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海外瞭望
  

一所美國小學的課程文化


    沒有語文🙇🏼‍♀️、數學教師☦️,只有一兩位教師包班⚁,負責全班的所有教學;課程變了,曾經的一大兜子教材也可能縮減為一兩本……你沒看錯,這就是近幾年被國內教育工作者熱議的“全課程”教育實驗。在美國🕚,許多中小學有類似“全課程”的教育實踐,而其中一所學校的做法🛻💁🏻‍♀️,頗值得我們學習…… 

  學科教師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班、兩個教師🤺、一群孩子”的共同生活;枯燥的教材文字變少了📉,加入教材的是繪本、音樂、舞蹈♣︎、戲劇、遊戲等豐富的元素;傳統的教室變了,小劇場、戲劇教室🏓、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等蓬勃而出。這就是發生在北京市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的“全課程”教育實驗,該實驗自實施以來🚵🏻‍♀️,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註。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這樣的課程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常態。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分權製國家,在教育政策方面也體現出分權的特點。美國並沒有統一的學製、課程標準等,采取的政策是由國家指導👰、地方分權、學區決策、學校實施的層層分級的課程管理體製。各州🧑‍🦯‍➡️、各學區、各學校的課程與教學組織各不相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美國的課程文化究竟有什麽特色📪?下面,我們以威斯康星州的羅斯福小學為例,從課程環境🥹🧑🏽‍🎓、課程製度、課程內容3個方面來詳細了解其課程文化。 

  課程環境:全力為學生👇🏿、教師服務 

  課程環境是課程實施的“力場”,它直接影響著課程實施的效果,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就校園環境而言🧑🏼‍🍼,羅斯福小學沒有宏偉高大的校門和門衛🌱,只在教學樓入口處用不大的字體標示著校名,沒有校園圍墻,學校與社區完全融合,遠遠看上去不會發現這是一所學校。 

  教學樓大廳的四周墻壁上是大型壁畫👨‍👩‍👦,這些壁畫是家長與三☢️、四年級的學生共同創作的,壁畫的內容是對威斯康星州的代表性自然風景🩰、名勝和動物的介紹。走廊墻壁被劃分為幾個區🫱🏽,一面墻的下端是一排掛鉤供學生懸掛衣物,上面是學生作品文字圖畫展示區;另一面墻設置了專門的手工作品展示臺🎣,墻上整齊地貼著學生的小作文和插圖👩‍✈️,展示臺上擺放著學生的各種作品🐆,有用牙簽製作的建築模型,用紙製作的各種幾何體,等等👰🏼‍♂️。 

  再看看羅斯福小學的教室環境,教室空間非常大✵,各年級教室的空間大致劃分為5個區域👳🏻:授課區(教學區)🎯、小組學習或活動區💪、圖書區👨‍👧‍👦、電腦區、教師辦公區🤿🌆。低年級教室還設有休息區(或生活區)。這些區域都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和齊全的基本設施👨🏻。多樣化的教室功能滿足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活動😧、生活等方面的各種需求🚋。 

  羅斯福小學各個教室的桌椅擺放位置不同,同一班級桌椅的擺放位置因不同教學活動的需要經常變換。低年級(K-2)教室裏小組學習區的課桌是4張彩色的圓形花瓣桌,按紅🧰、黃、藍、綠顏色將全班學生分為4組,每張桌子可圍坐4-5人👩🏽‍🦳。高年級(3-5年級)的課桌擺放形式更加多樣,有的課桌被擺成半圓形,中間放一個展示桌🦸🏼‍♂️,供教師上課做演示😂。這樣,學生的座位不分前後主次,便於與教師進行最大化的交流,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學生們也能感受到平等的待遇🍤。也有的班級課桌被擺成4個馬蹄形🎭,便於開展小組討論和小組活動。 

  羅斯福小學每個班級的教室墻壁都被充分利用🙁,裝飾豐富多彩、個性鮮明。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人性化。低年級的教室裝飾色彩鮮艷🤒🏨,有許多彩色卡通圖案和玩具🧑🏼‍🎓,墻上貼著許多學生的學習照和生活照,教室門上貼著彩色卡通圖案,並以教師的名字命名班級👨🏼‍🌾。第二,知識性🧑🏿‍🌾。教室墻壁張貼的一些內容通常與各科所學重點知識同步,如低年級教室墻上有溫度計、100以內數字貼等,以配合學生對數字的學習與應用🔠。高年級墻壁裝飾更具有知識性,有學習方法指導、最近所學的核心單詞😲、公式定理、與課程相關的資料等🐹,內容涉及文化🧑🏿‍🎤、地理👏、社會等各個領域🏯。 

