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頭”稱呼的由來
“丫頭”一詞,一般來說是長輩對小女孩的稱呼👨🏽🍳,可是你知道古代這個詞的意思嗎?它是怎麽來的呢?
古時候,女孩子到了15歲便是及笄之年。她們到了這個年齡就要在頭上梳兩個“髻”。這兩個“髻”是對稱而立的🧑🏼⚕️,形狀如同一個“丫”字🫑。所以小女孩被稱為“丫頭”。這一點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有相關的記載🏌🏼♂️🧑🏻🦯➡️,唐代劉禹錫曾寫詩《寄贈小樊》🏌🏼:“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
其實,“丫頭”不但可以指小女孩,也可作為對小輩女子的親熱稱呼。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中謝遜便稱白眉鷹王的孫女為“丫頭”♿️。《紅樓夢》三十五回,賈母也說過:“當日我像鳳丫頭這麽大年紀,比她還來得呢。”在書中,鳳姐並非小孩,而是賈母的孫媳。
另外,古代婢女經常梳丫髻👩🏽🦰,所以婢女也可以被稱做“丫頭”。宋代王洋在《戈陽道中題丫頭巖》一詩中詠道:“不謂此州無美艷,只嫌名字太粗疏。”並自註說:“吳楚之人謂婢女為丫頭。”
“敲門磚”的來歷你知道嗎?
“敲門磚”🚻,顧名思義就是敲門的磚石🚴🏿🦹🏼,用來比喻借以謀取名利的工具🧘🏽♀️,目的一旦達到就被拋棄。其典出《留青日劄摘抄?卷四》。
“敲門磚”一詞的出現和古代科舉考試有著緊密的聯系😩。古代科舉考試是人們走向仕途的必經之路。明代的科舉開始變得僵化起來,考試內容就是四書五經,考生回答問題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來寫(後人稱為八股文),否則就是違例🤵🏼。
八股文就成為國家選舉的必備文體🤦♀️。應考的人對八股文的套路必須十分熟練🏂🏿,否則想考上進士是很難的🛌。當時考試的舉子如果沒有考中🕣,就說“撞太歲”🛳,意思就是僅是冒險撞撞運氣👨🏻🦼➡️;如果考中了👩🏿🦱,就把作八股文的那一套程式稱之為“敲門磚”🌺,意思就是用來敲門的磚。後人便用“敲門磚”比喻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而目的達到後,就拋棄不用了。
“壓軸戲”的說法是怎麽回事😮?
人們在看戲的時候,總是常聽人說壓軸戲,為何這麽說呢?
據說過去的劇本經常被人們寫在一個長卷中🛖。長卷的底部有一卷軸🤲,就像裝裱國畫的畫軸。因為長卷的最後一戲靠近木軸,所以稱為大軸,大軸前面的戲,也就是倒數第一的稱為壓軸🏌️,中間的戲稱為中軸,前面的戲稱為早軸。實際上就是以畫軸的每一位置的名稱來代替演出戲碼的排列次序😂。一場戲的演出其實就像為臺下的觀眾展示一幅多彩的畫卷🫰🏻👩🏽⚖️。
“壓軸戲”在開始的時候並不是現在的意思。現代人所用的“壓軸戲”其實就是指最值得人看的那一場戲,也可以用來比喻那些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或者物件🕋。
“楚河”👐、“漢界”的由來
中國象棋圖中的中央是“楚河”🐉、“漢界”,你知道為什麽有這兩個詞嗎🧑🏽🦰?
其實,了解歷史的人即使不知道它的具體來歷也能猜出它與秦末的楚漢之爭有關系。
鴻門宴之後🤌🏼,劉邦與項羽簽訂了合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鴻溝✌🏽,是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開鑿的運河,它溝通了黃淮平原上的主要河道。作為楚漢河界的鴻溝在後來就有了比喻意義:十分明顯的界線。成語“判若鴻溝”就是由此而來。
對弈的象棋😹,兩方布局壁壘分明⛽️,酷似楚漢以鴻溝為界,加上劉🗾、項之爭很著名🥫,所以🗑,中國象棋的中界就被當做鴻溝。因此也就有了“楚河”、“漢界”➞。
“中國”一詞是怎麽來的?
