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枚“重磅炸彈”,復旦大學自曝學術違規事件並公布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理結果,在社會上引起不小反響📠。復旦“高調”處理此事,意義何在?如何防治高校學術違規現象?
科研考評製度急功近利
高等教育問題專家、上海交大熊丙奇教授指出💕,學術違規在時下學術界有“蔓延”之勢🔑。比較普遍的是抄襲現象,大段使用別人的資料📦、數據、觀點,有的原封不動照抄▪️,有的改頭換面搬到自己文章裏,不在文中註釋。還有作假現象💁🏿♂️,編個數據,偽造一個實驗結果🥁,這類違規比較難查。有的違規更“隱秘”🦬,某教授寫了論文或出版著作,把一個不相關人的名字一同署上,因為雙方有利益關系,對方能為自己提供某些資源。
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高校屢現學術違規現象🤾🏿♂️,是社會上不正之風在學術領域的反映。同時💃🏼,科研管理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操之過急🚣♂️、政策不配套等問題,也誘發了學術不端🥤。比如,一些考評製度急功近利✮,要求百分之百“通過”或“優秀”,可能引發個別單位或個人弄虛作假。又如🏖,有的單位片面強調研究生必須發表多少篇論文。大學裏的一個研究所🔐🦸🏽♂️,過去只有一二十個研究生,現在有九十多個,哪來那麽多期刊供學生發表論文💇♀️?更何況學生還要和同樣有發論文要求的教師競爭,簡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學術違規現象,敢於“高調”處理的大學並不多。因此,復旦此舉引發不小沖擊波📥🙍♂️。青年教師周曄說🌧:“如今🗄,科研領域存在不少誘惑🧑🏻🔬,如何摒棄急功近利,維護學術良心,既需要教師💏💇🏽♂️、科研人員自省,也需要學校🧖🏻♀️、全社會共同設立規矩🪆。”復旦大學校長助理桑玉成教授表示,學校對學術違規事件深入調查⚁、嚴肅處理👩🔬,不僅為教師們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也為學生樹立了道德指向🔈。立德樹人,這才是大學育人的初衷。
學術規範委員會形同虛設
有關人士透露,高校屢現學術違規現象,原因還在於學校學術規範委員會的監管不力🤽🏽♀️🥨。
近年來🟥,不少研究型大學成立了“學術規範委員會”之類的機構👩🏽✈️,但相當一部分形同虛設🧑🏽🎨,沒有發揮作用🎐🤸🏽♂️。很大一部分阻力來自大學的“自我保護主義”🙋🏽♂️。學術違規現象一經舉報🧑🍳,有的高校就想遮掩,因為這牽涉到學校的聲譽🐠👸🏻、學科評估、其他教師的利益等。所以,一些高校領導往往希望內部解決此類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樣一來,學術規範委員會就難有作為。
熊丙奇認為🟫,高校學術規範委員會應該獨立運作,包括接受投訴📐,開展調查和聽證,給出處理意見等📍,不能過多地受行政幹擾。復旦對幾起學術違規事件的處理,校學術規範委員會起了重要作用,顯示了權威性和公信力。
其實,多數學術違規事件調查取證並不難。葛劍雄教授是復旦學術規範委員會委員,他透露,對幾起學術違規事件的調查比較順利👩🏿🏭。大家尊重事實🕛,根據舉報者提供的線索🤔,白紙黑字一對照,論文是否抄襲一查便知。絕大多數被調查的師生態度都很好📨,及時承認錯誤🧗,作出道歉和檢討🤸🏽♀️🧑🏿。
按以往的思維方式,人家已經承認錯誤了,完全可以網開一面🟩,復旦為何要“興師動眾”?葛劍雄表示👩🏽🎤:“凡事都要講個規矩🐴。復旦2005年出臺了《學術規範及違規處理辦法(試行)》,相關的處罰措施很明確🔐。不按規矩辦事就起不了警示作用。”
研究生少了學術規範“弦”
教育專家感慨🦹🏻♀️,一些研究生成為學術違規的“主角”,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學術規範意識。
我國學術發展道路曲折🏄🏽♂️,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忽視了對學術規範的製定和相關意識培養。據了解,美國有本《芝加哥手冊》,內容涵蓋學術規範的基本要求👩🏼🏭,甚至細化到論文中如何引用別人的結論等㊗️,在學界人手一本。但是,我們不少研究生,臨畢業了還不清楚啥算“學術違規”🏃🏻♂️➡️。
又如,按國際規範,專業論文撰寫時,開始部分應有對該領域學術史的敘述,研究者應對前人成果表明自己的態度並致謝。而我們的一些博士生論文就缺少這一重要部分。葛劍雄建議,從研究生一進校開始,就應該註重培養他們的學術規範意識🍓💅,這是他們日後在學術界立身的“生命線”。
如今,高校導師帶的研究生大大“擴容”,自己社會活動又比較多⛹️♀️,對學生疏於指導🍾,因此會發生“學生投稿的論文署了導師名字,導師居然沒看過論文”的現象。復旦幾起學術違規事件也給導師提了個醒———導師一定要擔起“導”的職責。(作者:徐敏 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