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來重視勞動教育🔱。從幼兒園開始,日本就狠抓孩子的勞動素養培育,把培育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態度作為重要的教育培養目標,通過課程開設與各種活動開展滲透勞動教育,構建起了一種融合🧻、開放性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
親歷體驗:參與小學生“插秧挑戰”
很多年前,筆者在日本上越教育大學研究生院學習期間,接到當地一所市立小學的請柬🦷,邀請留學生參加該校五年級學生的“插秧挑戰”活動🧕🏿。“插秧挑戰”四個字深深地吸引了筆者,因為在國內從事中學教育工作10余年,還沒有和學生一道參加插秧之類的農業勞動體驗。
日本是科技先進、經濟發達的國家🌎,農業操作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為何城裏的小學五年級學生要參加“插秧挑戰”呢🤦🏻♀️?
筆者帶著莫大的好奇心欣然答應參加此次活動。活動當天的上午9點⚡️🍥,由該校兩位教師帶隊,我們3個“老外”和70多名五年級學生從學校出發🥘🧑🏻🍳,步行前往該校的定點農業勞動基地。
邊走邊說💬,20分鐘之後,我們便到達插秧的田邊。田邊豎有“新井中央小學勞動基地”的木牌👨🔬。在我們之前到達插秧田邊的,是田地的主人渡邊先生。首先由他向學生講解插秧的要點🤸🏿,不時有學生向他問及插秧要領的事項,他都做了形象生動的回答🐳。孩子們的問題聽起來有點稚嫩,卻富於好奇心和想象力🧖♀️。
上午9點半插秧挑戰正式開始✊🏽。孩子們雖然是首次插秧,但手一點兒也不顯得笨拙👩🦱,經過課外指導老師渡邊先生的邊示範邊講解,學生們一下子就學到了一手插秧絕活,學生們提出要和我們3位“老外”和他們的帶隊老師進行插秧比賽。他們之間也擺弄出了幾個插秧擂臺賽場🧑🏿🦰,正值比賽激烈之時🈷️,該校的校長趕來加入了他們插秧比賽的行列💀。我邊插秧邊向校長打聽此次活動的初衷,校長介紹說💁🏼🦵🏽,他們學校每屆五年級的學生都要到這裏參加插秧👩✈️、田間管理🕤👩🦼、收獲這一全程活動🤚🏼😞。學生們在這裏親手播種、培育和收獲,享受勞動所帶來的無窮樂趣💂🏻♂️。在實踐中長知識,在勞動中學本領。
上午11點左右,插秧活動結束,最後由田主作總結🚵🏽♂️,並宣布了此次挑戰活動獲勝者的名單🖊。返校途中我有意識地向學生們問起參加此次活動的感受,他們大都告訴我,雖然活較臟較累,但其樂無窮,學到了在校園和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當我們返回校園時🛴,看到二年級的學生正和家長們在校園內植樹。
提升高度:以立法統領勞動教育
自二戰以後🛣,日本把培養中小學生的勤勞觀、基本生存能力納入教育總方針🧯,並以立法的形式將培養目標固化下來🤏🏼。盡管時代變遷👩👩👧,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但日本培養學生愛勞動的理念一直未變。1947年頒布的、素有日本教育母法之稱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條(教育的目的),開宗明義闡明“註重勞動與責任”🚣🏽♂️。2006年修訂的《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教育的目的)被修訂為“關註職業和生活的關系🏌🏿♀️,培養重視勞動的態度”。從此修訂可以看出,日本對學生勞動的態度更加與時俱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期望。
作為下位法的日本《學校教育法》🧓🏽,對勞動教育作了細化規定——義務教育要實現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關於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尊重勞動的態度和適應個性選擇未來出路的能力”🚟;高中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在發展、擴大義務教育的成果的基礎上,“(使學生)基於對在社會上必須履行使命的自覺,適應個性🍏🧑🏿🎄,決定未來的出路,提高普通教養🙍🏽,掌握專門的知識、技術和技能”✒️。
