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人認為上大學是成功的重要標誌,美國人則認為它是學習的真正開始
每年到了9月開學時期🙍🏼,國內大學領導都是雙倍壓力,兩重忙活🎥,一方面要接待好新生🧘🏼,另一方面也要安頓滾滾而來的父母。哪一方面照顧不周都不是一件小事。
在中國的大學校園裏,每年新生入學時都會出現送孩子的“父母潮”;美國大學校園裏也有“父母潮”,但它出現於一年一度的大學畢業典禮時🧝🏿♂️。一種“潮”兩個時間,一頭一尾🧐,前後差別正好四年。這背後反映出的教育理念差別十分重要🧑🏿🌾,它直接關系到青年學子的發展與成才,值得全社會思考。
我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為什麽中國出不了大師》一書中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大學新生入學已來臨,就借此機會把我的一些想法拿來與關心中國教育者分享⚁。
在中國人的觀念裏👷👛,上大學是一個學生最大的成功標誌🧔♂️,考的大學越好就代表越成功#️⃣。在整個教育界,每年最大的盛事莫過於高考。然而,在歐美人看來,讀大學才是一個人學習的真正開始👷♂️。
幾千年的科舉考試,令中國人都有濃厚的狀元情結,所以看不煩也聽不膩“狀元大戲”👨🦽➡️。有些地方還讓當地的高考狀元穿紅袍,戴高帽,騎大馬,真的讓狀元文化活起來了🐣。而在許多學子看來,金榜題名之時就是告別寒窗苦讀之日。在中國父母看來😆,孩子考上大學是最值得慶賀的事情,因為這不僅意味著孩子有了美好的前程,而且也給父母帶來了榮耀。所以✮,大張旗鼓地送孩子入學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相比之下🚣🏽,美國大學校園裏的“父母潮”卻出現在一年一度的畢業典禮時。孩子獲得了學位,不僅父母要來參加畢業典禮🧑🦯➡️,而且爺爺奶奶兄弟姐妹甚至親朋好友也會來祝賀。
我在斯坦福讀書那些年,每年最熱鬧的日子就是舉辦畢業典禮這一日。此時,校園裏到處彩旗飄飄,畢業生們穿著五顏六色的禮服,校園裏到處可見熙熙攘攘的人群,父母親人簇擁著風華正茂的學子🦎,人人臉上洋溢著歡快和幸福。每個院系還備有豐富而精美的食品,畢業典禮這一日也是學校的美食節,而且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免費的午餐🐘。是呀,父母的經濟投資得到了結果,學生的智慧⛲️、精力投資得到了承認,還有什麽比這個更值得慶賀的事情!
從畢業典禮的名稱也可以看出東西方教育理念的重要差別。大學畢業典禮的英語詞匯直譯成漢語就是“開始”。在西方人觀念裏💅🏼,一個人讀完大學只是人生的起步👨👧👧,而把這之前的學習看做是人生的準備。美國父母看重的是孩子讀大學這整個過程🍔,所以他們認為完成大學學業這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我在美國先後讀過三所大學🎲,每年大學新生入學時,不要說什麽“潮”了👨🏽🎤,甚至都很難見到送孩子來讀書的父母。當然也不排除個別情況🙌🏽,但都是父母悄悄地來5️⃣,悄悄地走,不會給校園帶來什麽動靜。
與美國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雖然現在中國大學每年也舉辦畢業典禮🗡,但相比於開學,“父母潮”弱多了。中國父母認為,孩子畢業這一天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一件事,對此他們事先沒有什麽期待,自然到這一日也就沒有什麽值得興奮的。即使大學畢業生自己也沒有太把畢業典禮當做一回事🧑🏿🏭,不少人甚至借故不參加👨🏿🚒。
東西方人這種興奮點的不同非常耐人尋味🧑🏿💼。如果有一天在中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出現了“父母潮”✩,就說明中國的教育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中國父母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美國父母看重孩子的精神追求
