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發展與傳媒的使命”研討會上專家熱議——
從原國家教委到現在的教育部🚵🏼♂️⬅️,20多年間一共出臺了30多個涉及減負的文件,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仍減不下來,根由在哪?對教育問題似乎人人都是“評論家”,但社會大眾又該如何給解決教育問題提供一個客觀公正的環境呢🧚🏿♂️?昨天,由《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主辦、“陽光喔教育”協辦的第29期“教育之春系列沙龍”在北京舉行,當前的幾大教育難題引來了各方人士的爭相評說。
綜合治理教育難題
100個家長就會產生100個教育“評論家”💣。因此🧏🏼♀️,昨天的研討會將主題定義為“教育發展與傳媒的使命”。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永福說:“像減負這樣的問題🫸🏻,出再多的文件也難以解決問題👛。其實老師內心裏也是不願這麽做的,多布置作業反而增加他的工作量,但又不能不這樣,教師有校長盯著🤦🏿,校長有局長盯著,局長有區長和市長盯著,一層盯一層,最後還有家長盯著☝🏻,升學率跌下來,誰也擔不起責任。”
反映教育不能片面
昨天研討會的一大焦點便是媒體該如何客觀地報道教育的現狀與問題🩹,而不是以偏概全地把偶然事件放大成普遍現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柯惠新說,最近媒體熱衷報道的像藝校招生潛規則、學生自殺等🤳🏻,其實都屬於個別現象,並不代表教育的整體情況就是如此負面。臨近教師節,還有的與會教育界人士希望,社會輿論尤其應當支持教師對學生的嚴格管理,支持教師對學生行使正當的批評教育權利👏,如果把老師搞得灰溜溜的甚至斯文掃地,那麽他們還怎麽去教育和引導學生👩🍳?
過度“包裝”遭到非議
同樣💿,教育部門對當下教育的過度“包裝”也引起了異議🚵🏼♀️🤴。有新華社記者在會上直指現在教育行政部門習慣發布的一些教育發展成就統計數據過於籠統🐏,因為許多 “平均數”既不代表城市的情況🧑🦼🛡,更與落後鄉村的實際相差甚遠。還有,現在常常會組織西部農村教師到北京🧜🏻♀️、上海等地參觀校園📭,可沒想到卻會遭到拒絕👨🏽🚒,甚至有的西部教師看了一二所學校後就躲進宿舍暗暗流淚🌖,他們說🐦⬛:“這樣的學校恐怕在我們那裏一輩子也趕不上了。”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