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和諧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原型🚙,也是西方哲學的核心維度🧘♀️,本文用歷史考察的方法追溯中西方和諧思想的起源🛏,分析和諧思想的本質和特性,闡明繼承和諧思想和理念對培養和諧社會大學生的和諧人格的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和諧;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哲學思想;和諧人格
研究和諧思想起源的意義在於:歷史考察的方法始終是人類認識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基本方法;同時👭,研究和諧思想起源是為了準確把握和諧概念、和諧思想本質及其特點🥖👖,實現通過對和諧溯源的認知轉換為對社會實踐中和諧思想的價值追求。
一、中國古代關於和諧思想的歷史考察
概括我國古代關於和諧的思想,可以包括以下四層涵義🚳:
第一層含義: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國傳統的思想文化體系裏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強調人是自然和諧整體的一部分,倡導認識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和”在天地宇宙🆘,則指萬物自然的和諧統一。在《周易·乾·彖》中稱:“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天體按照自己的運行規律運動變化,公正無私地對待各種事物的生命,保持著完滿的和諧👷🏻👌🏿,這一切都是以有利萬物的正常生長為前提的。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他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報陽🧘🏿♀️,沖氣以為和。”統一的道包含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激蕩調適,形成了一種均勻和諧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萬物得以生成。老子的宇宙生成說是一種和合,和諧即是宇宙的本真狀態也是事物協調完滿穩定有序的狀態👨🏽🦰。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什麽是天♿?春夏秋冬皆按照規律運行,自然界的各種生物便生息不止。儒家認為“天”即自然界有著獨立不倚的運行規律。孔子還認為“天”無私地覆蓋著萬物🙎🏻♀️,“地”無私地承載著萬物。這應是孔子“和諧觀”的樸素表達。
第二層含義✣👮🏻:克己奉公的家國和諧。我國傳統文化倡導的是一種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的人生態度和整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國家被看作是產生一切價值的最終依據,一切價值和意義皆由國家這一實體派生出來👨🏽🦰。孟子說:“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一切個體若沒有以國家為本位的觀念和行為,也就沒有獨立的個人價值。在國家製度方面,古代中國采用的是家國同構的宗法製度😕👁🗨,“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家與國同源同構。在家與國的關系上尤其強調國家本位,主張以孝來規約民🤽🏿♀️,通過民眾的孝來實現民眾對國家的忠💹🟡。當忠孝不能兩全時,孝讓位於忠,從而實現家與國的和諧。“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事實上🏊🏽,我國古代社會裏個人正是以忠孝為坐標👰🏽♀️,在血緣🪶🥏、家族和國家中尋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二🌾、西方哲學中和諧思想探析
和諧同時也表示由太陽🧑🦯➡️、月亮和恒星構成的宇宙體系的合乎比例的運動,在運行中發出不同的音調🧔🏼♀️,構成宇宙的和諧🤸🏽♂️。“天體之間的距離以及天體發出的聲音都是和諧的。這種和諧使蒼穹無限的宇宙星空處於一種紛繁而不亂,多變而有序的永恒的運動中。就像一支氣勢雄渾娓娓動聽的交響樂發出美妙和諧的音響”。古希臘辯證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說🤷🏻♀️👨🏿🎤:“自然追求對立,對立產生和諧”,“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希臘醫學也把健康視為身體中各種對立因素的和諧✌🏽,古希臘醫學學派甚至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些人一樣提出了人的靈魂和諧說,認為靈魂是按比例結合處於兩極端的事物而形成的一種和諧,靈魂的和諧依賴於肉體👱🩶。斯多亞學派則認為,宇宙中的動力形成一種無所不包的力或火,它在本質上是有理性的⚆、是世界的活動的靈魂🧑🏼。它必定是一,宇宙是一個統一體,它的各組成部分是和諧的。應該說👩🏽🦱,以畢達哥拉斯學派數和諧論為代表的西方早期和諧觀是對事物理想比例關系的推崇🃏,這是一種宇宙萬物的關系和諧論💃🏻。
