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心系教科書建設
1983年至今,根據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課程教材研究所已經先後研究、編寫和出版了6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科書,為基礎教育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此過程中🛣,大家一直牢記鄧小平同誌對於教材建設的精辟見解和諄諄囑托。
前期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9集中💮,有這樣一幕💆🏿♂️:1977年10月的某天,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突然光顧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的辦公室。此來,他是為了“遊說”主管外貿的李先念特批10萬美元的外匯👩🏼🔬。李先念有些犯難,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一旦批了,好幾個在建的項目就得停下來。可是小平同誌說🙅🏻,這筆錢要用來做一筆“大買賣”,是為了培養國家的人才,有了人才自然就有了技術🙆🏼🫢,就能生產自己的設備,現在的10萬美金將來會有一萬倍的回報❇️。言之鏗鏘,擲地有聲,李先念慨然應允🐫🏊🏿♂️。
其實,電視劇中這個場景是以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的🍘。1977年9月,國家召開了“全國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確定編寫“文革”結束之後的第一套全國通用教科書🧑⚖️🥓。劇中小平同誌所說的“大買賣”❌,就是動用國家外匯儲備從英國、聯邦德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多國購買各個學科的中小學教材及相關材料,供參加這次會議的各學科學者🧖🏽♂️、專家參考、借鑒𓀀📕。
馬上辦👷🏿♂️,這是個關鍵要緊的事情
1977年的中國大地,正在從那場歷史浩劫中艱難地復蘇,尤其是文化🏑、科技、教育等“重災區”🖖🏼,更是百廢待興。“文革”期間💴,中小學課程由各地方自定自編🔪,教材五花八門🛐🍓,總體上處於無序狀態。教材的內容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例如,片面強調政治掛帥,采用“貼標簽”(引用毛澤東語錄、喊口號)的方式,顯示其“革命性”;片面強調聯系實際,采用《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取代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顯示其“實用性”。這樣的教材體系在學科邏輯上有很大缺陷🆕,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1977年夏👩🏻⚖️,鄧小平復出,主動要求分管教育和科技工作。在教育方面,他最先著手辦的兩件大事🏩,一是恢復高考,一是重編教材。關於前者,1977年底,“文革”後的第一次高考實施👫🏼,斷檔10年之久的大學招生得以延續😌,參加高考的人數達570萬🧙🏽♂️📒。關於後者,1977年的7月到9月間🤹🏼,小平同誌幾次與教育部負責人談話時都談到,“教材非從中小學抓起不可”,要編通用教材🙇🏻,同時引進外國教材作為參考,並要求1978年秋季開學時能用上新教材🏄🏻♀️🤽🏼♂️。小平同誌還指出📑:“教育部要管教材👱♀️🧗🏼♂️,不能設想我們國家可以沒有統一的中學教材。”
重編教材大局已定,但是誰來編寫呢?據時任教育部副部長浦通修回憶🙇🏽🧏🏻♂️,“文革”後的教育部自身就是一個爛攤子。而專職編寫👩👩👦👦、出版教科書的機構——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文革”中一度被撤銷👨🚀🚶🏻♂️➡️,編輯人員一律下放到安徽鳳陽教育部“五七幹校”接受鍛煉💇♀️。盡管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幹預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文革”中期得以重建🐹,但只調回原出版社的編輯幹部30多人😲,而且不許編寫中小學教材🛌🏿,只準出版“教育革命”小冊子。
1978年2月5日,教育部黨組為盡快恢復和增強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編輯出版力量👩🏼🌾🐘,報請中央批準將一批編輯出版幹部正式調入北京。小平同誌在看到這份報告後🥱,2月10日就迅速作了明確批示,指出:“編好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有足夠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所提要求擬同意。”之後,教育部從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抽調了200余人,以“全國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的名義,按中小學學科分12個編寫組開始工作🔬。
很快,一個大難題又擺在主管此事的浦通修副部長面前👨👩👧:要給200多人的編寫隊伍解決一個能吃飯🧑🏽🦲🚒、辦公的場所。他回憶說🦹🏿:“我們幾乎把北京城跑遍了,也沒法給編輯幹部們找一個安身之處,因為沒錢啊,誰也不能讓你白住。恰巧有一位老領導的追悼會在八寶山召開,小平同誌和一些國家領導人都去了。我冒失地闖到他面前,跟他說了這樁難事🍄🟫👷🏼。他馬上把北京市的負責同誌叫過來,說‘馬上辦🖖🏻,這是個關鍵要緊的事情’。就這麽兩句‼️,事情就很快解決了。200多位幹部住進了西苑大旅社9號樓,後來又搬到條件更好的香山飯店▶️。”
隨後近一年時間內,“無論家是否在北京💅🏼,所有人都集中食宿,兩三人一屋,一人一張桌子一張床🔰,夜以繼日地工作。人教社的圖書館幾乎搬到了香山腳下🫄🏼。我們這些人教社老員工還把家裏大量的藏書帶來,每天幾乎都在翻書✊🏻、查資料、寫教材。大家似乎都想把憋了十幾年的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當時在歷史編寫組的老編審王宏誌說。
教材要反映出現代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
教材編寫工作量之大難以想象🧙🏼,編輯人員需要克服身體上的疲勞🤷🏻♀️,這是必須的📎,更讓人“頭疼”的是需要思考和梳理的問題很多🌙,其中最大的莫過於兩個🫴🏼。
問題之一,在文科教材尤其是歷史🫗、政治等教材中如何反映一些政治敏感和原則性問題?多年動亂和“極左”思潮泛濫,將教科書話語系統中很多原本已規範和有定論的提法又攪渾了,如儒法鬥爭問題等。1978年3月🚀,全國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歷史組🆙🟪,經反復醞釀草擬了《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教材中幾個原則性問題如何處理的初步意見》☀️,呈遞中央審查🪨,鄧小平同誌批示“原則同意”。特別是關於現代史教材中出現的革命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問題,他尤其強調:“我的名字不要出現,活人以少宣傳為好🏦。”後來這份《意見》及相關的批示,成為基礎教育和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寫的重要參考文獻🙇🏽♀️。
