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位中國教師“接管”50名英國中學生👨🏿⚖️,開展為期4周的“中國式教學”的實驗🔬💁🏽♀️,引起了大家極大的關註。BBC(英國廣播公司)以“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為題,拍成了紀錄片,8月4日才播出第一集,英國媒體、社交網站就沸騰了;在上海,文匯報、解放日報以《中國課堂“經典場景”搬入英國課堂:看教育的沖撞》🏌️♀️、《5名中國老師赴英國調教“熊孩子”》等為題連續發表4篇文章,估計🍢,討論的熱潮還會繼續。
我不是追逐新聞和時尚🚣🏻,只是說幾句自己想說的話,因為🫴🏽,這一實驗引發了我們太多的思考;我也不只是有感而發👨💼,而是覺得中外教育的比較一直若明若暗,今天這一報道似乎給我們送來了真實信息🦊,明晰了一些問題🧑🏭。這些都與我們的課程改革密切相關。
“中國式課堂”實驗大致的情景是⚅:早上7時到校、每周一次升旗、身著統一校服、輪流打掃教室;50人大教室☕️、上課安靜記筆記⚾️😊、一天11小時學習🕵🏽♀️、夜自修;中國孩子的數學水平領先英國同齡人3年以上,中國老師只用15分鐘就把所有公式講完了……BBC對中國式教育特點的總結是🙆🏼:“超長的課時、嚴格的紀律要求⛑、慘烈的競爭”;英國《衛報》說:中國老師“登陸”,占領英國課堂,勇敢的英國佬要奪回教室……如此等等。
細看報道,大家討論的話題幾乎都聚焦在教育的沖突上,這沒錯,不過,中英教育的差異,乃至中國教育與國外教育的差異🏋🏽,存在著沖突,早已形成共識,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可以再往深處討論🗝。中國式課堂的優缺點,我們大體上也心中有數,揚長避短、取長補短也已形成共識👨🏿🎤。因此🧑🏻🦳,我們的討論,僅僅聚焦於差異、沖突上👩👩👧👦,是不夠的;中國式課堂經典場景搬上英國課堂🤛🏻,蘊含著諸多可供開發的元素。我們完全可以從差異、沖突,從誰優誰劣、該堅持什麽、放棄什麽,來產生新的問題域🙎🏼♂️🧜,換個角度,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引導課程改革走向更深處。
我以為👿,至少有以下問題可以作些討論。
其一,課程改革與建設應當置於世界教育發展的大格局來觀察和思考🙅🏽。英國的弗裏德曼那本極有影響的著作《世界是平的》,明確地告訴我們👨🏽🎓,合作高於競爭🗽,人們要跨越國界、地界的隔閡,走到一起來,共同締造“平”的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那份國際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也提醒我們,教育正呈現著共同的走向,世界的今天與明天是所有國家共同創造的。回顧20世紀教育改革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教育改革已從世界裂變中的教育改革走向對峙雙峰的教育改革🦂,繼而走向多極世界中的教育改革(陸有銓著《躁動的百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改革的世界格局已基本構建起來了。如今,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兼🧶,則可達濟天下。BBC的這次的實驗並不出人意料。最近兩年,英國向中國教育“取經”的步子越邁越大😐,包括去年年底🎣,英國教育大臣邀請中國數學老師到英國“支教”,也包括英國計劃引進中國數學教輔材料《一課一得》💲。這不僅說明英國教育界的謙遜🫸🏿、好學,更說明當今這個時代的教育需要有大視野👧🏻、大胸懷、大交流,要學會分享、學會比較、學會借鑒、學會改變。可見,英國教育界的舉動具有全球性的眼光,彰顯了一種戰略思維,因而是一種大智慧🧑🏻🦰,這很值得我們學習。世界教育是一個坐標體系,我們的教育要從這坐標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晰自己的身份,知道要從哪裏出發,走到哪裏去。“坐標意識”是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其二,課程改革與建設應當進行最真實的實驗。據稱,BBC與5名老師有項重要約定:把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尤其是與英國教育對比強烈的搬來英國。他們在與中國老師溝通時反復強調這一點。可見,這是一種教育實驗,是真實性極強的跨國教育實驗。教育改革需要實驗🛢,那種止於淺表層的所謂差異、沖撞應當通過實驗來驗證,從經驗走向實驗,從想象走向實證,才能客觀地重新認識那些所謂熟悉的問題,從熟悉中發現陌生,從而從陌生處發現規律,教育改革才會真正走在科學化的道路上🎧。這項實驗又基於一些背景的思考⛎:“半個世紀以來,雖然美國和英國在這些排名榜(主要指PISA測試)上始終表現差勁,卻在學術研究♓️、科學專利、發明創新、創造力等方面引領全球。那麽,中國式教育對英國的部長們為何如此有吸引力呢?”《衛報》特約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的這番話,不只是他個人的🏌🏽♂️,幾乎是全英國的,同時也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提問中深藏著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而真實驗才可能有真答案。盡管這些問題不是通過一次實驗就能解決的🔏,但它絕對是一次良好的起步。中國的教育改革、課程改革需要這樣高品質的實驗。
其三,課程改革與建設需要深入研究兒童。兒童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課程的背後是人,是兒童。李希貴曾經說:“我們學校教師不是教學科的👨🏻🦱,而是教人的。”他的意思絕非是對學科教學的否定,而是強調人才是目的,學科教學不能只見學科不見人💃🏼。BBC的這次實驗,暴露出來的問題都聚焦在學生上,尤其是學生的學習上。當英國學生脫下緊身衣⬆️🙅🏻♀️,穿上校服的時候,當英國學生不理解“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時候,當英國學生在老師們講解理化知識時🧗🏿♂️,一個學生用口技打著節奏,更多學生自顧自聊天👩🏻🔧、打鬧的時候,課程內容在哪裏?課程標準在哪裏?知識在哪裏🤶🏻?能力在哪裏?愛莉諾·達克沃斯把皮亞傑的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成果成功地運用於教學,提出“教學即兒童研究”,明確揭示了教學改革的重要走向🤠👨🏽🦲。因此🤰🏽🍕,中國教師如此重視課堂紀律不無道理,但僅此又不夠。深處的問題是🖨,要研究兒童究竟是怎麽學習的👩🏽💻,學習究竟是怎麽發生的。無論是中國式課堂🈳,還是英國式課堂,都必須緊盯學生,緊扣著兒童研究展開。當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已提出,教育開始轉型,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在我看來😯,學生不是“熊孩子”🙇🏼,而是教育與課程往往“熊”了,所以讓學生站在課程的正中央是必然的。
不只是教育的沖撞,“中國式課堂”的英國實驗🖐🏻,我們應當深度關註與研究🤜。(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