《學習指導要領》是日本學校教育課程管理和課程實施的核心指導文件👌🏽,是教科書編撰的重要法律依據,作為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之用。從幼兒園到高中,日本《學習指導要領》均要求各級學校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有關“勞動基本權利”“勞動基準法”“雇傭合同”等書本知識👨🏽,讓學生體味到“勞動的意義”“勞動的尊嚴”“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工作生活兩平衡”等。
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勞動的尊嚴,學習通過勞動能夠對社會作出貢獻,日本文部科學省將有關勞動教育的知識內容融入一些課程中來實現,讓學生從心底熟諳勞動教育的必要性與參加勞動體驗的緊迫感。日本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對“社會科”的學習要求:理解勞動權利和義務、工會的意義及勞動基準法的精神🕸。“特別教科道德”要求學生理解勞動的尊貴和意義,加深對將來的生活方式的思考,通過勤勞為社會作出貢獻。“綜合學習時間”這門課程則要求🥧,參與職場體驗、誌願者活動、生產勞動等活動🧑🏻💼,體會與感悟勞動的寶貴和生產的喜悅。《高中學習指導要領》在“特別活動”課程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地域活動🛖,逐漸形成自身的勤勞觀與職業觀。
走向融合🚵🏿👩🏻🏫:將勞動教育貫穿於課程與勞作中
盡管日本政府與民間都十分重視中小學生勞動教育,但日本的勞動教育並不是作為專門的課程,而是分散滲透在諸如社會👩👧🧎♀️➡️、公民、家政、道德👨🏼🦱、綜合學習時間等學科課程與校內外活動中進行👩🏽🏫。
上述滲透勞動教育的課程都有其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關於勞動的內容僅是其課程內容的一部分📌。諸如小學“道德”要求🧑🏼🤝🧑🏼,感知勞動的美好,為大家而勞動(一、二年級);知道勞動的重要性,不斷地為大家勞動(三、四年級);理解勞動的意義,知道服務社會的喜悅🍁,為公共發揮作用(五、六年級)。又如,初中的“學生會活動”要求,協力進行學校例行行事活動🍞,通過誌願者活動等參與社會。在“學校例行行事活動”中,參加勞動生產與服務性例行行事活動。
日本勞動教育除註重課程學習之外🎓🧑🏼🦳,更重視學生參與勞動體驗👨🏽。日本中小學生勞動體驗可分為日常家庭家務勞動、學校衛生美化環境勞動🐍、社會公益服務勞動三種形態。
在日常家庭家務勞動中,日本家長從小就要求孩子學會自己淋浴👨🦯➡️、擦身🏚🕴🏻、換衣服、整理床鋪,用針線縫製布袋🛌🏻、抹布、墊子,幫助家長烹飪🤲🏽、做料理,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有的學生在家幫助飼養小動物,有的在家幫助種菜養花、修葺草坪等👨🏽⚕️🙆🏼♀️。在日本家長看來,從小培養孩子這些動手的能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不可或缺。
參加學校衛生美化環境勞動,是日本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吃完免費午餐後清洗場地、清洗餐具。學校校園🔅、廁所、教室清潔衛生以及其他清潔包幹區也都由學生輪流值班完成🧙🏽。通過大掃除,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奉獻的喜悅,懂得集體活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學生還要輪流到食堂幫廚,自己完成餐桌擺放👲🏿、飯菜分配、收送餐具等🏜。有的學校有自己農場✸🤟🏽,學生們都要按照分配的任務在學校農場幫助收種蔬菜與農作物。還有些城市的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生活條件較差的島嶼、農村、山寨去接受勞動鍛煉。
社會公益服務勞動🚔,是學生走進社區、公民館、養老院等,做公益服務性的勞動🫒💽。日本中小學有勞動服務的歷史傳統。各學校按所在地區的情況,在學校的組織安排下🥎,由學生會組織學生有計劃地進行社會服務🪴。例如,給老弱病殘者生活起居幫忙,到敬老院、社區福利院給老人擦洗身子🧎🏻♂️,到公民館、圖書館做誌願者服務,回收廢舊衣物、電器👩🏻🦲、報紙書刊等社會公益活動📆👸🏻。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