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2月21日設立為“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以強化各國人民的“母語文化意識。”在此,我們通過各國教育中母語課程的標準或教學大綱透視各國母語教育的發展及啟示。
公民素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命運👨🏽🦰,而優質的母語素養則奠定了公民個體的人文底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中首次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而貫穿其中的一脈生命線首先是掌握基於語用規範、洋溢生命智性活力的母語🚭。
貫穿教育的生命線
從學校初級階段的認知和模仿,到高年級時的表現和創造,學會駕馭母語已成為未來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憑借對母語全方位的語用實踐而立身成人,實現與世界的價值聯系,開辟自己精神發展的獨特路向。
20世紀後半葉以來,全球課程和教學理論出現了多元演進的加速趨勢🚴🏿。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專家勞倫斯·斯滕豪斯在深刻批判傳統課程理論的基礎上,主張尊重教學交互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創造的“過程模式”。他強調,教育的“過程價值”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個體在教學過程中思維潛能的釋放和更多的自由創造🏢。而美國課程論專家艾斯納的“表現性目標”說,更是追求學習者在具體教學情景的種種“際遇”中所產生的獨特表現,主張學習結果開放🙅♀️,弘揚創意靈性,諸如心靈與文體相擁中所迸發的非同質化的鮮活言語🏷。而“批判教育理論”則提出反文本、反記憶的觀念🥰👨👩👧👧,催生了教學中對文本的“離心”傾向。
事實上,這些理論直接促進了外國母語教育對養成學生獨立思考👨🏻🚀、批判質疑和自由評論的高度關註。各國母語教育著眼於通過全方位、自足自享的語用實踐而夯實語言“童子功”、鑄就母語文化的繼承者和創造者。
傳承並創新的教育實踐
法國的《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法語課既要給學生帶來知識🍆🍸,更要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批評觀念”🧛🏽,而“掌握語言是閱讀文本和培養思維能力的首要條件”,而且該大綱要求👐🏻,“在法語公共必修課結束後,學生應該能夠閱讀🧑🏼🎓🤷🏻♀️、理解並自己評論一個文本,找出文本中的語言、歷史、背景、論述和美學等問題”👩🏼🚒,能夠“形成自己的評判結論👉🏻,形成自己的評判語言”🙍🏿。
美國馬薩諸塞州《共同學習核心》呈現了同樣的母語學習的目標:“所有學生要能夠批判性地閱讀和聽說,以便獲得信息😭、理解和享受。他們要能夠用標準英語進行清楚、真實、勸說性和創造性的寫作和說話🛶🧑🏽✈️。”
不少國家的母語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紛紛將學習母語與優化思維兩者有機聯系起來,自覺地視學生學習母語為淬礪思維品質、發展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尤其值得關註的是,很多國家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都強調一個關鍵詞“評論”(Comment On)。它有時指批判、批評甚至非難,有時又指評價、判斷或辯說;它既含有否定意向的質疑或肯定意向的褒揚🈁,更泛指基於獨立人格的個體言說🧑🏻🦯➡️,所以這是發揮每位學生主體精神🧑🏿🚒、提高其自由辯說能力、煉就其母語創新智慧的重要途徑。它要求學生在運用母語展開聽、說🤤、讀、寫、視🤱🏿、思、評的全面實踐活動中以批判性思維為主,並使其價值目標指向創造性思維。
