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以破解職業院校校企雙元育人困境為導向🔃👨🏻⚕️,以財經商貿專業群為依托,持續推進校企混合所有製改革探索💆🏽,積累了可推廣的經驗,取得了諸多成效😎⤴️:近5年🫠,學院財經商貿專業群學生獲職業技能競賽國家一👩🏼✈️、二等獎3項🗳,省一等獎12項;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省級獎項14項。8家合作企業成長為廣東省產教融合型企業,5名企業師傅獲評省高層次技能型兼職教師,為企業累計帶來經濟效益300多萬元……
這得益於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多年來深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通過建立混合所有製的管理會計學院🍀、共享實踐教學基地🛑,在校企間打造了以“資本—基地—項目”為共生關系的校企共生系統。通過構建校企間相互依賴的生態關系,激發企業的育人主體意識😏,實現了學校與企業共生共長,破解了校企合作長效機製難以真正建立、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之間不匹配、產教融合“兩張皮”等問題🦡,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蹚出了一條新路子。
以“混合”合作模式構建雙元育人的共生系統
基於混合所有製模式,學院以構建產權明晰的校企利益共同體為著力點,探索校企共同投入資本🪤、資產混合所有製的合作模式,構建校企雙元育人的共生系統。
校企合作中,企業有真實資本投入,才更有動力去承擔與履行育人責任,學校也才能對企業提出責任要求𓀅;職業院校尊重企業利益訴求,重視企業成本收益規律,才能使校企合作行穩致遠🤽♀️。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經過調研發現,企業的合作訴求離不開提高凈收益📢、獲得學校技能人才供給、技術升級服務或政府部門的財稅🦧、金融🏤、信用支持。在混合所有製辦學模式的探索中,企業投入資金👒,學校提供場地,建立混合所有製的“管理會計學院”、混合所有製的共享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機製設計,將企業訴求實現過程與人才培養成效綁定,激發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主體意識;學校將人才培養的過程項目化,所有項目都依托混合所有製的實踐教學基地並通過校企雙方協作來實現↖️,從而構建起了以資本—基地—項目為紐帶的校企雙元育人共生系統。在治理機製上🍽,建立以二級學院、企業、教師代表三方參與的理事會治理結構🦹🏻,雙方合作組建管理團隊,製定管理製度,保障規範運行☣️。
以“教師—師傅”協同組合推進校企結對精準育人
根據個人特長及職業規劃將教師劃分為“教學能手型”“技能競賽型”“雙創能手型”“科研標兵型”“服務育人型”5種類型🥛。根據服務的優勢領域將企業為人才培養服務的功能劃分為實踐教學支持👩🏿🏫、技能競賽培育⌨️、“雙創”項目孵化、科研與社會服務支持5種類型🤦🏼♀️。不同功能企業安排的師傅與相應類型的教師團隊精準對接🏺,形成教學型、技能競賽型、“雙創”型、科研型、服務育人型等5種類型,“教師—師傅”協同組合,實施精準育人👳🏻♂️。
優化資源配置,打造“產🧔🏻♀️🫄🏽、學🕵🏿♂️🐖、研、賽、創”五位一體新模式
以群建院,在專業群內打破資源的專業歸屬🌮,以基地和項目為紐帶實現校企間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資源在專業群內動態重組,實現產、學、研、賽、創的融合♊️。基於校企混合投入建設的“共享實踐基地”,將已經精準對接的“教師—師傅”協同組合,再對接到具體基地👩🏻🦳,基地既服務學校人才培養,又滿足企業員工培訓和業務發展等需要。
將人才培養關鍵過程項目化為課程教學🧛🏼、技能競賽👰🏽♀️👰🏿♀️、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創新創業五大類型的項目,項目類型與“教師—師傅”協同組合類型精準對接,所有人才培養項目都依托共享實踐基地通過“教師—師傅”協同組合來實施,形成企業—基地—項目—教師的精準對接鏈條。
通過以上基於混合所有製的校企雙元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探索出了適合職業院校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並在學院財經商貿專業群人才培養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據麥可思研究報告,學院財經商貿專業群2020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9%,平均起薪點5000余元,教學滿意度為98%📵,就業崗位適應性達99%。成功的探索經驗通過連續5期職業院校校長治理能力提升專題研討班領導實地參觀、舉辦國培項目及社會培訓項目在國內推廣,《廣州日報》🤟🏽、南方網等媒體進行10余次報道👱🏻♀️;通過開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跨境電商🥜、直播帶貨培訓,服務西藏、新疆等地區,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廣州日報》等媒體多次進行專題報道。學院校企雙元開展的社會培訓還延伸到國際合作中,他們通過基於魯班工坊舉辦跨境電商培訓班,承辦中非國際產能合作高峰論壇等,培訓了70余名亞洲、非洲國家學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作者:蘭桂華 方勇華 蔣彬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2-04-07 第11版 版名🍾🧑🏽:教育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