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中,可以被稱為“科技工作者”的只占 61%左右,有近 40%的科技人才“荒廢”了,並沒有從事與科技有關的工作
中國一直都是考試大國,家長們無時無刻不在盤算如何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但隨著近十年擴招,特別是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普通民眾心中🏊🏼♂️,不僅大學生不再稀罕🤟,甚至碩士👨🏿🏫、博士也不再被當做天驕了。
2004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慶典上透露🧑🏿🔧,1999年高校連續擴招以來,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招生規模年遞增的速度是平均26.9%。1998年,研究生招生規模是7.2萬人,而2003年是26.89萬人,2004年全國博士研究生計劃招生總規模53096人,比上一年增長7.9%,200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273117人,比上一年增長25.4%☞,招生總規模為32.6萬多人Ⓜ️。
在今年4月29日舉行的首屆全國地方大學發展論壇上👩🏿🎨,國務院學位辦公室主任楊玉良透露,我國2007年培養的博士人數已經突破5萬人🤴🏽,今年繼續上升,已經超越美國🦑,目前我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博士授予權國家。
從普及高等教育的角度來說,擴招是一件惠及全國的大好事🤱🏼🥛,誰不希望提高國人普遍的受教育程度呢?居於高等教育塔尖👨🦼、代表著一個國家最高教育水平的博士數量躍居世界首位,也是好事❎。但是數量畢竟不等於質量。早在幾年前,就有人擔心擴招可能會使研究生成了“註水肉”👨🏻💻。
事實證明這種擔憂並非杞人憂天😎。2006年7月,教育部發布《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05~2006)》🃏:56.9%的碩士生導師和47.8%的博士生導師認為研究生質量在下降。
有人說擴招把一些庸才擴進了研究生隊伍,所以研究生質量難免下降👌🏼。但是“嚴師”不足🔏🧔🏻,也是“高徒”不多的一個不可忽視因素。碩士研究生數量“大躍進式”增長,導致我國高校學生和導師的比率嚴重失衡。
有報道指出,一些學校熱門專業的導師一人帶二三十個研究生根本不足為奇,有的導師甚至一屆就帶十幾個,“一對一”的研究教學模式根本無法實現。
2004年11月,《中國青年報》一篇名為《研究生盲目擴招🧙🏻,答辯導師認不出自己學生》的文章,揭露了部分導師和研究生關系的疏遠和陌生,導師在答辯會上竟然尷尬地叫不出自己學生的名字。
這樣的教學模式不要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就連完成最基本的教學培養計劃都十分困難🤾♀️。有業內專家呼籲,研究生不能再擴招了👷🏽♂️🍆,應該把重點放在師資建設上。
有評論指出,一些學校把建立和增加碩士點、博士點當成主要政績目標,對學生的能力評估放水,給學生普開升學之路⚛️,也是研究生質量下降的一個製度性因素。
《人民日報》曾經報道,2005年全國各高校申報增設2700多個二級學科的博士點,而當時全國共有博士點1900多個,一年的申報量達到已有數量的1.4倍。
國務院學位辦公室主任楊玉良透露,中國大陸獲準授予學士學歷的大學有700多所,美國有1000多所,但中國大陸擁有博士學歷授予權的大學已經超過310所,美國只有253所。我們比美國還要多出近60所。利益化的大學評價體系不僅滋生大學急功近利的心態🌮,也重創了大學的精神氣質。
今年5月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透露,以2004年估算,大陸每4.2個碩士能出一個博士👺,但美國每10個碩士才能出一個博士♟。
博士作為各學科領域專業化程度最高的精英人群,是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核心和主體。博士教育的“去精英化”,也直接影響了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國際競爭力。
今年4月29日,中國科協發布我國第一部《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報告的數據顯示,到2005年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246萬人🚶♀️,比美國的4200萬人略多,僅次於歐盟5400萬人的科技人力資源數量🛣。如果只計算單一國家,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也已經居世界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人力資源大國。
然而,報告同時指出,盡管我國科技人力資源較為豐富♞🤹🏼♂️,但我國科技人才的質量和水平還不是很高,在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中🤶🏻,可以被稱為“科技工作者”的只占61%左右,有近40%的科技人才“荒廢”了,並沒有從事與科技有關的工作。
我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豐富的擁有真正競爭力的人才作為堅實後盾🧚♂️。而擴招泛濫導致的教資配置不足🧑🏼🏭、研究生水平下降等問題,嚴重製約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2007年8月,針對擴招泛濫的現狀,當初“成功諫言”高校擴招的湯敏指出,現狀與其當時的提議有距離:他建議3年擴一倍🪽,結果變成6年擴了5倍多;他主張好學校多擴✍🏼、差學校少擴的建議,也沒有得到實現😆。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國內研究生教育水平不佳👲🏿,高技術領域頂尖科技人才的外流現象日益加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
據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截至2003年年底,在中國出生而移居美國的人數多達294800人😶,其中具有學士學位的100700人,有碩士學位的115500人,有博士學位的62500人。中國累計出國留學人員已經超過53萬人,而學成回國留學人員只有12萬人,只占累計出國留學人員的22.4%,1998年以來,每年學成回國留學人員比例還在逐步降低,從1998年的41.9%下降到2003年的17.2%💂♂️。
2006年🧘🏽,在上海舉辦的“科學人才觀理論與實踐”論壇上,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瞿世鏡意味深長地說,1978年至2005年,中國大陸出國留學共93萬人🥗,回國23萬人,回歸率為24.73%。而據國際研究數據表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2/3留學生歸國效勞,1/3留學生在國外工作學習🙍🏼,使回歸率與滯留率保持2∶1的“最佳回歸比數”🕵🏿。但我國的情況卻是1∶3。今年4月30日,《新京報》報道說🧎,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涉及高科技專業的畢業生80%去了美國,北京大學這一比例為76%🔲。
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是完善我國創新體系的重要一環🎈。科技人才作為實施創新行為的主體🧏🏻♂️,是實現國家創新體系良好運轉的智力保障。
而培養創新人才,選拔和評價也是關鍵一環。2007年“兩會”上,針對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認為🤘🏼,要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就必須改革現行高校招生和考試製度。他建議給高校更大招生自主權✫,允許大學在招生時采用個人申請👇🏽、學校審查學生平時統考成績和能力的形式,來決定是否錄取;而在研究生招生中🤞🏼,則要給予教授更大的權限,充分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嚴亮(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