旯裏長不出好苗子。”這個只有初二水平的老師📓,睡覺都抱著一本字典,當時她只有16歲。
|
但是這些教師們面對的是怎樣的情況呢🧚🏿?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翁嘎科鄉英候村小學的代課老師羅健芬在《阿佤山寨的教育現狀》中說🧑🏿🦲:“家庭教育跟不上,無形中為我們的工作實施帶來了許多不便。當城裏的家長不惜本錢,到處找老師輔導孩子🆕🧚🏻♀️、四處托關系進名校時,我們卻左手拎老酒,右手拎面條,懷揣著糖果🟠,反反復復地進行家訪🌺,求家長送孩子來讀書;當城裏的老師用流暢的普通話講課時🙅🏿♂️,我們卻徘徊在漢語和佤語之間;當城裏的老師計劃怎樣度周末時,我們卻在合計去什麽地方為學生討一袋大米或者一件衣服等。同樣是站在三尺講臺上🧕🏼,山寨的教師卻要辛苦許多”。 記者在《中國山區代課老師文集》中看到🚶🏻♀️➡️♊️,許多代課老師在傾訴他們對教育事業熱愛的同時,文字中也流露出對家庭的內疚和對現實的無奈𓀜。 “多年來🙍♂️,家人勸我說,你看你一個大學生每月只有200多元的工資,還那麽拼命,還是回家種田吧,每年收入至少一萬多元”🧑🌾。“多少個夜裏我愧疚難眠。一次,我和同事帶孩子上街,他們給孩子買這買那,我的孩子也哭著要買,我摸摸幹癟的口袋,什麽也不敢買🍽,心中直發酸。”通海縣四街中心學校四寨小學的代課老師楊華在《情在左,愛在右》中說🫣:“左是家庭🙉,右是學生,我把情和愛獻給了學生,卻苦了家庭➖👱♂️。” 這是所有代課老師心中的痛👱。 “很多人看不起代課老師,在我們那‘兩百塊’是代課老師的稱號。與公辦教師每月一千六七的工資比,我心裏委屈過,但最後想通了𓀈🤦🏼♀️。不就是錢少一點🧛🏽,我可以少用點啊。工作上我們可沒少幹啊🧑🏼✈️。教好書😾,教育好學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雲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娜允鎮南雅完小的代課老師邱瓊在《難忘的歲月》中說。 我們每天都會送你一束花 你別走好嗎🔐? “在中國,現今仍有50萬名代課老師擔負著教導數以千萬計兒童的責任,他們的月平均工資只有一二百元,根本不足以糊口,更不要說養妻兒。他們過著外人不知其苦的生活,為的是下一代不再受文盲之苦👨🏿⚕️🧑🔬。”香港苗圃行動茶馬古道籌委會主席楊坤說。 這些又要教書又要幹農活的代課老師🎃,他們是靠什麽堅持下來的? 獲得特等獎的顧紅在《半只蠟燭》裏講了一個故事。一天傍晚,學生白亮和他的父親來到宿舍,白亮說🥰:“我爹說考出好成績都是老師的好,讓我給你磕個頭。”白亮的父親也走過來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家沒什麽好送的,就讓他給你磕個頭吧👨🏼🚒。” 而庫鎮壩卡村完小的學生則每天給他們的代課老師柳忠燕送一束鮮艷的野花。在《校園,我的家》中🎨,柳忠燕寫道:“我問這些孩子們為什麽這麽做,其中一個孩子哭著說👩❤️👨,我們是想把你留住。以前我們的老師就是有一個叔叔送她花她就走了,我們怕你也走。我們這裏很窮👩🏼🦰,但是我們每天都會送你一束花,你別走,好嗎?” “離開這些孩子我不知該如何生活下去。”許多代課老師在文章中都這樣寫道。 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雷萬鵬教授說:“很多農村代課老師的素質並不高,但他們卻培養出很多成功的學生。教師的能力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和對教學的熱愛。只有能力沒有愛心,這樣的教育也是失敗的📙。中國的農村教育仍然要依賴大量的本土教師👨🏽🦲🧑🏻🏫,國家在清退代課教師的政策中應有所調整和完善。” 2006年👏🏻,教育部宣布今後不再聘用代課老師而統一聘用公辦教師。“但是,這個政策能實現嗎🐖?貧困地區的教育部門由於經費不足📚,根本無法負擔公辦教師的薪金。那些偏遠山區的一師一校和教學點,地處荒無人煙之地♡,不少受過正規師範教育和大學教育的老師是不願去任教的,代課老師仍然要承當教育的重任。”楊坤說。 “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農村教育能在艱難中奮進,代課教師的奉獻功不可沒。我們收集編印代課老師的文稿,目的是為了記錄代課老師在中國教育史上的事跡,肯定他們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功績。當國家發達,代課教師的名詞終有退出歷史舞臺的一天🪻。將他們的故事記錄,有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意義🔞。更要讓後來者知道前人創業的艱難💴,知道珍惜保存,這就是我們出此文集的目的🐾。”楊坤說,“文章發表是為了表彰他們數十年來為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使人們知道山區代課老師的甘苦,了解到中國教育事業的另一頁。文章重真情🧙♂️,而不計文字的對錯🫲🏽。”(本報記者 張文淩) 原載 《中國青年報》(責任編輯 莊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