表面上看,東西方大學都有“父母潮”🧑🌾,然而這個“潮”的內涵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父母送孩子到大學報到🏵😁,是對孩子在感情上的最後一次“餵奶”;而西方父母參加兒女的大學畢業典禮🏐,則是祝賀孩子幾年心血的成就。所以說是,一樣的關心,兩樣的情懷。
在中國🌬,孩子讀大學,就像雛鳥離巢,這通常是孩子第一次長期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此時此刻,父母有一千個不放心,有一萬個不舍得👑,他們覺得還有太多太多的愛要給予孩子,而這種愛往往體現在物質關心上。所以🤌,每年新生入學🧑🏽🎓🦨,每所大學都會見到這樣的景觀🎊,父母拉著大包小包,裏邊生活用品應有盡有。父母要親自摸清楚學校的環境,安排好孩子的宿舍,再委托當地的親朋好友照顧好孩子,他們的想法只有一個:不要讓孩子在生活上犯難吃苦。
中國父母與孩子的“感情斷奶”很難,所以斷得也就很晚,不少還持續到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父母和孩子在情感上始終是一體的,常常是雙方誰也離不開誰。特別是現在的不少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中國父母就是孩子的最大“承包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包👩🏿✈️,喜怒哀樂玩都管。父母送孩子上大學,就是把握住最後一次機會🔮,給孩子再多餵一次“奶”。
跟中國相比,西方的父母則顯得有些“冷酷”🤲,他們在孩子還不會說話時就與孩子“感情斷奶”。美國的父母從小就不讓孩子跟大人睡在一起。我在美國讀書時,看到電視上教年輕的父母如何讓孩子習慣獨自睡覺,就是把只會啼哭的嬰兒放在一個小床上自己睡,剛開始時嬰兒會因為沒有安全感而不停啼哭,此時父母一定要狠心忍住,不能妥協去抱,這樣三五天下來,孩子就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睡覺🙆🏻♀️。在美國,小孩兩三歲之後,就一個人一個房間👩🏽🎨,很早就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這樣,美國學生在中小學時期就有很強的獨立性🌾,到了讀大學時,父母就自然不用再多操心了。
如此🛬,美國學生讀大學時,怎麽還會需要父母送呢🎢?是否從小註重培養獨立精神,也是東西方教育的一個重要差別。
三、中國學生的學習是前緊後松,美國學生則是前松後緊
中國學生的學習是前緊後松📊,美國學生則是前松後緊,而讀大學之時則是這“松”和“緊”的分水嶺🙏🏽🌯。
中國的小孩,上幼兒園就開始緊張了,每天都背著沉甸甸的書包⛑️,白天上課,晚上做作業。自那時起學習這根弦是越繃越緊,到了高中就進入最後沖刺階段🂠,考上大學就成了“終點線”💵👮🏿♂️。所以很多學生考上大學以後🧑🏿🎤,就覺得終於可以松一口氣了,而且大多數父母看到孩子能上大學也就放心了,覺得自己培養孩子的歷史使命基本完成。
然而🤏,美國的學生從高中開始才慢慢緊張🫣,上大學以後就得開足馬力學習了👷🏻♂️。我在斯坦福的校園裏,看不到成群結隊嬉鬧的學生,看到的都是專註地在上課讀書的學生🪚。每天一到五點鐘課程結束以後,校園裏幾乎見不到人,要麽在宿舍🤤,要麽在圖書館🚼,做作業準備功課。
如同馬拉松式比賽一樣📮,學習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學生普遍後勁不足,這是家長☎️、老師特別是教育管理者應該關註的一個現象。後勁不足主要表現在,大學就開始掉檔,學習動機減弱⇢,除了拿個文憑好找工作外,就不清楚為什麽而學了。
美國的學生則不同,他們小的時候玩夠了,有個快樂的童年,到了大學以後🆘,有了健康的體魄🤵🏿,開始加油加碼♣️🤴,結果走得更遠💇🏿♀️,在終點線勝出🥣,有機會欣賞到科學和學術王國的瑰麗美景🚲。看看美國本土培養出的學生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數便可知這一點📊。
