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全球和平與發展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紛紛開始關註教育問題。進入21世紀後🖲,國際組織每年都會基於調查研究,發布重要的教育報告,診斷國際教育發展問題🤵🏿♀️🚵♀️,引領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本研究系統分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這五個國際組織近年來發表的41份研究報告🐵,發現國際教育發展呈現如下五大趨勢。
加大教育投入 倡導多元融資合理分配
教育投入是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前提保障🧑🏽🏭。2014年5月🫓,為明確2015後國際教育發展的方向🔰,實現“全民教育”的國際承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召開了“全民教育全球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250名參會代表通過的《馬斯喀特共識》明確提出𓀕,到2030年所有國家都必須確保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至6%,或至少占公共經費的15%至20%👃。同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教育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比例也已從2000年的5.37%增長至2011年的6.07%。
國際社會不僅呼籲各國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同時也倡導多元化的融資途徑🙌🏿。如世界銀行下設的“全球教育夥伴”就是一個致力於通過調度國際社會的各方資源,讓全球兒童接受優質教育的國際平臺,該機構不僅與各國政府合作𓀊,而且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與援助國、社會機構和私人機構之間的合作🚲,籌集資金以實現本國的教育計劃和戰略。此外,國際社會還特別強調教育資金分配的合理化,如要重點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基礎教育和師資建設的投入🫄🏽🍞,通過與多部門的合作,合理分配和使用資金➞。
重視教育質量 提倡21世紀核心技能
國際社會在努力保證學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的同時🐃,也特別強調教育質量的重要性👩🏻🎓。近年來🕺🏿,國際組織開始深入挖掘教育質量的內涵和指標👰🏻♂️。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2012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中提出所有年輕人都需要具備三類主要技能🍪:基本技能、可轉移技能、技術與職業能力👨🏼🦰👰♂️。教育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培養和提高青年的各項技能,從而拉近教育和工作的距離。2013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布魯金斯學會又聯合發布了一份題為《向普及學習邁進——每個孩子應該學什麽》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提出,每個學生應該在身體健康🖌、社會情緒、文化藝術、文字溝通🦻🏻、學習方法與認知🤚、數字與數學👅、科學與技術這七個方面都有所發展♊️,並基於這一理論模型建構了不同學段的具體學習指標體系🎅。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發布的《為21世紀培育教師提高學校領導力🐍:來自世界的經驗》研究報告指出,21世紀學生必須掌握以下四方面的十大核心技能✶🤲🏼:思維方式,即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決策和學習的能力;工作方式,即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工作工具,即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能力;生活技能🤸🏼♀️⏸,即公民🤳🏻、變化的生活和職業,以及個人和社會責任等⛹🏻♂️。其中🧑🏼🏫,掌握無定式的復雜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最為重要🫃🏽,這些能力都是計算機無法輕易替代的。此後不久,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又發布了《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明確提出💎,“技能已成為21世紀經濟的全球貨幣”,人們可以使用他們的資格和能力作為“通用貨幣”👹,在不同的國家和工作之間自由流動。由此可見🕺🏻,由非認知與認知兩部分構成的21世紀技能在未來社會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教育也將從傳統碎片化的知識傳播轉向更為深層、復雜的21世紀核心技能培養🤙,這將是未來國際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
強化科學監測 鼓勵全方位系統評估
沒有評價就沒有改革👩🌾,教育評價對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至關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2000年提出《達喀爾行動綱領》以來,幾乎每年都出版一本《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按《達喀爾行動綱領》的既定目標,每年一個主題🙌𓀒,監測全民教育在全球的進展情況。2012年,世界銀行推出自己的教育戰略《2020年教育戰略🉑:全民學習》後↕️,隨即又開發了“導向更好教育結果的系統辦法”工具包,專註於收集有關政策以及政策實施機構的相關數據💆🏽♂️,從政策層面對一國的教育系統能力進行評估,實現“全民教育”向“全民學習”的轉變。
但教育改革是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因此,世界銀行的“導向更好教育結果的系統辦法”項目先後開發了教師政策、學生評估、兒童早期教育和勞動力發展等四個方面的工具。內容涉及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公平性和包容性👰🏼♀️、信息與交流技術📨、學校自治與問責、學校財政🈯️、學校衛生與營養、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等多個方面🛸。該項目以問卷的方式收集與分析各個國家的相應數據材料,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影響全民學習的相應教育政策與機構的各項信息,從而監測全民學習目標的實現。同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開展了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和教師教學國際調查項目(TALIS),為世界各國的決策者、學校領導以及教師提供有關教師教學的跨國比較和深入分析。
關註師資短缺 建立未來教師專業標準
歐盟對師資問題高度關註,《2012年歐洲教育的關鍵數據》報告顯示,在許多歐洲國家,在聘教師的年齡大部分集中在高齡組(40歲以上)。另外,在一些國家,教育與培訓領域的畢業生比例顯著下降🧛🏿。在職教師老齡化,又沒有足夠的新教師上崗🔠,這就會導致未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師資短缺問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12年發布的《為21世紀培育教師及學校領導:來自世界的經驗》中,針對師資數量短缺問題提出了以下建議🤙🏿:通過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和專業自主性吸引和培養最優秀的教師;通過各項優惠政策招收最優秀的學生接受教師教育;為偏遠、落後地區的教師額外提供豐厚補貼、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多元化的發展機會。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重視未來教師的專業標準,2012年發布的《為21世紀培育教師及學校領導:來自世界的經驗》指出,21世紀的教師應滿足以下要求:必須精通自己所教的科目,善於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最好的學習成果;需要深入了解學習的發生機製⛹️♀️;需要高度協作的工作方式,形成專業團體和網絡來進行合作🤷;需要獲得強大的技術技能,優化數字資源在教學中的利用,並使用信息管理系統來跟蹤學生的學習等🔻。
直面教育公平 倡導包容性教育
包容性教育,又稱為“全納教育”,源於受教育是基本人權這一重要思想⛹🏿♀️。20世紀70年代,特殊教育領域開始提倡“全納教育”的概念🦸🏽,旨在確保有特殊需求的兒童能融入其他兒童群體📽,享受同等的教育機會。近年來,“全納教育”的思想內涵又有所豐富,外延也不斷拓展🙎🏽,“全納教育”從特殊教育領域延伸至來自不同社會、不同家庭🐈、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的兒童如何在一個具有強大“包容性”的教育體系中成長。因此,包容性教育既是教育公平問題,也是教育質量問題📛🧖🏼。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2014-2017戰略規劃:保障每個兒童的權利,尤其是弱勢兒童》提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一如既往地著眼於初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和學習💂🏼♀️,為弱勢和被排除在外的兒童,包括殘疾兒童和女童🔭,提供多樣化、可選擇的學習成果評價系統。同樣,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為所有人提供優質公平的教育就意味著要將多種文化、語言等背景考慮在內👩🏼🦳。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鼓勵各國在教育中使用以母語為基礎的雙語或多語教學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與平等性🏄🏼♂️🦿,並認為多語教育是實現包容性教育及優質教育的重要因素。(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