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高等教育機構將會面臨什麽形勢?有哪些趨勢和技術將會驅動教育的變革💸?有哪些挑戰是我們認為可以解決或難以克服的?我們如何製定有效的戰略性解決方案?全球58位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合作研究和專題討論,形成了《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6高等教育版》。本報告由新媒體聯盟與美國高校教育信息化協會學習促進會(ELI)合作完成💜,揭示了未來五年全球範圍內影響高等教育變化的關鍵趨勢和重要挑戰🏷。
近期影響趨勢 未來1—2年內的高等教育變革
混合式學習日趨發展
過去幾年中,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習者和教育工作者將在線學習看作某些面授教學的補充形式,人們對在線學習的認識也日趨理性🧖🏽♀️🤞🏽。混合式學習的優勢很明顯🔟,其靈活🗣💂🏻、便於實現🏢、能夠整合復雜的多媒體和技術等特點都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高等教育機構正在獲得更多數字化環境創新的籌碼👨🏿💼。人們普遍認為利用數字化環境提供新思想、新服務和新產品的時機已經成熟🧑🏽🏫。
學生期望高等教育能夠充分反映他們在互聯網生活中信息獲取的便捷性和與人溝通的即時性👩🏿🚀。高校也在不斷增加在線課程的數量,以解決學費昂貴和學習機會缺少等普遍性問題,從而幫助學習者克服經濟困難,平衡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責任🧏🏿♂️🧣。混合式學習融合了在線和面對面兩種學習路徑,為學習者提供了整合化的學習體驗,並提供靈活的學習支持。這些融合的方法能同時促進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並為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提供更多渠道🗺。
在線工具的整合也讓教師能夠追蹤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參與程度,然後利用該數據信息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翻轉課堂是一種混合學習模式,學生可以開展論壇討論、進行問題解決,並且積極應用他們的新知識🧜🏻♂️🧑🤝🧑。另一種方式是將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與課堂教學和同伴互動相結合。
在實踐中,許多高等教育機構都采用了在線學習和面授課程相結合的混合式創新課程設計,讓學生從課程學習中受益🔚。美國費城的皮爾斯學院所服務的學生群體主要由在職人士組成,學校引進了靈活的課程實施方式:學生每個星期都可以從面授或在線課程中選擇一種方式。采用混合學習方式後,學生曠課率從10.2%減少到了1.4%。
日益重視學習測量
學習測量是評價領域十分關註的新視角,強調教育工作者利用各種方法和工具開展評估、測量,記錄學術水平、學習進程、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對學生的其他考核指標🌰。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正在重新定義職場中哪些技能是必要的,高等院校必須重新審視如何定義、測量並展示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數據挖掘軟件的激增🤼♀️、在線教育的發展🧑🏼💼、移動學習以及學習管理系統諸多要素正在共同引發學習環境的變化,在新的學習環境中能夠利用學習分析和可視化軟件🆕,以多維度和可移植的方式分析學習數據🕷。
有研究者和專業公司正在設計類似的分析工具🥇,以發掘學習相關數據中所隱藏的可用於改善學習的模式,為學習者和教育機構提供精準服務🙍🏼。被分析的學生數據通常包含學生人口統計學特征👩🏽🔬、選課信息、學業進度、學習平臺參與情況以及對概念的掌握👨🏿🏭。盡管很多試驗正在進行過程中,但很多專家已經開始引導大家關註那些學習數據信息類型及數據使用所涉及的隱私和倫理問題。
新一代功能更強大的學習管理系統將會是以學習為中心的平臺👼🏽,核心功能包括個性化、分析、咨詢🚶♂️➡️、學習評價以及無障礙訪問等💃🕵🏿♂️。
大學領導者們也借助推廣最佳實踐的方式🛍,來推動學習數據的使用和保護💁🏽♂️。其中的一項措施是預測分析報告框架🎵,成員彼此分享學習者保持率和學習進度等數據,以確定自己學校在同行學校中的排名,並探索對促進學生成功項目投入的回報率。同時🚴🏿,信息科學、機器學習、情感計算等各個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對算法進行持續調整,並且通過各種數據格式的評估和反饋來增強分析能力和洞察力。
中期影響趨勢 未來3—5年內的高等教育變革
更加註重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日益深遠。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對深度學習進行了界定,即學生通過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合作和自主學習,掌握學習內容。為了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動機👨🏻🦰,他們需要明白課程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聯系,需要了解新知識和技能對他們的影響。基於項目的學習、基於挑戰的學習、基於探究的學習和其他相似的方法有助於學生在校內外獲得更多主動學習的經歷。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擁有職場成功的技能🪇,進而影響社會🙋。美國大學和學院聯合會最新一項研究顯示👨🏼🍳,近期雇主們更重視畢業生在重要領域的能力儲備,如批判性思維。
依據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的說法,深度學習促使學生關註內容的意義、相關聯的觀點🔏,並將其與先前經驗聯系起來,形成自己的理解。深度學習旨在引導學生擺脫機械學習,激發他們真正的好奇心🧍🏻♀️,使他們樂意進一步探索。
大家普遍認為,基於項目的學習能夠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在基於項目的學習中🦵🏻,核心概念或問題驅動學生針對明確的目標展開調研👩🏿🎨,形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學習者策劃任務、流程和產品🤣,展示新知識,並在過程中展開深刻反思。
