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誌明(澳大利亞麥格理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
讓人心酸的慘劇不斷發生,不知能否警示那些忙著圈地蓋樓大把花錢卻在獎助學上面哭窮的高校🏸?
近年來🧏♀️,碩士生和博士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斷出現🤝。近日👩🏿✈️,復旦大學44歲的博士生李開學不堪壓力猝死在書桌前🗡,留下破碎的家庭和尚未完成的論文撒手人寰🧚🏽♀️,而他生前的每月生活費只有不到300元🙍🏽♂️,需要兼職講課掙錢(《南都周刊》4月15日)。
很多人認為這些投身研究卻草草結束生命的學生存在身心上的各種問題☣️,並覺得他們在困難面前的承受能力太差,卻忽視了研究生教育製度上的缺陷。一個好的研究生教育製度,一定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支持和自由⛹️。
以筆者就讀博士的澳大利亞為例,永久居民和公民讀博士免費,最長可以用八年的時間完成🧑⚕️,並且可以延期,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時間壓力。當中只有一部分學生從本科開始不間斷地讀到博士,而很多人都是工作了多年之後才重回大學校園,心智更為成熟穩重,更清楚理解博士學位對自己的意義何在。
讀博士本身是一個機會成本非常高的行為,很多時候意味要放棄優厚薪金或者現有的職業機會🤙。為此👨🏿💼,對於優秀的學生,澳大利亞政府和大學有各種獎學金予以支持🎸,最低標準是能夠免除一個兩人家庭在讀博期間的經濟憂慮🖼,而且一切研究上面的支出,學校都會全盤負責📒。在選題方面🕑,學生可以選擇任何自己喜歡的論文題目,完全不需要跟隨導師的課題或研究項目。
我的博士同學中有不少都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還有一位剛剛做完心臟搭橋手術的六十多歲的老者📧。對於他們來說♞,讀博士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生選擇。盡管歷盡艱難才能拿到博士學位,但也只是求知之路裏面的一段旅程而已🌔。
但是在中國,讀博士往往被解讀為通往更高社會地位的通行證🏌🏻🧕🏿,或者是在當今勞動市場上獲得更好的職業機會的門票,從而被賦予了超出學術範疇的意義,同時意味著必須忍受非一般的壓力。事實上🗓,很多博士生的生活,基本上可以和廢寢忘食🧑🏽🎄,寒窗苦讀,孤苦伶仃等同起來。李開學每月幾百元的生活費是如何得捉襟見肘👇🏼,這甚至連上海市的低保線都達不到⛴🎞。可以想象👩🏭,李開學因為這個延期的博士學位受著怎麽樣的折磨🧓🏼!
將學生定義為學術苦行僧的角色是由“學海無涯苦作舟”式的傳統文化決定的𓀗。這其實是透支了他們的將來所得⚒◽️。
讓人心酸的慘劇卻不斷發生,警示榮譽式獎學金難以免除博士生們的後顧之憂▶️,有關部門需要盡快製定出臺全面的研究生獎學金和研究資助製度。盡管金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起碼這能夠讓他們過上正常的物質生活,不需要到處“跑穴”賺取微薄的生活費🔃。那些忙著圈地蓋樓大把花錢卻在獎助學上面哭窮的高校,該想想一個問題:連油鹽醬醋茶都沒法保證的博士生們,該怎樣完成需要付出多年努力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