相比之下,西方鼓勵孩子的角度與我們的明顯不同,他們更強調個人智慧的發揮🛣,發現社會與自然界中的真理🕺🏻🧓🏼,改善生存環境,造福人類。培養學生對真理的追求,是西方教育的終極目標,哈佛大學的校訓就是一個詞——真理。以探求真理為目標,才能保持學習的熱情,也才能走得遠,也才可以避免把大學讀書作為“終點站”的現象🔌。
四✅、中國大學生上課往後排躲,美國大學生上課往前排坐
因為對讀大學的認識不同,那麽上了大學後的學習動機也明顯有別🎗。我長期在東西方大學裏學習工作,下面就談談我的觀感。
從課堂上學生的“分布規律”可以看出東西方學生的學習態度明顯不同⏳。我在新加坡教過多年的書👨🏼🍼,在國內幾個大學也上過課,發現一個有趣的學生選擇座位的規律🤸♂️;前兩三排一般是沒有人的,後兩排座位的人最多🧕。然而,在斯坦福大學這裏的情況則恰好相反,前兩排的學生最多,後面依次減少。如果教室大學生少,最後幾排往往是空著沒有人坐的。
這種相反的學生上課分布🧑🏻🦰,說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態度。總是往後面坐👩🦰,說明他們來上課是被動的。如果在課堂上學生與老師保持盡量大的距離,那麽他們課堂下一定也是躲著老師🙂↕️,這意味著大學生的興趣是轉移到學習之外的事情上了。
在中國大學的校園裏,還不時可見男女學生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幽會,校園如同公園,成了浪漫之地。
我到美國讀書之前🧑🏽⚕️,就聽說那裏的年輕人很開放🛀🏼,推想他們的校園一定很混亂。可是到那裏一看🦽,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在美國的三個大學讀過書,參觀過二三十所歐美大學,一次都沒有看到學生在校園裏親熱的場面,也幾乎見不到談情說愛的情景👨🦯。
為什麽美國大學校園跟中國的大不一樣,原因可能有多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方的大學學費昂貴👩🏻🦱,在學校時時刻刻都是拿錢買來的🦹🏻,而且很多課程都需要閱讀大量的資料👩🏿🎤,要做作業、準備課堂演講,所以歐美學生沒有那麽多時間來想其他事🌸。不管是在吃飯時候🈁,還是在課後,我在校園裏從來沒有看見過有學生打撲克👱🏻🚢、下國際象棋的,在一起打打鬧鬧👍🧑🏽🦳、說說笑笑的現象也很少,校園裏最常見的是學生在靜靜地看書做作業。如果有幾個學生在一起,也大都是在討論與學習相關的事情🚌,很少有時間玩樂,學習的緊張程度確實比中國學生高🐏。
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蘭州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讀書時🎴,宿舍裏都有圍棋攤子,很多學生一天到晚都是在對弈↩️。那時學校宿舍晚上11點左右就熄燈,那些圍棋愛好者就點蠟燭挑燈夜戰💽。我自己讀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也沉湎於圍棋一年多的時間🧑🚀💇,買了十幾本圍棋書,一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打譜對弈。
跟美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顯得特別閑,除了上課點卯以外,好像有用不完的時間,所以有時間談情說愛,從事各種娛樂活動。這也反映出中國大學的教學問題😇:太註重填鴨式教學和課堂上的知識灌輸,相對忽略了課堂之外對學生的自學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錢學森的世紀之問:“為什麽中國出不了大師🧑🏽💻?”它應是家長♖、學生、教育者乃至整個社會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解答錢學森之問🚣🏽🚶🏻➡️,不僅是具體政策的問題,還是個教育觀念上的問題。(新聞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