  教師的辦公地點一般設置在教室的一角🖇:一張放置教學資料和學生資料的辦公桌、一把椅子𓀑,還配備1臺電腦、復印機🧝‍♀️🤙🏻、打印機,辦公設備齊全,便於教師準備教學資料。教師的辦公室與教室融為一體,是開放式的,而且教室裏沒有高高在上的講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教室裏隨處走動🧑‍💻,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中的一員。教師全天都與學生待在一起,便於和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潛移默化地實踐師生平等的理念。 

  課程製度:高低年級差異顯著 

  羅斯福小學的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在縱向上,低年級采用不分級製👷‍♀️,高年級采用傳統的分級製;在橫向上,以包班製為主🥷🏽,結合科任製💹。 

  不分級小學又稱無年級小學,由美國著名教育家古德萊德在其著作《不分級小學》中提出。根據古德萊德的觀點🐣,不分級小學指的是為處於小學階段的兒童在教學過程中提供自由組合的分組方式進行學習。分組的標準主要依據每個兒童不同的需要、興趣🐢、能力🩰、效率與風格👩‍🍼。不分級小學開設個性化課程🧼,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入不同的學習階段🙇🏼‍♂️,這種方式實質是尊重兒童的個別差異,給予兒童自由的學習和探索空間。 

  包班製是一名教師包攬一個班級所有科目的教學,教師全天與固定的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一起🧑🏿‍💼,便於了解學生的問題、需要🗾、興趣和特長,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課表💧,提供整體化學習計劃。包班製是美國小學最流行的形式,由於小學低年級學生人數較少,課程內容難度較低,所以包班製多用於低年級學生💇🏿。高年級(4-6年級)在包班製的基礎上結合了科任製,通常是兩名教師負責一個班級的所有核心課程(英語🖤、科學、數學、社會學)的教學,而專門的課程(如美術、音樂等)則由學校的專業教師負責,這樣的教師通常有自己專門的教室👩‍👩‍👧‍👧,而且教室的布置充分體現了學科的特點🧑🏿‍🍳,各種設備和材料十分豐富🤾🏻‍♀️,如美術教室為學生提供多種繪畫顏料、手工材料、動物模型等👩‍❤️‍👨,音樂教室為每個學生配備了電子琴等🔰。 

  關於小班教學🧚,羅斯福小學設有學前班至五年級,共6個年級🫶,全校約400名學生💂🏼,在校的學生為5歲至12歲,這種六年製小學在美國占多數,將學前班設在小學更有利於幼小銜接。羅斯福小學的學前班至三年級實施小班教學,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為1名教師負責15名學生,另一種形式為“兩名教師合作教學班”,即兩名教師負責30名學生。四、五年級每班大概20多名學生,最多的也不超過30人。每班除了專任教師之外,都配有一名助教,班級裏還常常有家長誌願者幫助教師組織活動。 

  課程內容⛹️🗯:突出自主性和生活化 

  美國小學課程體系設置主要是國家建議🚉、州級標準、學區決策、學校執行🧏🏿‍♀️、校本課程、周期修訂🕵🏼‍♀️。羅斯福小學在遵循本州的課程標準🤸🏻‍♀️、課程計劃和學區有關規定的前提下🤵🏼,精心安排核心課程並選擇教材,但學校也享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設置體現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其自主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課程科目。羅斯福小學的課程以綜合課程為主🦹,如語言藝術課包含了閱讀、寫作🕥、文學、口語等🤽🏻‍♂️,社會課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的知識,科學課將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知識融為一體。各個年級學生都有機會學習藝術類課程🌧,如繪畫、唱歌、表演🫵、手工等,學生從中變得更有創造性。這些課程既不被當作學校的邊緣課程,也不被當作課外活動🚀,而是被當作學校總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每個班級都開設了專門的閱覽圖書課(又稱圖書館學習課),即在圖書館上的閱讀課🦨,一周1-2次,主要是由圖書館的教師進行授課👱。 

