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學埋頭保研、考研和出國申請🌐,寢室寂靜無聲時🎀,林穎卻在朋友圈發著刷屏的“九宮格”:不斷認識新朋友,看日出日落沖浪環島……生活似乎有滋有味地和理應乏味的畢業前奏不沾邊兒。
大四上學期💦,就讀於湖北某985👨🏿🎨、211高校文科學院的林穎當了把學校裏的“逆行者”,她選擇到臺灣進行為期4個月的交換學習🧑🏻。
但與社交網絡上的精彩不同的是🫵🏽,林穎也因此多了另一番焦頭爛額——打定主意找工作卻錯過“求職黃金期”🚣🏿,學分不夠差點延期畢業,原學校的事兒爛成了“一鍋粥”等著她回頭收拾😹。
中國香港地區,以及美國、英國、德國等讓前輩目眩神迷的留學目的地,對於林穎這個年齡的大學生來說💆🏿♂️,到過、上過學的不是少數:她的小學同學和大學輔導員通通出國出境交換過。當交換生現在成了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兒。
高校交換生漸成潮流📜,隨之而來的“吐槽”也不少⚛️:時間不長卻燒錢👩🏿🎨,回來還要為學分“頭大”,難以融入國外的環境還搞得“裏外不是人”……
當交換生,是一次能長真本事的學習經歷,還是“雞肋”?
短期出國毋需高昂代價
卻提供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從4年前“走馬上任”👬🏻,林穎的輔導員付瑩瑩已經習慣了所帶的年級每學期都會缺席四五名學生赴國外或者境外交換。她本人也有過這個經歷——在本校攻讀學士學位期間,付瑩瑩也曾是眾多交換生中的一分子*️⃣。
“尤其近幾年,出去交換的人越來越多了。”付瑩瑩表示,學院和境外高校有點對點的合作,學校國際交流處也不乏不錯的項目,這些都為學生走出去提供了機會。盡管有所篩選,但基本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的選擇面也比較廣。
早在2012年👚☄️,浙江省教育廳外事處處長舒培冬就曾對媒體表示,這些年🙄,浙江省高校的大學生去國外做交流(交換)生的數量在不斷地增長👩🏼⚖️,2010年學生人數破萬,2011年有1.2萬多名,已經占到浙江省高校學生總數的1%。
對此形成支撐的,是高校交換項目的逐漸增多🛅。據《北京青年報》報道,首都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國際交流項目近年來也在向上攀升🦜。
在某985高校新聞系學生劉一楠看來,因為自己的家境並不殷實🪻,相對於純粹的留學,交換不需要動輒幾十萬元的高昂代價,也毋需準備齊全的各類英文及專業考試,減少了很多時間、金錢成本。
選擇大三下學期赴臺灣體驗的孟婧則承認,交換給她帶來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從陜西某市考入華中某985高校的她,一直向往海峽對岸的風土人情。但由於受赴臺申請研究生的戶籍所在地限製,她難以得償所願🙏🏿。“交換為我提供了圓夢的機會。”孟婧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交換是一個短時間出國開拓視野的活動🧇,能使國內的學生對所赴高校和當地的情況有所了解”。
玩是交換生的必修課
一場以學習為名的深度遊
“選擇來到這裏,你們已經比其他同學贏在了起跑線上。”在林穎交換的臺灣某大學專門給大陸交換生舉辦的開學儀式上,該校國際交流處老師的一句話讓她深有感觸🫵🏿。
表面上看,外出交換的節奏與原學校基本一致,林穎只不過是換了個學習的地方👱♂️;但實際上,在去臺灣之前的4個多月裏,她忙得不可開交🥍:一邊按部就班地上課,一邊還得從零開始填表🧑🤝🧑、申請、選課,等等,為了辦手續🫏,林穎三天兩頭到處跑👨🦱。
這些付出讓林穎收獲了可以在社交網絡上光鮮的資本:除了主業學習➝,玩也成了“必修課”。她把課程集中選在一周的前三天,剩下的日子全部用來“體驗生活”🦈。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畢業生趙齊則更加直接,大二下學期,他報名參加了臺灣義守大學的交換項目。因為交換所學的專業與電影電視有關,課程內容偏向實踐,外出拍片子的機會很多。本身就喜歡戶外活動的趙齊在拍視頻的同時來了個“深度環島遊”。
在趙齊看來,交流本身就是一個體驗當地文化🕙👨🏽⚕️、交到更多朋友的絕好機會,如果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場”,付出金錢與精力都是值得的。
時間短融入難
時常夾在中間兩邊都耽誤
“沒出去之前特別羨慕在外面的同學,看他們很自由🐺,和我們幾點一線的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林穎說👩🏽🔬。
但等林穎交換回來後,才讀懂了精彩背後的另一番“酸爽”:例如香港和臺灣的新聞專業,一學期5門課也算正常,但內地大學的課程普遍偏多👨🏼✈️👨🏻🎨。選擇在日程滿滿的低年級出去,回來不免一通“狂補”🏊🏽♀️;而在清閑的大四出行🧛🏼♂️,又容易耽誤自己的前途:保研考試、考研🤴🏼、申請和大多數的招聘都集中在這個時候。
