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一翻報🔑,大事都知道。當今信息時代👩🏿🦰,報紙已成為最常見的媒介,與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其實報紙在我國古已有之,只不過當時不叫“報紙”👃🏿,而稱為“邸報”。
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報紙
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藏有我國的一份《敦煌邸報》,是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發布的🌘,原藏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後被英國人斯坦因竊走,從此流落異國他鄉💱。這份《敦煌邸報》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報紙🦻🏻🛰,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報紙,它比歐洲最早的手抄本報刊要早800多年。
“邸報”的由來
在古代,“邸”本是各級地方官員進京述職時的臨時下榻處🚶♀️,類似於今天的賓館之類的地方⚾️。“邸”的職能隨著歷史的發展慢慢擴大,後來逐漸演變為各級地方政府駐京城的辦事處。因其在天子腳下,消息靈通交通便利✥,所以🥭,向各地官員傳遞朝廷發布的指令🦞,便成為它的一項主要功能。於是,“邸報”應運而生。
“邸報”是由邸吏手抄的一種不定期“新聞雜報”,主要刊載朝廷重要的政務活動、公務文書等內容🌃,供地方官員和士大夫們閱知🚇,它已具備了報紙的某些特征和功能,是古代的主流傳播媒介🏄🏽♀️。
“邸報”越千年
“邸”從漢代就有了𓀗,“邸報”應該在漢代就出現了💁,可惜漢代的“邸報”沒能存世。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邸報”✋,是在唐代開元年間🫅🏼。據唐代孫樵在《經緯集》中記述👯♀️,他曾偶然得到幾十幅內容和形式都十分奇特的書籍,這些書無頭無尾💵👨🏻🚀,文章都是分類一條一條寫成的。孫樵閱後迷惑不解,不知為何物,後經人辨認,原來書中所記皆開元年間的朝廷政事。於是孫樵便將其命名為《開元雜報》,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有據可查的最早的“邸報”。
古報載春秋,流水卷滄桑𓀊。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隨著造紙的發明和發展,東漢年間,我國用植物纖維造了紙🤹🏽♀️,《邸報》已用紙來抄寫♑️,從而使《邸報》得到進一步發展🤵♂️,更便於發行和傳遞。“邸報”一直出版到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發🔦。
影響最大的古代民間報紙
古代不獨有官方的“邸報”🎑,還有民間經營的報紙,影響最大、發行時間最長者是明代的《京報》。《京報》先後發行400多年,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才停辦。當時經營《京報》的“報房”🧑✈️,即是近代報館的前身。《京報》原是雕版印刷,後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改為活字印刷,為我國最早的活字印刷報紙。明末,《京報》曾有“報房”自家采寫的消息和少量社會新聞。《京報》到清朝末年已有相當發展規模,在北京一地有“報房”12家,加上其他各地,全國“報房”至少有20家以上👆🏻🏞。清代“報房”出版的《京報》通常為日刊,日總發行量已達萬份以上,蔚為壯觀,可謂一紙風行,滿城相傳🥸。
清代末期的《京報》由《宮門抄》、諭旨和奏折三部分組成🚵🏻♂️,由於奏折字數較多,排印費時👩🏽,需晚間才能完成印刷裝訂,在次日發行🫴。這種印成對折雙頁裝在一起的《京報》,已很像現在的日報。(文章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