  課時安排。羅斯福小學一學年為180天,周一至周五上課🕧,低年級學生每天在校時間為8:00-15:00,高年級學生為7:50-14:40,平均每天在校時間約7小時🏇🏽。這7小時除了午餐45分鐘時間外🗞,其余都是上課時間,沒有所謂的下課休息✦。上完一門課,學生整理好上節課的材料,準備好下節課所需材料🧎‍♂️‍➡️,這樣自然就過渡到下節課,沒有明顯的上下課界限,也沒有嚴格的上下課時間🤵🏿‍♀️。雖然學生在校的時間短,但幾乎所有時間都花費在學習上🧑🏽‍🦳,緊湊相扣的上課模式👨‍👧,使在校時間得到高效利用。下午早早放學,留給學生更多的課外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教師有很大的自由度來安排不同課程的課時長度與順序🕑,通常依據教學設計和不同學習活動的需要靈活安排,彈性較大。羅斯福小學周一至周五的課程表是相同的,通常是上午安排英語、數學🦵🏿、科學等課程,下午安排社會🧂、體育、藝術等課程🤦🏿‍♂️。課程表僅作為參考🌭,具體課程內容和時間由教師靈活安排。 

  教學內容。羅斯福小學各年級教學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十分開放💩、靈活👆🏽、多樣,具體表現為廣泛性🌝、時效性、生活化這3個特征: 

  在羅斯福小學,教師提供廣泛的課程內容,並最大限度地鼓勵學生參與和創造。各年級核心課程采用了學區指定的教材🏓,但教師不完全依賴教材🚶‍♀️‍➡️,而是根據各科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興趣補充許多課外資料✌🏿♛,以知識的廣度促進學生學習的深度。另外,許多科目的教師沒有給學生指定教材,為學生開闊視野、探索知識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羅斯福小學的授課內容往往與當前的社會熱點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接觸社會🦶、閱讀時事報道認識社會,並通過討論🧏🏽、研究,讓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和認識社會問題的方法。例如美國總統大選前夕1️⃣,羅斯福小學許多班級舉行了模仿總統競選演講、投票等活動,培養了學生從小關註社會時事、行使公民權利、緊跟時代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這也是美國小學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主張學校教育應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相聯系,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羅斯福小學的各科教學🥛,教師都力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這是該校教學內容的顯著特點💺。教學內容生活化,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為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知識更易被理解和接受。 

  課程組織形式。課程組織形式有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之分。活動是小學課程的基礎🤵🏽‍♂️,是小學教學的基本形式。羅斯福小學的課程與教學具有綜合化、活動化特征🧑🏽‍🚒。綜合活動課是美國一種很有特色的課程,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及課程標準的要求🤜🏼,選擇具有豐富教學意義的主題🈺,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把相關內容進行綜合,如把音樂活動與體育活動相結合,把閱讀課與科學課相結合⚆,把寫作與美術活動相結合,等等。學校通過活動綜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學習方法,使原來分科或分散的課程在交叉中實現新的提升。豐富多彩的跨學科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的知識互相關聯不至於太過零碎🧜🏽‍♀️,而且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小學階段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 

  通過羅斯福小學的教育實踐➔,我們可以大概領略美國小學的“全課程”容貌🔖,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各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我們也能從中總結出美國課程文化的一些規律: 

  其一,課程只是表面上的“人工製品”,然而我們所學的卻不能僅僅只是這些,我們還要看到這種課程所代表的教育理念與哲學,更要看到其深層的價值,即這個民族的教育者對於教育這個問題的根本認識🧘🏼‍♂️。美國小學這種課程組織背後體現的正是一種以人為本、“全人”發展、重視學生成長、接納與包容、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這正是美國對個人自由權利的尊重和保護🧜🏽‍♂️。 

  其二🛐,課程不僅僅只是課程👩‍🔬,只學習它的某一方面是不夠的,因為沒有其他因素的支撐,沒有整體系統的運作,它最終還是零散的🏊🏿。對於“全課程”的實踐來說👈,我們還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如更專業和富有創造力的課程設計,如相匹配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環境,如能夠培養“全科型”教師的教師專業發展系統,如家庭和社區環境的協作與支持🧗,如更包容的教育政策和更公平的教育環境🪩。在這個整體的系統中😱,只有各個部分都合理地運作起來,它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功能。(作者🪭:何潔 孫煦東🚴🏽,工作單位分別為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延伸閱讀】

