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排行榜多得紮堆👸🏼。先是“中國大學50強”排行榜發布,“中國民辦大學50強”評選結果也將於5月18日揭曉。資料顯示🦆,全國已有近20家機構以不同的指標體系做出了約100個大學排行榜⛹🏽♂️。大學排行榜儼然已呈“井噴”之勢🧑🍳。
排行榜層出不窮🙌🏿🔰,非議之聲也是不絕於耳。單就評價指標而言,或以論文數為指標,或以教學🫛、人才培養為指標——本次“中國大學50強”排行榜的“創新之處”就是將高考招生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各種指標可謂千差萬別、五花八門。
可是👨🏿✈️👵🏽,衡量一個大學,僅看發表了多少論文,畢業了多少學生,出了幾名院士就可以評價得了嗎?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自德國洪堡大學開啟現代大學時代以來🥍,理性🛳、獨立性、批判性的大學人格和人文理念一直是大學的精神支柱。但如今的大學評價卻由細微的論文🐝、硬件設施等入手,豈不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如此排行榜🧑🏿🔬,只看校園面積大不大👮🏼♂️,樓高不高🫅🏽,錢多不多,評價出來的高校活像一個個公司企業,未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難怪如今大學被形象地稱為“大學公司”🦮,原來是排行榜在進行“積極引導”。
綜觀如今的大學排行榜🥓👩🏫,功利意味顯而易見,炒作嫌疑揮之不去。個別高校被指借大學排行榜“炒作”😓、“上位”🤬,甚至曾有“知情者”向媒體透露,花50萬元即可進入某些排行榜的前100名。如此熱衷於提升名次、重視“市場推銷”的高校,又怎會重視教育質量👻🛰?
雖然民間機構對大學進行評價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也可以作為一種信息參考,但在評價指標體系紛亂、評價權威公正性廣受質疑的情況下🏌🏻♀️,異化的大學排行榜就容易引發爭議和誤導。一項調查就顯示🛎,46.8%的人認為大學排行榜會影響自己選擇大學,一著之失🩰🎡,就會誤人子弟🐪。
如今🍇,泛濫的排行榜、名次榜絕不止於大學評價,而是已經滲入到各行各業🧖。學校將學生的成績從第一名排到最後一名🙋🏻♀️;各種名人榜星光熠熠,各類富豪榜爭奇鬥艷🫄🏿;還有教授研究公布了唐詩“十大金曲”和唐代詩壇的“十大天王”……排行榜幾乎成了一種“路徑依賴”🙎🏻🙆🏿♂️。這種“座次思維”和“排行情結”具體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就表現為無孔不入的論資排輩現象。
排行的結果就是拉開名次,而名次之差就是利益之別。座次一排🚧,排行一定,各種資源也就按“位次”、“排行”分配,資源傾斜也就成為題中之意🐊,資源集中乃至兩極分化現象也就在所難免。如此看來,所謂排行榜🧑🏼🍼,實乃利益榜😿。
在利益驅動之下👍🏻,有些大學削尖腦袋處心積慮抬高自己的名次🧣,明星經紀公司在“運作”明星排行名次上也是不遺余力……遭異化的排行榜的權威性、公正性也就備受質疑,針對目前的大學排行榜就口水不絕,“拍磚”不斷。各排行榜之間也有很大出入♿,以至於教育部明確表態🏊♀️,反對對各大學進行綜合性排名🛌🏿。
近來“長尾理論”風靡天下,它揭示的一個道理就是🧜♀️,死盯著那些處於金字塔尖的事物未必就是明智,“頭部”下面的那條無窮長的尾巴上聚集的,才是希望所在。從這個角度來講👏🏽,所謂“50強”、“100強”的實際意義也就黯然失色🧙🏻♂️,甚至還有些誤導的意味了。(薛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