自蘇格拉底開始,和諧思想被引入社會領域和人文領域,從而產生了西方社會政治領域中的和諧社會思想。柏拉圖提出了正義即和諧的社會觀🆘,認為社會和諧的根本基礎在於正義,善就是和諧😕。這種正義的實現就在於社會各等級之間各守其位,各司其職,互不僭越。他說:“人的至善的境界就是人自身的理智、情感與意誌三者的協調統一。而至善的社會就是和諧而有序的社會,應統治的統治,應臣服的臣服🤳🏼,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就達到了善的境界。”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亞裏士多德則認為“人的行為上的中道,既是中間的又是最好的,中庸致和是人們行為的最高典範。”“過度和不和乃是惡行的特性,而中庸則是美德的特性👨🌾。”
三🦹、中西方和諧思想比較及對和諧人格培育的啟示
(一)中西方和諧思想比較
中西方和諧思想各自側重點不一樣,各自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中國古代的和諧觀更強調人的內在性情的和諧,強調個人的自身修養。主張首先實現身心的和諧,從而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和諧思想比較註重科學主義精神,不論總體上肯定和諧的價值與意義🙋♂️,還是辨證地分析和諧的本質和機製,都比較註重自然和諧美🤽🏽♂️。但無論是西方的古代哲學🔕👺,還是中國的傳統思想都包含了對和諧的精神指歸,這意味著“和”是人類共同的精神需要和心理積澱𓀆。高等學校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戰場💃🏿,理應把追求和諧人格作為教育的主導目標,在融合🧑🏻🦯➡️、整合、聚合中西古代和諧思想資源的基礎上,註重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塑造🥰。
(二)中西方和諧思想對大學生和諧人格塑造的啟示
何謂和諧人格?其實在不少心理學著作都有關於和諧人格之說。和諧人格是瑞士精神病學家布洛伊勤的用語🛀🏼,指人格與環境保持一致,特別是情感上維持親善關系。從中西方和諧思想的歷史考察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謂和諧人格就是指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維護和諧、創造和諧🧜🏿♀️,從和諧的視角觀察事物,用和諧的思想分析事物,以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問題🧑🏼🌾、化解矛盾的品質和能力㊙️,即指個人自覺地和諧地組織自己的各種內在素質和外在條件而形成的能夠進行和諧生活的相對最佳的人格🙋🏿♀️。和諧人格是伴隨著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活動逐步形成的,又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推動著和諧社會實現的精神特質🧏🏻♂️。和諧人格既體現個體內部精神特質的健康積極、完整平衡,又表現為個體與他人、社會及自然等外在關系的協調統一。和諧人格調整著個體的需要、動機和價值取向,使一個人的知、情、意、行諸方面體現出動態的協調,從而形成與周圍環境相適合的行為規範🌱。高校德育所應致力於培養的就是具有這樣的人格特點的人🧑🏽🍼。中西方和諧思想給大學生和諧人格塑造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1、和諧就是一種和諧的辯證思維👨🦼,它的根本精神在於協調各種關系🚵🏽♂️,以促進事物的正常發展💣。因此大學生和諧人格在道體上以追求真善美高度統一為目標,強調“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體現了包容天地的宏大氣象🐋。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非常重視和諧對於人的作用😕,他反對把學校僅僅看做是傳授知識的工具🤘,更反對把學生“當作死的工具來對待”。所以他強調:“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而所謂“和諧的人”💂🏽,按照他的思路,也就是既富有個性又有益於社會的人。愛因斯坦的上述基本教育思想,與我們所主張的尊重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素質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針對目前學界批評的我們培養了一批“為數眾多的對自然科學愈來愈窄的領域知道得愈來愈多和對人文社科愈來愈寬的領域知道得愈來愈少理工🏆🏊🏻,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書本,輕實踐🛖;重功利☑️、輕素質等現象普遍的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工具型人才,他們不懂哲學🙅🏽♀️、不懂文學👩🏿🚀、不懂歷史,不講文明、不講道德、不講奉獻,專門利己😶🌫️,毫不利人,心胸狹窄🏌️♂️👶🏼,趣味庸俗🦶🏻,除了快快發財▪️,不知人生還有什麽價值和意義。”