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中學生缺乏理想教育、缺乏人生目標的現象開始增多。日前🌆,在本市某市級重點中學做見習教師的小陳老師向本刊反映了這一現象👨🏽🎤。2008年到來之際,陳老師曾在她所見習的班級裏召開了一次以“為人生理想而奮鬥”為主題的班會。在班會上以及課下與學生們的交流中👌🏿,小陳老師發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這些高中一年級學生對於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理想多數表現出一片空白和茫然的樣子。
有些學生理想貧乏空洞 不少學生“胸無大誌”
在班會上,陳老師就人生目標向很多學生提問,對於“你的理想是什麽”這樣的問題,不少學生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清楚”👩🏻🍳,大多數學生對於自己的人生理想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還有的學生幹脆回答🥽😍:“賺大錢,想幹嘛就幹嘛。”“我的理想就是考上理科班。反正我現在學習也是為了我爸媽,他們讓我上理科我就上唄。”這是班上一名男生的回答。“有的學生在課下給我發信息,問我:“老師🫷🏼,什麽是人生目標啊📘?”陳老師不無憂心地說🏋🏽♂️:“我很感激學生們對我的坦誠🙅🏿♀️,說出了心裏話。但是,他們在高中一年級還沒有人生理想的規劃,我覺得這種現象應該引起家長和老師的註意了。”在小陳老師的了解中,“90後”學生中有不少人都存在著這類“理想缺失”問題。
有些學生理想過於功利化 很多理想與物質追求有關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一些大學生中間。本市某大學中文系的一名教師曾與2007級新生就“未來的人生理想”進行課堂探討,詢問這些大學生們的人生理想。在以往的此類對話中🧍♀️,教師們往往會得到諸如“成為合格的語文教師”👨🏼💻、“做社會的棟梁”之類的“大眾化”答案。但沒想到🌝,這次學生們的回答卻出乎老師的意料。有的學生的理想是:“住在一所寬大的房子裏🫃🏻,在午後的陽光中坐在陽臺上喝著下午茶”;還有的學生的理想是:“能夠住上大房子並且養一條大狗”;更有學生直接說:“想嫁一個有錢又帥氣的好老公🏃🧑🏼🎓。”“連一個說‘環遊世界’的理想的學生都沒有✥!”該教師提及此事仍然十分不解,“本應該是最富理想化的中文系學生居然也這麽沒有抱負和理想追求,現在的孩子都是怎麽了?怎麽連什麽是人生理想都不明白了?” 只有物質需求而沒有精神追求🏄🏽♀️,這是該教師對當前年輕學生的理想的概括。
部分學生缺乏人生規劃 不知道如何實現理想
當問到“你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一問題時,學生們給出的答案更加有些匪夷所思了🤴🏽⚙️。有的學生顯得有些消極🎅🏿,表示上大學不是實現理想的手段🫲🏿,“我不想上大學,高中畢業就直接去找工作,憑本事一樣掙大錢”。但對於自己有什麽“本事”,這名學生卻答不上來。而某位理想是“想幹嘛就幹嘛”的學生則說💁🏿♂️:“我知道,除非我爸是比爾·蓋茨,否則我的理想是實現不了的。”當老師問及比爾·蓋茨是什麽人的時候,他坦然地回答:“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啊,有他當爸爸,當然我就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了🍍。”可見,對於實現理想的途徑🎡,不少學生也是處於迷茫之中👐🏿,他們完全沒有為了實現理想需要付出艱辛努力這樣的意識🤩。只知安然享受而不知如何艱苦奮鬥,這是這些“90後”學生理想的又一大特點🧜🏽♂️。
家中物質條件優越 對上大學不以為然
從一些學生對於老師和家長所一再強調的“上大學”這條理想之路的反應來看⚇,班會上很多學生顯得有些無精打采甚至不以為然。
據小陳老師了解,她所見習的這個班級有些特殊⭐️,是這所學校的“校中校”班級。即班裏很多學生的中考成績本來不能夠上這所重點中學,但為了讓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學資源♋️,很多家長不惜重金也把孩子送到了這裏。因此,相對來說,這些孩子的物質條件比較優越🤾🏿,而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理想顯得更加漫無目的,甚至目前很多學生心目中對“考上大學”這樣的目標也沒什麽興趣🫅🏼🤱🏼。
班主任老師介紹說,班裏有幾個成績不太理想的同學已經在家長的努力下辦理了出國手續,即將飛赴海外求學。“家裏什麽都給準備好了,就等著他們按部就班地去做了🕹。”班主任老師接著說🔅:“孩子沒有考上名校👩🏻🎓🈂️,家長就花錢讓孩子進名校念書🧑🎨;孩子在高中階段成績不好,家長就花更多的錢送孩子去國外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去讀書🌇。那要是在國外學習還是不好,孩子又該被送到哪裏去呢?家長們總是為孩子留下後路🧑🏽✈️👩🏽🔬,鋪好前方的道路🏌🏻♂️,這讓他們的理想從何而來💋?看似是為孩子好🤼♂️🚣🏼♀️,其實最終可能會害了孩子。”
理想缺失與家長過分包辦有關 孩子自喻為“被剪斷翅膀的肉雞”
如果將這些“90後”學生的理想缺失統統歸結於家長的溺愛恐怕有些偏頗♕。畢竟在當前一些功利化思潮的影響下🍊,賺大錢👏、出名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些青少年的理想指向。但家長在學生理想的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一名學習成績在全班名列前茅的學生在給小陳老師的作文中這樣寫道🕍:“我覺得自己就像養雞場裏一只被剪斷翅膀的肉雞一樣,因為一直被關在籠子裏不愁吃喝🧑🧑🧒🧒,等到長成的時候卻發現已經連走路都不會了。”生動的比喻充分表達了他們渴望掙脫家長的束縛🕢,卻又無法真正擺脫這種依賴的無奈感。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還能生出什麽理想呢?
教育專家認為🧛🏻♂️,在物質更加豐富的時代,很多家長總是想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很多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幾乎每一步路都是在家長的攙扶和鋪墊之下走出來的🛫。由此🫶,這些孩子們有可能形成了思維定式,認為一切優越條件都是他們理所當然享有的🦜,他們的未來也都是被父母規劃好了的,他們不需要考慮怎樣努力便可以得到一切。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連理想也只需“張口”即可要到👩🏭,不能不說是這些孩子們的悲哀了👩🏿🏭。這一現象應該引起教育者和家長的深刻反思🧑🏽🦰。(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