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發生的弑師案件並不鮮見🙋🏽♀️。10月4日🧑⚕️🏌🏽,山西朔州市第二中學高一學生李明,在教室裏向班主任老師連捅4刀💅🏿。因失血過多,這位老師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
作為一起突發惡性事件🤵♀️,事件本身具有一定偶然性,但近年來此類事件不時發生的事實卻提醒我們: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激情犯罪”已刻不容緩。
中國心理學會會長張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暴力行為在校園發生本身就有其特殊性👩🚒,實施方是具備一定文化素質的人,他們除具有感性沖動外🙍♀️,還有相當的理性認識🎅🏼,因此是一種“穩健”的犯罪🥭,即對犯罪後果早有考慮。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實施犯罪前往往有一段猶豫期,如何在這段時間內及早發現並給予幫助👰🏼♀️📎,是全社會和教育工作者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校園矛盾主要表現在兩大關鍵性問題上,一是師生關系問題🦹🏿,二是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這兩個問題中任何一個處理不好👷🏻,都會帶來巨大的不良影響。”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看來👘,好的師生關系勝過教育本身,師生間如果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心理關系👨🏻⚕️,即使老師講得再正確也沒有用,因為處於“心理斷乳”期的學生此時具備很強的叛逆性🔁👩🏽🎓,他們亟須得到周圍環境的認可⌨️。
孫雲曉認為,如果關系處理上出了問題。比如說話生硬粗暴🏂🏼,傷害對方自尊,當他們無法依靠學校和社會的力量解決這些矛盾時,就會以極端的方法自行解決。
“比如重慶一位教師批評一名女學生長得醜🍳,說她‘當坐臺小姐也沒人要’🤾🏼,結果這個女生自尊心受不了自殺了”🧜🏻🙅🏻,孫雲曉說,其實從客觀上講,這個女生只是選擇了自殺,她也完全可以選擇類似的報復性措施。
再比如,朔州二中學生弑師案中,學生在其日記中說:“不只是老師,連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學也一樣🚵♂️,他們歧視我……我也不會去尊重他們,我的心靈漸漸扭曲🤶🏽。”可見🙍🏻♂️,學生的這些感覺都是因為與老師、同學和家長的關系處理不好才形成的🤽🏻♀️。
“因此,面對今天學生行為脆弱的一面,提高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師德水平很重要。”孫雲曉說🪣💆🏼♀️。
“老師在年齡、社會經驗以及社會資源的占有上都比學生更具優勢,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相當謹慎,避免作出不公平的判斷傷害學生。”張侃說🤽🏽,國外的教學機構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非常重視🈴,一旦發現教師與學生之間超出了正常的師生關系,這名教師將永遠被清除出教師隊伍,因為非正常關系即意味著不公正——比如在打分上或評語上🦹🏽,可能會出現偏差。而當教師不能公平、公正地行使權利時🤝,就會引起學生情緒上的反彈,甚至做出過激行為🏣。
張侃認為,教育如果只教書不育人會給社會帶來很多問題,與傳授知識的技能不同🧙🏿♀️,育人才是高水平的工作🚣♀️🔭,而心理的溝通與疏導是育人的基本技能。當教師隊伍不能完全承擔起這一職責時🌨,就應該通過某種機製來實現。
張侃所說的機製🧘🏼,在孫雲曉看來即是自己一直呼籲的建立一套“校園危機預警系統”🫅🏽🧑🏽🏭。“在香港👨👨👦🛻,有很多這樣的誌願者,晚上他們會出來觀察,發現有青少年一個人在街上走🙆🏽♀️,或者精神恍惚🫐,就會走上前去進行詢問,發現和確認問題後✅,便對他們提供幫助🤵。我們不可能做得那麽細🧯,但在校園裏做到還是有可能的。”他說👩🏿🎨。
“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實只是一道脆弱的防線。表面上看🚴🏼♂️,它承擔了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責任,但絕大多數都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這樣的工作不是靠掌握一般心理學知識的人就能勝任的💞,它的工作是進行心理治療。”
孫雲曉認為,學校應建立一支由心理學專業教師和接受過心理學訓練的學生組成的團隊🍡,每個班或每個宿舍可以配備一名安全員,他們的職責是關註每個學生的心理異常,發現後向學校及時反映。
同樣,每個班的輔導員也要有心理預警的職責🚵♀️,他們雖然沒受過訓練🍡,但可以發現問題。(譚辛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