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7日舉行的湖南省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考核研討會上✌🏽,推出全國首個學校智能績效考核管理系統🫃🏻,令潤物細無聲的師德可以“以量計算”🦯。國慶後,該系統將在全省中小學推廣🌞。
據介紹👩🏽🏫,這一系統中🙎🏿,師德是首要的考核指標,總分為25分,占到老師績效考核總得分的1/4。而師德考核細化到10項量化標準,包括“體罰、變相體罰造成嚴重影響的;以權謀私造成重大影響的👖;黃賭毒情節較為嚴重的;出現亂收費現象的”等,並提及每違犯一項🚴🏽♀️,視情節扣5到25分,後果嚴重者取消當月獎金🔖。
這套軟件🙃,客觀上說➗🦵🏻,不過是將早就在一些學校實行的“表格評價法”變為計算機操作。這種評價方式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只有嚴重違規者沒有師德,而其他教師的師德得分大同小異。
近年來😠,用數量指標方式考核教師☃️,成為一種習慣思維。“量化”考核顯得很具操作性,也很公正🧚🏼♂️🦸🏽,但恰恰違背了考核的初衷⚆。在大學裏,數量指標考核已經造成嚴重的指標學術🐙、泡沫學術問題,導致教師不重視教學,而關註發表論文、申請課題,催生大量垃圾論文🏘🦻。可以說🏣,數量指標考核在大學已經走到了被淘汰的邊緣↔️。中小學再學這一套,難免重蹈覆轍。
在全國各地都把師德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的背景下,討論要不要評價師德的問題🙇🏿🧘🏻♂️,已無法扭轉根本方向♤🪄。因此,尋求具體的🚶🏻♀️➡️、合適的評價師德的辦法,更有現實意義。在筆者看來,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要拋棄量化指標管理思維⤵️,把評價對準教師本身與教育教學過程(而不是結果)。而公眾對離開量化指標的考核的公正性表示懷疑,擔心教師好壞由領導說了算🧝🏻♀️,正需要中小學改革管理製度。比如在學校管理與教師評價中,引入教師委員會與家長委員會,通過教師委員會與家長委員會共同參與製訂教師評價標準、實行教師同行評價和學生家長評價,從而把教師評價權從行政領導手中轉向教師與家長,從數量指標評價轉向全過程評價。(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