“全課程”背後的教育哲學

  每一種課程理論背後必有一種教育哲學🏌🏼‍♀️,這種教育哲學體現的是課程的理念🤷🏽‍♀️,是教學的目的,是教育的本質,是對“學習是什麽”“我們要培養什麽樣的人”等根本問題的回答。而我認為🤱🏽🧑🏻‍🎓,“全課程”背後的教育哲學或者理論基礎應該有3種。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 

  杜威是20世紀美國乃至世界上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其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對整個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教育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美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的影響尤為深遠。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主要觀點有📨: 

  教育本質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是經驗的不斷改組與改造🕴🏼。杜威把自己的教育哲學歸納為“以經驗為內容🕵🏿‍♂️,經由經驗來進行,為了經驗的目的而進行的教育”。 

  課程觀➕。杜威在對傳統課程的批判中👨🏿‍✈️⚡️,以其經驗論為基礎,要求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要求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取代傳統書本式教材的統治地位👨‍🎓。 

  教學觀。杜威所推崇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從做中學”的方法,即一種在經驗的情境中思維的方法,並力推反省思維。 

  學生觀。杜威認為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強調學生在課程實踐中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自由,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和創造精神,註重學生的自我組織🛂。 

  教師觀。杜威在強調“兒童中心”的同時🚶‍➡️,也重視教師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因為教學過程是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在杜威看來🛀🏼,教師不僅應該給兒童提供生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兒童的生長並給予真正的引導。 

  “全課程”教學體現了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全課程”的教育目的是以人為本,培養能夠適應21世紀社會要求🐜👩🏻‍🚀、能夠面對挑戰創造價值的青年,這正是要通過實用主義的經驗、活動、實踐代替傳統的書本、單調的課堂等來實現。 

  羅傑斯的“全人”教育理論

  羅傑斯是20世紀60年代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真正的學習涉及整個人,而不僅僅是為學習者提供事實。教學的本質即促進👣,促進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他的思想為美國乃至世界的教育理念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羅傑斯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人”,他認為,“全人”有如下特征: 

  經驗的開放性🧑🏻‍✈️。“全人”對任何經驗都是開放的,不會拒絕和歪曲經驗🧞‍♀️,而是采取接納和包容的態度。 

  無條件的尊重和自尊。“全人”時刻對自己和他人的經驗和行為給予積極肯定。 

  人際關系和睦。“全人”同他人高度協調,樂於給他們無條件的尊重和接納。 

  …… 

  在“全人”的教育目的下,就要進行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全面成長的教學,進行能夠將單獨經驗融合到一起的有意義的學習。同時🦥☝🏼,教師作為促進者的角色,要對學生提供真正的關註🐩、尊重➖、接納♞。 

  “全課程”的教育目的也正是要培養這樣的“全人”:一個能以開放性的態度面對不同的經驗,有能力協調自我以適應變化的環境🍩,保持自尊和尊重他人,樂於交往、人際關系和睦,有認識自我的能力,知道自己的追求和價值的全面發展的個體🦙🌸。這也正是時代對新一代青年提出的要求,“全課程”的教育實驗正是響應了這樣的挑戰👩‍🦱🚉,製訂了一系列課程與方法來達到這一要求。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霍華德·加德納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是現代美國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他認為🧑🏽‍⚕️,人類應至少擁有8種智能: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觀——“以個人為中心的教育”,從課程📜、活動、教學方法和評估方法上都進行了全新的探索🚲。 

  在“全課程”教育實驗中,單一的教材文字變成了繪本、故事👱🏼‍♂️、繪畫、音樂、舞蹈、戲劇、遊戲等豐富的元素🧑🏻‍🦼,傳統的教室多元化為小劇場💹、戲劇教室💆🏼、音樂教室、舞蹈教室👮🏽‍♂️、英語教室等👆🏽,傳統的學科也豐富成由各種主題綜合而成的課程。這些由單一向多元的變化,正體現了對學生單一能力向多元素質要求的轉變🍻,這些多元的要素體現了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也體現了“全課程”註重個人發展、註重綜合素質培養的理念。(新聞來源:中國教師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5-12-07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