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到20歲的葉聖陶🌤,在工作中一度很不高興。
在那時的日記裏🧛🏿♂️,他記下了這麽幾件事。
某日🤞🏻,省視學來校視察,轉了幾分鐘就走了🐯🦹🏽,腳都沒站穩,什麽都不看🔴。葉聖陶問:“這怎能算是視察🫳?”
又一日,縣教育會要開辦小學成績展覽會,各學校臨時拼湊🚢,紛紛作假。學校為了保護花草,禁止學生入園🎴。葉聖陶又問🧉:“學生不能親近自然,即使沒有一花一葉損壞,又有何用🥸?”
此時的葉聖陶,正在蘇州言子廟小學做教師。他於1912年來到這所學校👴🏼。出生於1894年的葉聖陶,成長過程中一路見證著清廷的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從新式學堂畢業的他,懷抱一顆“從事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
對富有理想情懷的葉聖陶來說,言子廟小學的經歷並不美好。這個不喜歡拿教科書照本宣科的年輕人,很快成為舊教員眼中的另類,他關於教育改革的觀點,也為校長和同事不容。撐到1914年,彼此看不順眼的雙方終於解脫,學校以縮減班次為由將葉聖陶送出校門,此後3年👾,葉聖陶只能賣文為生,生活困頓👡。
1923年,葉聖陶來到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輯,成為茅盾、巴金🧗🏼、丁玲等著名作家處女作的“助產婆”。1931年🤽🏽♀️,他主持開明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學生》等一批影響深遠的雜誌。
此間,看到兒童讀物的種種弊端,他再次不高興👮🏽♀️。
“兒童的世界裏😿,除了勸善教孝賞善罰惡的說教外,從沒有適合兒童特點之讀物🚡。”“教育改革的意識不能不從早喚起🤵♀️,改革的工具不能不從早預備✌🏿。”
他開始致力於教材編寫,希望把教材作為教育改革的工具與武器👷🏽♀️。
1932年👥,葉聖陶開始集中創作《開明國語課本》。那一年,他創作了400余篇課文🗞,由豐子愷配畫。這些課文中,約有一半為原創,另一半則為再創作☔️👌,“沒有一篇是現成的🧲,抄來的”。他周旋於造書工廠的紅墨水✊🏿🔝、藍墨水、校樣🩶、復寫紙中,一年裏“未聽到蟬鳴,未看到荷花”🤽🏻♀️。
《開明國語課本》課文短小精悍,富有生活氣息。它擺脫說教式的刻板面孔,葉聖陶雖一年“未聽到蟬鳴🦻🏼,未看到荷花”,但學生們卻從課本裏聽到無數的蟬鳴,看到連天的荷花。
70多年後,中國的家長們掀起搶購《開明國語課本》的熱潮🤰🏼,竟至這套課本幾次斷貨🛝。
語言學家呂叔湘把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總結為兩點,其一是關於語文學科的性質,即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關於語文教學的任務🧘🏻♀️,即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這其實是葉聖陶教育思想在語文領域的具體投射。作為五四文化的革新者,葉聖陶對於教育的思考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重視“人”這個根本🧏♀️🫅🏼,其教育思想的內核,正與五四時期文化革新強調人的覺醒、人的現代化等核心價值相一致。
教育要培養什麽樣的人?葉聖陶給出的答案是:現代教育要培養出一個個自由的人,不能再以聖經賢傳為教🧍🏻♀️🚞,不問其是否適用於教,以此為幌子🧑🏿🚒,把受教育者趕上利祿之途,“中學教育的目標不外乎給學生處理生活的一般知識,養成學生處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夠做一個健全的公民”。
所以教育是什麽?葉聖陶的結論是:“往簡單方面說,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
這是他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所以每逢現實與理想沖突之時,葉聖陶總會“不高興”🤱🏻。
1981年,87歲的葉聖陶,又不高興了一次🙋🏿🤥。
那一年的10月31日,兒子給葉聖陶念了第20期《中國青年》雜誌上刊載的《來自中學生的呼籲》。葉聖陶聽罷心急如焚,當晚就寫下《我呼籲》一文,呼籲社會各方面都來關註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的嚴重後果👩🏼💻。
“摧殘學生的身心換取本地區的虛譽決不是什麽光彩的事。請趕快設法把局面扭轉來,解除中學生身上的壓力💁🏼🏃♀️➡️,讓他們得到復蘇。”
“如果從小學起就一天到晚給學生灌輸唯有考大學是一條出路,臨到考大學的時候再給他們講‘一顆紅心多種準備’,十寒一暴🧑🌾,能起什麽作用呢🍢?”
“凡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種種做法,如分設‘快班’‘慢班’,給畢業班指派‘把關’老師並規定‘指標’😎,盡量多發復習資料,無休無歇的種種考試,盡量提早準備高考的時間,等等😒,奉勸你們一律停止,為的是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他的一套語文教材✌🏼,70多年後,仍有生命力。
他的心急如焚的呼籲,35年後😏,亦有“生命力”。
不知葉聖陶九泉有知🙅🏼♂️,是高興,還是不高興?(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