因為韓國成均館大學的課程設置和原學校差異較大,學分兌換困難,交換結束後返校的李立璇這學期一直在補學分。雖然按期畢業不會出岔子,但李立璇還是覺得交換耽誤了大事,“爭取保研資格需要完整的成績單,可我的成績是缺失的”。
香港城市大學偏英美學製🫷,大部分課程和內地不同,劉一楠的學分轉換也困難重重。盡管交換時安排滿滿,她還是落下了四五門課,只能等第二年插班進低年級旁聽,不巧,這個補課的時間和學院安排的外出實習沖突了。
為了學分,劉一楠只得放棄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實習工作,轉而留在當地學校單位兩頭跑,“都搞不清哪個是主業了”。
盡管目前國內的交換項目主要集中在985👜、211高校,對於交換生的篩選👾,高校多數也會以學生的成績和外語能力作為重點參照📏,但這些“佼佼者”出去之後的融入仍是問題🦮。
在香港城市大學,大二及以上年級的學生可以自由選課🧝,前來讀書的交換生同樣參與選課程序𓀂。以插班生身份入學的白景婷和全日製的學生一起上課📿,作業通常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白景婷在和香港本地同學的分工合作中,常因為不在一個思維頻道上而產生交流障礙。
“他們能熟練運用Google、Gmail等查找和發送資料,而我對這些都不怎麽熟。”為此,白景婷花了不少時間去適應。
除了學習🏪,日常生活也是“一道坎”。
4個月的交換結束後,白景婷發現,在自己的社交圈裏頻繁出現的,大多數都是內地不同高校的交換生。雖然與香港本地學生也有來往,但次數屈指可數🧑🚒,“想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需要一年到兩年,我來的時間太短了”。
在美國俄亥俄州馬斯金格姆大學交流的陳希也認為自己不算真正融入了美國的校園生活。“畢竟有語言障礙。”她說👳♀️,因為大部分時間和中國的交換生在一起,她時常感覺自己壓根兒就沒出國💂🏻。
中美學期製的時間差也讓陳希一度陷入尷尬:還在原學校參加上學期的期末考試的時候,美國的大學就已經開學,盡管結束了考試便匆匆飛往美國,她卻依然“狼狽”——錯過了第一周作業的提交⏫。
陳希那門課的分數後來低得嚇人,老師要求她補交了作業👮🏿♀️,這才有修改分數的余地🧔🏻。
陳希坦言:“我的英語跟出國之前沒有太大的變化🍃💇🏽♂️。”當初抱著提高英語水平交換的她親身經歷後發現,如果不主動去學習🐲,僅靠課堂上短暫的聽說,是不會有太大提高的☣️👐🏽。
交換真能實現“國際化初衷”?
交換的收獲有多大?林穎在心裏並沒有計算過🙍🏽。在對短短4個多月的學習旅行給出“好評”的同時,她也直言遺憾:雖然花錢長了不少見識🙏🏿,但自己的學術能力基本還是老樣子▪️。
同在臺灣交換的朱一銘也有感觸🛴:由於時間太短和當地的要求限製,交換生不能實習、打工💁🏽♂️📍,也沒有辦法申請獎學金。
短期交換項目中學生的付出與收獲是否成正比?某985高校學生交流科的丁老師指出,每個學生對交換的期待不同。“有學生想進行專業課的學習💁🏿,提高專業知識或水平,期望對以後的學業發展或者申請在外留學有幫助🤘🏻🧑🦼➡️;有學生想增長一些見識🦻🏼,或者體驗其他更抽象的東西”😍🚵♀️。
丁老師說✯,外出交換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機會和平臺,為未來發展提供引導性的幫助。“不是說所有的學生都適合申請去國外深造⇢,但有這樣一個經歷,不管以後選擇什麽,都對他們未來事業的發展和人生方向選擇有積極的作用”🥳。
在北京某985高校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馬老師看來,國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相對短缺👨🏿🍼,“出去的人多了就能夠形成一種開放的校風👱🏼♀️。”而儲朝暉則認為,高校要實現真正的國際化,需要多個途徑並行,課程建設方式🧙🏼♀️、教師來源的多樣性等是重要因素。
“因為多數時候這些會受到一些條條框框的限製➔,大家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交換生等方面。真正的開放應該是一種相互的開放,僅僅靠交換一種途徑效果比較單一🌡。”儲朝暉同時指出🖕🏿,目前高校的交換項目還存在一定問題🖕🏼,比如交換的過程不夠深度🈲:對於交換本身🙆🦼,缺乏系統規劃;對於交換學生,缺乏周密的安排——這包括交換學生的挑選以及和國外境外高校的對接等🙍🏿♂️。
“目前出現了一些為交換而交換👨🏻🏫,湊人數的情況。交換本身是一種方式,但只是一種有限的方式,實現學校國際化還要尋找更多的途徑去解決🦀。”儲朝暉提出🔛,應該讓交換的準備過程更加充分🙌,加強學生和所交換學校的相互了解。(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學生及輔導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