“中國”稱呼的出現,大約可以追溯到商朝,而見之於文獻記載則在周代。
姚夢蘭“中國”一詞在古代與現代有著不同的含義👨👩👦👦。從它所包括的範圍而言,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從詞性來講🪙🕵🏻,古文獻的“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專有名詞。古代沒有任何一個王朝或政權以“中國”作為它的正式國名🛍,但是“中國”一詞在古代的含義卻有很多:
一開始,“中國”只是指京師和天子直接統治區💆♂️。凡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皆稱之為“中國”。直到清代🥵,隨著清王朝的強盛,疆域不斷擴大,這時的“中國”就成為其統轄下的全部領土的代名詞了。
另外在夷夏相爭非常激烈的時候,文獻中總是把華夏族、漢族所處的區域稱為中國🏺。
由“中原即為中國”引申開來,我們可以得出中原的另一個層面的含義🧏:漢族建立的國家亦被稱之為“中國”💆🏿。
總之🎅,時間越靠後,中國所代指的範圍就越廣。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華夏族🚱、漢族活動範圍拓展到黃河中下遊一帶時,華夏漢族活動區亦被稱之為“中國”。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其所包括的地域範圍很廣。
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為了爭正統,也以“中國”自命🙋,而漢族建立的王朝雖然遷離了中原地區🛕,還仍以“中國”自居🏃♂️➡️。如在南北朝以及宋🍏、遼、金👷♂️、元時期,“中國”一詞在各國史籍中屢見不鮮👰🏼♀️。
到了清代,還有以內地作“中國”的💩。如清末人們常把內地十八省叫做“中國”,而與邊陲相對稱。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開始作為我國全部領土的專有名詞,而不指代具體的區域。中國作為國名的簡稱,則是辛亥革命後才有的🧜♀️。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一詞便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了。
“巾幗”一詞的來歷
“巾幗英雄”往往指為國為民不畏艱險而英勇奮鬥的女豪傑,表示對婦女的一種尊稱。“巾幗”一詞最早見於《晉書?宣帝紀》👠,其最初並不是指代女豪傑的意思🧔🏼♂️,而僅僅指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
在我國古代,巾幗的種類非常多,顏色也不一而足。頭巾一般選用高級的絲織品製成,發飾品上面綴有一些珍貴的翡翠和瑪瑙🌻💀。正因為巾幗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價格昂貴。所以,後人把婦女尊稱為“巾幗”📓。
“足下”一詞來源於何處?
“足下”一詞是對朋友的一種贊稱🤸🏿,可是你知道這是為什麽呢?這一雅號,最早源於晉文公對介之推的稱呼🦺。
春秋時期,晉獻公昏庸無道🚶➡️,害得太子申生委屈自盡。小兒子重耳因不堪國內的混亂局勢被迫流亡國外。重耳帶著忠於他的介之推等幾個臣子準備逃到衛國🦵🏻,但是到了衛國之後🧑🏽⚕️,人家根本不接待他們🎂。他們只好再流亡齊國。但是衛國和齊國之間有著很遠的距離要走。他們一行人一連好幾天都找不到吃的和住處⌚️。為了保證重耳有力氣走到齊國🙍🏻♂️😡,介之推竟然忍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湯給重耳吃2️⃣。他們歷盡艱辛,終於到了齊國👎🏼,在齊桓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
但是一切穩定下來之後,曾經有恩於重耳的介之推卻躲進深山不出來🔹,不願接受封賞。重耳為逼他出山來受祿,於是便放了一把火把山燒了📥,當然,他給介之推留了條後山小道🧗🏻♂️。但是事情並沒有像重耳所設想的那樣,介之推緊抱一棵大樹活活被燒死了。介之推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自己的心誌。
重耳流著眼淚埋葬了介之推,用介之推抱過的那顆大樹做了一雙木屐,懷念他的割股之功🫅,常常俯看腳上木屐道:“悲乎足下👱🏼!”