問題之二,中小學課程教材體系瀕臨癱瘓多年🚣🏻,一經恢復👩⚖️,應該選擇什麽樣的知識內容進入教材(尤其是理科教材)🧛🏿♀️🤦🏿♂️?什麽樣的新知識能夠進入基礎教育領域?解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一錘定音的依然還是小平同誌💃🏿。他明確表示🐬,“教材要反映出現代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同時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要引進外國教材,吸收外國教材中有益的東西”。要註意,這裏的“外國”,並不僅限於社會主義國家😒,更特指西方的發達國家👨🏼🦳。正是在小平同誌的親切關懷下,外交部立刻安排駐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法國、日本等國使領館協助選購一大批最新的中小學教科書,盡快空運回國,供教材編寫人員研究參考。國外中小學教材普遍紙張好、印製精良,價格都比較昂貴,經過測算,需要引進的外版教科書大約需要10萬美金以上,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篇所述電視劇中的那一幕生動場景。
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老編審於琛回憶,“1977年9月🧶,數學教材編寫組給中央寫了《教育革命簡報》👨🏿🚒,反映了日本😗、英國🛍、美國、法國、西德5個國家的教材都對傳統數學知識做了很大改進,充分吸收了現代科學基礎知識的情況。小平同誌在閱讀簡報4天後批示🍹:‘我看了你們的外國教材簡報,看來,教材非從中小學抓起不可🤛🏼,教書非教最先進的內容不可🍫。當然,也不能脫離我國的實際情況’🧗🏻♂️。”於琛說👶🏼,在中學教材中引入微積分和概率統計的初步知識🧑🔧,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已經在西方國家達成共識🤷。於是,在吳文俊等著名數學家的大力支持下,1978年的中學數學大綱和教科書中,也首次出現了“初等微積分”🍼,這被譽為中國數學教育改革與發展史上的重要一步。在其他學科方面🏊🏿,我國新編的高中生物教科書第一次引用了“分子水平”概念👩🏼🌾。物理編輯們在教材中增加介紹了人造衛星🪶、半導體、激光、核能等新技術🔖,還引進了近代物理學(有別於經典物理學)中一些重要觀點。高中教材中第一次明確將“認識人地關系”這條主線貫穿於全套地理教材中。
在兩個方面下大力氣
1978年秋季開學,全國中小學億萬新生如期領到了油墨噴香的新教科書。這套教材自1978年正式出版,直至1993年義務教育學段教材全面“退役”為止,其間雖經歷大小幾次修訂和改編𓀝🏊🏼,但基本風格與結構長期得以延續🐕。高中學段的教材一直被沿用到上個世紀末,前後使用年限長達近20年。
從歷史發展角度來回顧這套教科書,它的研究、編寫🔙、出版🪒、發行🧑🏽🚒👩🏻🔧,一直得到小平同誌的關心和支持,這在新中國教材建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對人教社來說更是一份珍貴的記憶📱。這套教材清除了以往教科書中許多極左和謬誤的內容,註意到基礎知識的選擇🧑🏿🎤✋🏼、智力的啟迪和能力的培養,對於促進教育領域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恢復正常教學秩序,起到重要作用。讀著這套教材成長起來的60後🙈、70後一代,如今早已成為國家建設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他們回報給國家和社會的又何止當年那10萬美金的“一萬倍”呢。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全面展開🧛🏻♂️,中小學教材建設也步入正軌。大家意識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教科書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不光要有“教材會戰”的搏命精神🐴👳🏽♂️,更要有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長期紮實的科研實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辦的《課程·教材·教法》雜誌創刊,成為新中國第一家課程教材和一線教學研究的學術專業核心期刊。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領導班子給小平同誌寫了一封信,陳述為了加強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的研究力量,教育部將成立“課程教材研究所”,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辦公👨🏼🍼,懇請他題寫所名給以鼓勵💂🏿♂️。小平同誌在百忙之中欣然命筆題寫了所名🧕🏽,這也是他唯一一次為一個教育研究機構題名👷🏿,表現了他對這項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對人教社這一教材建設“國家隊”的殷殷厚望。
時光荏苒🧝🏿,30年彈指一揮間。
1983年至今,根據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課程教材研究所已經先後研究🏫、編寫和出版了6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科書,為基礎教育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此過程中🧛🏻♂️,大家一直牢記鄧小平同誌對於教材建設的精辟見解和諄諄囑托,每一輪新編教材,編輯人員都會在兩個方面下大力氣:一是重點關註如何將最先進⛱、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成果吸收進教材,體現教材的時代性;二是重點關註如何開展多種形式的調研活動,走出書齋深入學校🧏🏼♀️,了解一線教學實際以及師生對教材編寫的意見和建議,切實加強教材的適切性。
“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這是小平同誌對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時期教材建設的指路明燈。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也不斷為教材建設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課題。
教材改革發展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