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考舞弊案件不斷發生。去年高考時,有人在湖南耒陽使用大功率無線電發射器向考生通報答案⛹🏽🧜🏻♀️,今年高考,吉林松原又有學生用老師兜售的現代化通訊工具在考場作弊。這些案件有兩個共同特點:其一,作弊行為是有預謀、有組織🚝、有計劃的集體行動🧔♀️😲;其二,作弊手段有向高科技領域發展的趨勢💆♀️。
高考舞弊,理應嚴懲;但與此同時,也應該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一下這種現象為什麽會屢屢發生🧟♂️?因為在這些舞弊事件中🚝,無論誰是幕後推手🐕,最大的受害者還是那些參與其事的青少年學生。說到這裏,我想起胡適在1937年在廬山座談會討論教育問題時,向蔣介石提出的四條意見。其中一條是大學招生要允許有“同等學力者”報考。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救濟天才”🙍♀️,二是可以“阻止作偽犯罪”。這說明好的製度設計可以讓人變好,壞的製度設計可以讓人變壞🧔🏼♀️。
另外,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在“文革”結束後出任教育部顧問,並寫了許多討論教育問題的文章。他在一篇關於考試的文章中說:“如果把考試認作學習的目的👩,會有怎樣的後果呢?我想🙆🏽👯,那就會在學生心頭形成壓迫之感😏,好像欠了還不清的債🚵🏻♀️,總不得輕松舒坦🙅🏻♀️👩🔬,這是一(我希望心理學者研究並測驗,這種壓迫之感對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損害🧑🏿🎓,如果有🏌🏿♀️,有多大)。二是,可能使學生把所學的東西看做敲門磚。假如真看做敲門磚,那麽不管敲得開敲不開,手裏的磚頭總是要丟掉的🧝♀️。三是,可能有極少的學生存著順利過關的想頭🛅,采取些不正當的手段來應付考試👶🏻,那更是有關品德的問題了🤨。”我想𓀋,這裏所謂“不正當的手段”👨🏿🏭,應該包括考場作弊🈺。
葉聖陶還說:粉碎“四人幫”以後,許多教師都很努力👩🏿🍼,也想做好工作🚝。但由於他們“只知道逼學生做功課🧑🏻⚕️,連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家庭作業也很繁重”,因此往往把孩子們“弄得困倦不堪”。他認為:教師“抓教育是應該的,但是怎麽抓,要好好研究。一味加重學生的負擔,不是辦法。”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葉聖陶認為這與大家對教育的錯誤認識有關。他說🤱🏼:“教育是什麽?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德育方面,要養成待人接物和對待工作的良好習慣;智育方面,要養成尋求知識和熟習技能的良好習慣;體育方面🐼,要養成保護健康和促進健康的好習慣👐。”但由於大家不明白這個道理,致使“許多人評價學校,只看升學率”,以為升學率高就是好學校。於是許多學校“就專門逼學生,考學生🤲🏼👰♀️,想盡辦法提高升學率。”這樣一來🔹,就會讓學生以為“上學為的就是高考,高考考不上🦌,一切都完了👨🏽🔧,十年的工夫等於白費。”時至今日🏋🏿,葉聖陶批評的狀況不僅沒有多大改變🧝🏽♂️🧛🏻,甚至還有更加嚴重的跡象。
其實早在1946年👨🏻🦯,葉聖陶就在《文匯報》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說:“現行的教育製度完全是繼承過去的舊精神,……還是繼承科舉的一套”。其做法是規定“學生讀一種死的東西,讀了之後考一下,考得出的,由統治者雇用為高級或低級的幫手,考不出的那就一輩子倒黴。”
隨後,他又在《何必升學》一文中強調:教育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讓學生明辨是非,養成良好的習慣🧑🏻🎨。但如今的學校教育卻完全是為了得到一張文憑,謀求一個職業🏑。於是所謂教育,就只能是通過“一堆死板零亂的教材👯,一派浮詞濫調的訓言”🫲🏻,讓學生的頭腦“像間雜貨鋪”。這樣一來💆🏽♂️,當學生為了辨別是非而發表意見時,或者是出於正義感而有所行動時,則往往被視為壞學生🤷♂️,甚至被開除出校🐑。
葉聖陶的觀點提醒我們👨🍼:自從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以來,現行的高考製度已經運行30多年了。在這期間,中國社會雖然發生很大變化,但是高考製度卻我行我素,變化不大。因此🍸🦹♂️,如何改革現行高考製度👩🏽✈️,是管理者面臨的一場智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