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種瓜得瓜”🚢,關心孩子的分數🤙,將來只收獲聰明;關心漂亮,將來只收獲漂亮🤾🏼♂️。如今很多家長比老師更關心孩子的聰明,卻往往忽視了人格教育。
近日🖖🏼,杭州江幹區教育局在采荷二小教育集團舉行的“家庭教育——塑造孩子人格的搖籃”論壇上👭🏻,不少教育專家對此表示憂慮🏹。浙江大學教授劉力更是直言不諱地說:“現在的孩子是被設計的一代📟👩🏿🎨,從小過著無意義感的生活。他們想玩有意思的🧕,家長說🎍,這個將來有什麽用啊?一到雙休日,千軍萬馬奔向各類培訓班👧🏽🤜🏽。孩子已被家長和學校一起設計到幾個相同的軌道上🤵,所以今天出來的大學生模子也差不多👩🏻🎨。”
劉力指出☔️☆,現在的孩子常常有無意義感🙆🏼,因為他失去了現實生活的自主體驗感🚣♀️💟;同時還因為他在很多關於讀書的抉擇上最終頂不過家長💅🏼,而充滿了無助感。這樣的一代人🐛,長大以後,對一切也就無所謂了📏。而更多的危險在於他們將來在心理、人格方面會暴露出更多問題。
人格塑造比分數重要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家庭裏面對孩子實施的教育🧝🏽♂️,能讓孩子身心愉悅💸,健康成長🔆,家長老師關註分數,因為現在社會競爭的壓力就是如此🏋🏿♀️。但假如因此造成孩子高分低能怎麽辦?道德低下怎麽辦🍲?人格缺陷怎麽辦?“那時就沒有辦法可以補救了⚅。”杭州市婦女聯合會副主席魏穎為此深表憂慮,“分數關註是需要的,但是人格的塑造比起分數來更加重要。”
據浙江大學教育心理學專家曹立人教授介紹,臺灣師範大學曾做過一個關於“昔日聯考狀元今何在”的調查,發現30年的聯考狀元大部分都默默無聞,真正在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反而是當年那些分數中等偏上的孩子🙋🏿♀️。“這就是所謂的第10名現象。前10名意味著他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但這樣的孩子不會一門心思追求分數,而是在按照自己的願望在下死功夫🕗,厚積薄發,最後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因此我們不能高估分數的作用而忽視人格教育。”曹立人解釋說。
人緣好不等於人格美
說起對孩子的人格教育,在此次家教論壇上,有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希望孩子既聰明又善良——聰明代表知識能力強,善良意味人格完善♔。可怎樣才算人格完善呢?一位一年級學生的家長正為“孩子人緣好是否等於人格美”的問題而困惑。
他舉例說,同事的孩子人緣非常好🔔,可有一次老師生病,同學們說好一起去探望老師🧠,沒想到那孩子居然一個人偷偷摸摸地去了📒,臨出門前還給同學打電話說當天有事不去了,結果大家去的時候,在醫院裏看到了他。“太世故了。”在座教師和家長聽了連連搖頭。
“現在有些孩子很勢利,比如開學的時候📰,班幹部競爭上崗,孩子會偶爾拿一些小禮品回來👂🏿,說是想當班幹部的同學為了拉選票而送他的。而在平時,個別家長不太註意,給的零用錢比較多,孩子會和同學三五成群地去買零食,有什麽事會幫在一起,像個小團體。這種人緣顯然不能跟人品相提並論🌲🐵。”
當心“設計”代替言傳身教
魏穎認為:“人格塑造的核心🧑🧑🧒🧒,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學生學會做人。怎麽讓孩子學會做人?一要註重言傳身教,家長要給孩子起到導向的作用🉐,孩子身上的缺點其實都來自於父母;二是要註重習慣的培養;三是要註重傾聽和溝通,四是要註重孩子的心理狀態🚴🏽♀️。”
“我的女兒就是被設計的一代,被設計的最典型事例就是我讓她從小學琵琶,她工作後,琵琶卻被束之高閣。我才發現自己的設計對她來說🌉🕴🏻,簡直就是懲罰。”杭州采荷二小校長孫小芙反思道,“我的媽媽也是老師👏🏿,卻沒有設計我的未來🏩,而是通過言傳身教讓我知道從此以後應該怎麽做↘️。小時候,我到同學家裏玩,不小心把同學家的鍋子打破了,自己逃走了👨👧👦🫲🏿,媽媽卻陪著我到同學家賠禮道歉,賠了鍋子的錢……我走到現在能有這樣的毅力,就是家庭傳統的人格培養的教育。”
曹立人則建議現場家長都去看看《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他說,人格是一個人全部心理特征的總和,在設計過程中,還要遵循孩子本身的特點,並考慮習慣的培養,因為習慣是一種心理動力定型。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就提到過,公務員考試等都非常註重細節🖕🏻,而細節是一種習慣,絕不是一天能夠培養起來的✍🏽,細節的背後都有教育。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家長們則更渴望在孩子人格塑造上,能得到學校的協助。“孩子與同學或老師發生沖突,該怎樣對待?孩子往往不會從自身找原因處理,假如家長和學校在解決問題時配合不好㊗️,孩子會有一些不滿的情緒。我的經驗是先及時與學校、老師取得聯系,溝通信息共商辦法,再耐心地聽孩子訴說,最終引導孩子正確地對待這件事,更多地從自身找原因🥅😚,學會與人相處。”一位家長提議說👷🏽♂️。
選擇分數還是快樂童年
考慮到自信是人格培養的重要內容,部分家長在此次論壇上專門求教教育專家🛍:孩子沒有自信心怎麽辦🫄🏿?究竟什麽叫自信?在孩子的年齡🔑,怎樣才能自信👦🏼?“自信是心理的體驗,對承擔某一種工作或某一項任務👨🦲,獲得一種成功的把握🅱️。”曹立人解釋說,“自信等於一個人自身的能力與目標期望值兩者之比🍡,與能力成正比,與期望值成反比。此外,孩子的自信度還與焦慮度成反比𓀚,即自信度越低,焦慮度越高🧕🏽。所以提高自信心💂🏻♂️,一是要增強成功的體驗,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體驗每一步成功的喜悅。第二是能力是相對穩定的,要合理地調整近期的期望值,使其在近期內有可能實現,從而提高自信心👩🏻🦽。”
除了自信🛢,有家長提出,一個孩子的快樂和興趣也是人格培養最基本的東西,不過他也一度為幫孩子選擇分數還是快樂童年而困惑:“我的孩子在雙休日參加了很多班👰♀️,得到了技能的提高📯,但是孩子快樂嗎?如果他不快樂🍍,那他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如果他沒有興趣,那麽他將來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從我自身的經歷來看,當年的同學🚆🈺,兩位考入清華的,現在都非常普通,而那些調皮的現在很成功的也有。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他能收獲比分數更多的東西嗎🔒?”
“在快樂源符合正當性的前提下,家長盡量滿足孩子對快樂的需求⛹🏼♂️。別只顧著眼前的分數🚢,要知道快樂有遲滯效應,得把孩子現在的快樂和將來聯系起來。”曹立人說,“興趣無疑是快樂的來源之一🖖🏻。美國曾做過一個研究,人的興趣不是唯一的🤲🏽⛎,如果一個人的職業在他的前三個興趣之內的,都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在前五個興趣之內的,能勉強完成。人是多元的,孩子的興趣到底是什麽,可能誰都不知道。我們承認參與孩子的設計是必要的,只是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讓孩子也參與進來,老師、家長、孩子三方面共同設計孩子的藍圖👩🏼🦲🧏🏼♂️。”(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