自此🌪,人們開始稱呼好友為“足下”🚽,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七十歲為什麽被稱為“古稀”?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在《曲江二首》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就是人生苦短,自古以來能活到七十歲十分稀少。“古稀”其實就是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的含義🏋🏼。杜甫的這首詩就是把古稀看做七十歲的最早記錄。
後來到了明朝,著名書畫家唐寅讀了杜甫的這首詩後,感慨自己已活過了“古稀”,便填了一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裏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唐伯虎自己雖然已經活了七十多歲,仍在感慨人生苦短。
現代社會中,活到七十歲早已經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了,但是這句話仍在流傳,只是語境有所變化罷了。
“塗鴉”一詞的由來
我們平時經常會在墻上看到“塗鴉”,你知道它是什麽意思嗎🧑🔬?它的出現又有什麽典故呢?
“塗鴉”一詞本是用來比喻書法拙劣的。其詞出於唐代詩人盧仝調侃其子的詩句中。《玉川子集?雲添丁》中講了一個故事:作者盧仝有一子名叫添丁,他在小時候很喜歡塗抹詩書,經常把盧仝的書弄得一團糟。為此盧仝賦詩曰:“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把其子頑皮、天真🙎🏼♂️🏃♂️,隨意抹畫的神態描寫得惟妙惟肖。
後來人們就用“塗鴉”一詞稱隨意寫作或繪畫,也用來比喻書法幼稚,但多用於謙辭🪈。清人李汝珍的《鏡花緣》第二十二回中寫道:“晚生倘稍通文墨🐶,今得幸遇當代鴻儒🌌;尚欲勉強塗鴉,以求指教,豈肯自暴自棄!”清人徐枋《與楊明遠書》雲:“外一扇乃幼兒塗鴉,亦以申敬。”
當代社會中的“塗鴉”又變成了另外一種含義,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藝術畫,其實就被稱為塗鴉🚻🕖,但這個詞並不是貶義🚻。
“傳奇”一詞是如何演變的?
在中國小說史上,“傳奇”這個名詞是指那些在唐朝出現的👱🏿♀️,用文言文寫作的短篇小說🚵🏽♂️。那麽,“傳奇”這個詞是怎樣來的呢😴?
唐朝以前的小說創作內容多是以鬼怪故事為主,還處於萌芽狀態。
唐朝中期,小說逐漸成型,並且具有了比較完備的藝術形式和比較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小說中的主角©️,也由神鬼變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和刻畫個性,故事曲折動人👨👨👧,敘述婉轉,文采華茂🍸。它雖以現實人生為描寫對象,但又富有濃厚的浪漫色彩▫️。由於當時人們對小說還沒有擺脫傳統的偏見,一般都把它排斥在正統文學之外;又由於它的“作意好奇”,於是便被人們稱之為“傳奇”。
“小品”一詞的來歷
“小品”一詞出自古老的佛教經典。佛經有全本和節本之分🏵𓀌,全本稱為“大品”,節本稱為“小品”🧑🏻🦳。文學中的“小品”便是由此引申而來,比如說南北朝的時候就有“六朝小品”等⛔。
雋永而精辟就是小品的特點🔓。其名稱沿用至今,並有所發展🧕🏿。當代社會中的小品一般是指那些在電視上幾個人一起通過行為藝術而表現某種生活狀態的一種傳媒形式,深受老百姓的喜歡🕟。
“胡說”的由來
“胡說”的意思就是不著邊際地亂說話✍️。可是你知道嗎?這個詞在其產生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意思🙌🏽。“胡說”一詞最早見於東晉👷🏼。歷史上的這一時期發生了“五胡亂華”的歷史事件🪐。這個詞與胡人(即我國邊遠地區少數民族)有著很大關系。西晉王朝後期發生
了“八王之亂”,國勢便開始衰弱,北方的少數民族便趁機打到了中原👎,趕走西晉統治者🤹🏼♀️。
於是北方開始被胡人所統治。但是武力征伐的成功並沒有在心理上壓倒漢族人。漢族封建統治者說話🔑、辦事完全以封建禮法為依據,而胡人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並不以漢人的禮法為說話、辦事的依據👐🏻。所以當時漢人把亂說話和沒有根據的話語稱為“胡說”🍫,把越軌的行為稱為“胡鬧”。這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歧視態度。
可以說🚶♀️,“胡說”這個詞是夷夏交鋒產生的結果。
來源:歷史大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