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塔林2月26日電(記者李驥誌 張璇)愛沙尼亞塔林理工大學負責亞洲合作事務的老師馬思毅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為了給26日的“中國文化日”增添節日氣氛🙇🏼,她特意從塔林大學孔子學院借來紅燈籠和幾十個中國結🧑🏻🎓,布置在主教學樓的大廳🧜、走廊🧑🏻🏭、餐廳和學生活動室。
西式建築內增添了中國紅👷🏼,馬思毅看起來很滿意🐘🍼。她告訴記者,塔林理工大學很重視國際合作,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以及愛沙尼亞本地的很多學生,都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充滿好奇。因此,學校決定通過舉辦“中國文化日”👩🏿🎨,為學生提供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
這次“中國文化日”以體驗中國文化、了解當代中國🧜🏿♂️、共慶中國新年為主線,內容包括新華社圖片展、大使講座、中資機構公開課、太極拳練習🤵、包餃子、茶藝表演等🙍🏿♀️🚫。通知發布沒幾天🙉,就收到了來自校內外的踴躍報名。
上午11點,中國駐愛沙尼亞大使曲喆與塔林理工大學校長科瓦列克來到主樓二層大廳👌🧜🏻♂️,為圖片展剪彩,“中國文化日”也隨之拉開序幕👈🏽。
這次圖片展將持續一周⛵️,展出的20張照片反映了愛沙尼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萬人歌舞比賽》《滑稽的聖誕樹》《摩托車手比腕力》《超級圓月》等圖片,吸引不少路人駐步觀賞。一名愛沙尼亞攝影師說👸🏿:“看了這些圖片,可以了解愛沙尼亞在中國媒體、中國人民心中的形象👿。”
在太極拳練習課上🖐,學員中年長的已60多歲,年輕的也就20出頭,都顯得興致勃勃。
當天最熱鬧的活動要數包餃子,300平方米的食堂被來學包餃子的師生填滿。上百只手重復著揉👩🏼🏭、按、擀✌🏻、捏的動作,很多人是第一次嘗試包餃子⚛️,他們不停地提問📫,每做成一件作品都要征求老師的評價:“這個🪖,好還是不好👩🏻🔧?”
來自德國的坦婭說🚆:“其實🦫,擀面沒有想象中那麽難😌,我們做點心時也要擀面皮,只是方法不一樣。你們是一只手拿面皮,一只手擀,我們是兩只手一起擀↪️。”
不一會兒🕗,廚房端出了熱騰騰的第一鍋餃子🦸🏻。它們看上去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卻塞滿渴望了解中國文化的濃濃熱情。
作為“中國文化日”的一個重頭戲🎳,曲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分享繁榮機遇”的主題演講♘,吸引了眾多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他用40分鐘介紹了“一帶一路”倡議的來龍去脈📃,分析倡議將給中愛兩國帶來的機遇🤷♂️,並就聽眾關心的問題作答。
在中資機構公開課上,華為駐波羅的海國家負責人張曦波也被聽眾的問題包圍,大家急於了解華為公司在波羅的海3國的業務門類、發展態勢和培訓項目🤹♂️。
這次“中國文化日”有中國紅,還有餃子香🙎🏿♀️,更重要的是為很多師生和觀眾解開了心中關於中國的一個個謎團。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