為了在全球高等教育中推進深度學習,大家需要了解的是,深度學習有助於幫助學生獲得高質量學歷認證🏌️。隨著深度學習越來越多地付諸實踐▫️,這種趨勢的影響將持續增長。美國賓州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戴爾瑪學院的調查顯示👨🏿,學生深度學習的表現有明顯增強;81%的學生掌握了主題內容🌰,91%的學生在課程中展現了自己的毅力🔪。
重新設計學習空間
教育環境的設計也開始註重支持基於項目的交互學習🈯️,特別註重在交互學習過程中凸顯更強的移動性、靈活性和其他設備的使用。學校也紛紛采取升級無線網帶寬的方式來創建“智慧教室”❄️🎇,支持網絡會議和其他形式的遠程協作交流。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經倡行多年並開始深入人心,這讓很多高等教育專家重新思考學習空間應該如何進行改造。創新學習空間的益處已被認可💃🏻,擴展學習中心是一個為工程師設計的混合式學習空間,具備利於團隊活動的更靈活的動態布局。這些重新設計的空間可以用來開展通常意義上的彈性學習或主動學習。有些人認為🫱🏻,這些新的學習環境特點就是🔆,其設計能夠實現協作和基於項目的學習🛌🏻📐,而隨著支持學生建模和創作的設備的添置,這些學習環境會很快獲得改進🚥。
雖然目前的討論仍然集中在重塑實體學習空間,但探究幫助在線學習的空間設計的時機已經成熟。例如💆🏽♀️,美國普渡大學創建了一個靈活的學習區域,為在校學生和遠程學習的學生服務。利用吸音板和頂棚麥克風來收集無中斷音頻💮🗒,靈活安排可移動的設備🧖🏼♀️,為在校學生和遠程學習的學生在工程課堂上提供更好的體驗。實體和虛擬學習空間的整合,為混合式學習引入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經過多年的深入研究和設計,世界各地的大學正在建設使用最先進技術的教室和空間,從而促進更健康環境中的協作🧙🏻。例如,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新建的學習創新中心的特點是“學生環繞式”課堂⚔️。該建築中心的教室設計可以允許班級之間的流動👨🚒🔳,並且設置有非正式學習空間,學生和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協同學習🗜。
長期影響趨勢 未來5年或更多年內的高等教育變革
重新思考高等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領域中發生的變化正在顛覆大學的傳統觀念👨🏿🦳,改變著高等教育學習的範式🧑🏽⚕️🚶🏻♂️。相關研究發現,21世紀經濟的需求和畢業生離校時能勝任的工作之間存在脫節🏢。一些國家通過新的政策舉措、項目和課程,鼓勵學生與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同伴合作🐯,創新性地解決復雜問題,努力讓學生加深對工作的理解。這一趨勢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探索教學模式和證書授予的可替代方法,以適應迅速增長的學生數量及其多樣化的需求。
當今數字世界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物理校園之外的學習機會🌔👩🏼🦰,大學正在逐漸改革以適應世界的不斷發展😟。英國牛津大學發布的《2015年高等教育國際趨勢》的調查結果強調,各國已經采取政策性措施,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以期通過博士生項目👷🏿🚴🏻♂️,培養工作領域的可遷移技能,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經濟競爭力👣🤜。
這些因素正在促成新型培養方案的發展⚖️,以通過跨學科活動實現意義深遠的、持續性的變化。最近👳,中歐大學啟動了主題知識項目,讓不同的組織和部門參與其中𓀖,開拓跨學科產品。最近💈👏🏿,該大學正針對社會心理、社會公正與不公、能源和社會🙎🏿、管理四個主題,對所要開發的新課程🚴、會議或工作坊征求教師們的建議。
許多大學正在積極打破學術孤島,構建學者和問題解決者間的跨學科社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一個跨學科研究項目資助了一些合作研究項目🚸,這些項目要至少涉及以下四個研究領域中的三個:腦疾病的發現與治療,機器人、傳感器和先進製造技術,前沿工業和環境保護👨👦,全球食品加工。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的學生可以參加一個為期兩周的強化課程📪,匯集了生物學、地質學、通信和社會學,他們要為跨領域交流創建基準🚶♂️➡️🧖🏿♀️。
努力推動創新文化
研究型大學通常被視為發明和創新的孵化器,並直接影響本地社區甚至全球的發展。為了培育創新並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機構必須不斷調整自身組織結構,保持一定的靈活性🚧,激勵創新和創業。高等教育的研究者越來越認同🏘,采用反應敏捷的創業模式能夠讓組織的領導力和課程體系受益💩🍒。教育工作者們正借助這些模式開發新的方法和項目,驅動自上而下的變革👩🏼🦳🧔🏿♀️,並能在很多組織情境中廣泛實施。
當代職場對雇員的要求是機敏、適應性強、具有創造力💁🏽♂️🍌,因此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正在改進現有的專業項目,創建培養這些關鍵技能的新項目🔵。在當今大學裏,近25%的大學生渴望成為企業家。隨著這一趨勢逐漸顯現,其帶來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歐盟委員會一項研究表明🧙🏿♂️,與同齡人相比,參與創業項目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更快地獲得工作,更有信心在工作領域創新和創業👩🎓。創業教育聯盟還認為,創業有利於改善學生在很多方面的表現,包括自我認知、自我管理和創造力等👶🏽。
創新政策平臺主張大學應該支持創業課程🕥,吸引和容納更多的學生👪,培養能夠達到高質量教學標準的教師。項目中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復雜的教學法🤾🏻,支持更多的互動學習;大學鼓勵教職員工通過專業發展和參與創業的機會,獲取創業技能🍑。創新政策平臺建議培訓策略不能僅限於業務開發和管理,而要重視企業發展中的挑戰及風險承擔🦣🔗,並建立戰略聯盟♿。此外🚵🏽♀️,教育機構應該製定政策來定期聘請行業人士成為客座講師,以加強課程與真實世界的聯系💠。(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