個體生命優秀的情意元素👷🏽♀️,包括健康的審美情感💁♂️、純正的道德品質、堅忍進取的意誌力和不可或缺的責任意識等,都是經濟全球化視野中現代公民應有的人格構成。俄羅斯《10—11年級語文教學大綱》超越了以往的俄語和文學教學大綱,倡導促進學生個性精神的成長,使其形成人道主義的世界觀、美學修養等。日本文部科學省新修訂的各級國語學習指導綱要,均提出對教學的一系列指導性原則,涉及養育豐富的情感🧑🦽➡️🏃♂️➡️,勇敢面對生活的意誌🙅🏿,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的關註和思考以至國際合作精神等🔸。而法國《初中教學大綱》則明確指出對“美學敏感的啟蒙”是與“學生評判能力的培養”並置的兩個目標,“要做到兩者平衡”🥱,進而確立法語教學的目標是“讓每個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成為有覺悟♓️、自立和負責任的公民”🎅。這樣,課堂教學必然要關註個人的完整發展,重視通過母語學習而養成學生非凡的人生抱負、美好情感、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等🦒。唯此👌🏻,母語學習的過程才是構成每個學生“心靈完形”的過程🚇。
然而最重要的是,母語教學堅定了學生傳承並創新母語文化的信念🖲🤾🏿♂️。其實🌥,母語教學就是傳輸民族精神遺產的生生不息的文化流程😸。因此,國外母語課標或教學大綱都是高度強調通過母語學習去親近並融入其所承載的文化,強化其深植文化傳統的自覺的“根意識”🎻。法國《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法語是“打開通向法語文化和歐洲文化的道路”👷🏿,學生借此可以“構建一種歷史的視角,明確自己所處的文化空間”。日本教育審議會修訂的各級學習指導綱要✸,高度強調弘揚國語教育文化,培養學生“尊重國語”的態度◼️。韓國《語文課程標準》直言其性質🍉🫄🏿:“國語課培養學生有韓國特色的國語使用能力和態度,在這豐富的信息社會裏謀求正確、有效的國語生活,養成未來的民族意識和良好的國民情緒”💭,最終“立誌於國語發展和國語文化創造”。
通過這一行行鏗鏘有力的文字,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只有通過建立對獨一無二的母語的尊崇感👨🏭,才能促進學生早早養成對祖國和民族身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在全球教育市場中,這種自豪感和自信心無疑是發展母語文化最可寶貴的發展性精神資源🏛。
從“知識本位”到“思想本位”
新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母語教育普遍以重視弘揚學生主體的批判和創造精神、提升母語文化的綜合品位、煉就積極語用能力為主要特征,正在持續發生從“知識本位”到“語用本位”和“思想本位”的歷史性深度轉型。而今,以自主表達、獨立評論、觀念爭鳴為語用形式特征的“思想課堂”正在迅速刷新適應既往的“知識課堂”。“思想課堂”以面向明天、超越歷史和創造未來為根本價值特征,與傳統“知識課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課堂範式的轉型👡,給中國母語教育的改革帶來諸多啟示。
母語教育亟需致力於淬礪學生積極語用的能力,即變“語識”為“語用”😴,釋放學生天生的表達欲望和表現動機;鼓勵學生以文本為平臺,充分發展基於輸入性語用的表達力,尤其要形成學生對文本中問題的獨立審美鑒賞力和評論力🙆♂️。這種充滿批判精神和邏輯理性的語言創造力,將極其深刻地帶動個體內在思辨力的走向👨👨👦👦。這種思辨力和表達力的煉就將是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投資🫲🏻🕷,最終匯合成國家文化建設的蓬勃創造力👷。
母語教育還需致力於豐富學生精神生命的內涵🙇🏽♀️。即變單一“語知語能”為全面“知情意能”的多維度發展🧷。這就是母語教育的“全人”使命👨🏿💻。任何學科的教育🥌,從來不是技術主義的工具教育,尤其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之載體的母語教育🏌🏼♂️,更是要致力於學生的靈魂完美和人格健全——唯有卓越的精神才能孕育高尚的思想力和優質的表達力。
母語教育要在學生心田種下文化創造的希望之種。一國之母語,是該國文化建設和創造最重要的載體;未來公民的語用能力直接決定了國家的文化興衰乃至命運🤠。因此,在文化軟實力博弈的背景下,語文課如何在學生心田播種傳承並創新母語文化的強烈的“根意識”,使之從熱愛母語到享受母語,再到創新母語的偉大信念🕴🏻,從而讓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長盛🧑🧑🧒🧒、永續輝煌🧢。這也是實施“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中國語文教育的神聖使命。(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