生命本身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完備統一體🐿。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促進個體的全面、和諧發展。以育人為本、引導人不斷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教育更應以和諧人格的塑造作為崇高追求和終極目的。這就要求當前的學校道德教育不僅要註重道德知識的傳授,更要使道德能融入個體生命🧔🏻♀️,陶冶個體的人文精神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信仰,使個體能獲得全面的生命體驗並能在行動中加以踐履🍡🦩,從而豐富生命的內涵,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和諧發展,形成和諧👨🏼🔧😠、健康的人格,使學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協調發展,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其全面的本質”。
2、和諧是一種動態的和諧🦀,大學生和諧人格塑造就是要將人格各要素不斷完善、發展,在調整與適應的過程中不斷促進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出現,促進自我成長與發展。老子的“萬物負陰而報陽,沖氣以為和。”說明“和”就是陰陽二氣不斷沖撞📻、激蕩⌨️😼,調適而達到的狀態。赫拉克裏特也認為“和諧”是一種激越的、沖突性的🦧、不斷運動變化的“和諧”,和諧之美就在於對立面之間鬥爭🧑🏻🚀、沖突與抗衡👰🏽,和諧不僅是一事物之為此事物🏇🏻,而且是一事物如何轉化為他事物👩🔬,是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故和諧就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一個理想的目標。這種平衡與和諧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因時、因地、因條件而變化著的:是一種從低狀態的平衡到不平衡進到高狀態的平衡,是一種從低水平的和諧到不和諧進到高水平的和諧,這是一個穩定與和諧不斷地被打破🚶🏻♀️,新的穩定與和諧又不斷建立的過程⚰️,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也是一個矛盾統一協調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個體培養與造就成熟與高尚“和諧人格”的奮鬥軌跡。
和諧人格既是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追求,又是學生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保證。全面發展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現在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這種發展經歷從低到高、從小到大、從片面到全面、從本能到自覺的不斷協,和諧人格是對於人格發展🂠、完善的前景的一種描述,也是人們現實人格發展的目標模式🏊🏼♀️,它也具有不同的層次和水平,是一種可以不斷發展👨⚕️、完善🧑🎓🚶♀️,不斷追求逐步達到至善的一種動態的理想人格,它能使各種能力和素質不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開拓發展𓀙,因而能夠成為學生進一步的全面發展的保障和推動力量👒。
3、和諧是多元文化的並存🤸🏻♀️,是矛盾沖突的統一😝🧛🏿♀️。大學生和諧人格塑造就是強調要尊重異質性,堅持多元化👩🏻🚀,維護多樣性👮🏿♀️;就是要主張求同存異🏄🏽,鼓勵對話𓀗、溝通。從《國語·鄭語》“夫和實而生物𓀎,同則不繼”到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都昭示著和諧的前提是承認事物存在不同方面✡︎、不同要素間的差異與對立🔤,在此基礎上強調不同要素間平等共處、相互製約與相互融合的統一關系🧏🏿♀️。和諧就是由諸多性質不同或風格各異的因素相互補充、相互協調而達成的統一。“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只有不同的他物之間相互作用,才能產生和合體⛹🏻♀️;“若以同稗同,盡乃棄也”假如事物之間進行機械結合🤌🏻,那麽他的發展也就完結了。故差異和對立是和諧產生的前提ℹ️。從畢達哥拉斯的“和諧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到赫拉克裏特的“對立造成和諧”“自然也追求對立的東西,它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鬥爭所產生的”🦌,這些都表明和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對立的統一🦐。和諧是對立中的和諧,和諧重視事物的差異性🈵,強調事物的差異性,而不是要求單調的統一,單調的統一不是和諧。(文章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