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同時,屠呦呦的獲獎成果——青蒿素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據了解👨🦼,青蒿素是中國科學家在上世紀70年代創製的新型抗瘧藥,挽救了無數被瘧疾折磨的病患🈚️。
上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常用的奎寧類抗瘧藥產生了耐藥性,影響很嚴重。1967年,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結構、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在這一項目中⚧,中國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協力攻關🧑🎄。
在這場新型抗瘧藥物創製的“戰役”中,中醫科學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醫典籍記載青蒿可治療瘧疾⚪️,但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抗瘧效果並不理想。屠呦呦從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得到靈感✋🏼,首次采用乙醚為溶劑進行低溫提取,製備出了具有明顯抗瘧效果的青蒿提取物。
《中藥藥理學》中記載,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幹擾表膜-線粒體的功能🤾🏻。作用於食物泡膜😧,從而阻斷了營養攝取的最早階段,使瘧原蟲較快出現氨基酸饑餓👳🏿♀️👨👩👦,迅速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蟲體外,使瘧原蟲損失大量胞漿而死亡。
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低溫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至關重要,保證了整個研究的不斷進展”🪩。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523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了實驗結果;1973年初💣🥟,北京中藥研究所拿到青蒿結晶。隨後,青蒿結晶的抗瘧功效在其他地區得到證實。“523項目”辦公室將青蒿結晶物命名為青蒿素🐒,作為新藥進行研發♒️。幾年後,有機化學家完成了結構測定;1984年,科學家們終於實現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