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史海鉤沉
  

《韓非子》的教育思想


韓非(約前280-233),戰國末韓國人。韓非出身貴族,推崇法家學說,曾勸韓王變法改革👨🏻‍✈️,不能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作《孤憤》、《五蠹》等十余萬言。書傳至秦🤵🏻‍♂️,秦王政嘆服其才,發兵急攻韓以求非。韓國不能敵,不得已派韓非使秦。非至秦未及與秦王見面,即遭李斯、姚賈誣陷,屈死獄中❓。

韓非是唯物主義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與李斯同受業於荀況🛀🏼,又"喜刑名法術之學,其歸本於黃老👩🏽。" 韓非批判地吸收儒🦹🏻‍♂️、法、道🙎🏿‍♀️、墨、名各家學說🤦🏻‍♀️🌻,綜合前期法家法、術🙋🏻‍♀️😕、勢三派觀點🫶,"觀往者得失之變" 🦻🏽,建構起一個以法治為中心的君主集權和專製的政治理論體系。他的學說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符合歷史發展要求🚧🕶,實際上被秦國所接受👨🏿‍🚒,成為秦統一和建立封建專製帝國的思想理論基礎。韓非法治理論也有嚴重的局限性🧑🏼‍⚕️,它是以君主至上為內容、以"唯暴力論"為依據的。由於這種理論的片面性,在其實行中必然加速階級矛盾的激化,反過來危及封建製度的鞏固👰🏼‍♀️。從某種意義上說🪼,秦王朝的迅速滅亡,同韓非為代表的法治理論的片面性是分不開的。歷代封建王朝無不驚懼秦的速亡,因而一致聲討韓非的法治理論;但在實行封建專製統治時,又不能完全離開法家思想。這就形成2000年來我國封建政治的"外儒內法""王霸道雜用之"的模式。秦亡以後,法家由顯而隱🤸🏼,沒有法家的法家思想從未斷絕🤽‍♀️。韓非有惡名🧖🏽,韓非思想則一直有很大影響🖖🏼。

韓非的著作,死後由其弟子集為《韓子》一書🎳。《四庫提要》說:"疑非所著書本各自為篇🤏🏽,非沒之後,其徒收拾編次以成一帙🤾‍♂️。故在韓在秦之作均為收錄,並其私記未完之稿亦收入書中➛,名為非撰🦗,實非非所手定也。"《提要》此說是正確的。《漢書•藝文誌》著錄《韓子》55篇。《隋書•經籍誌》著錄20卷⌚️。今本為2555篇。《韓非子》本名《韓子》,以後改為《韓非子》。這是因為唐以後韓愈名氣大,稱作韓子🐁,為了同韓愈區別才改名的。

《韓非子》大部分篇章是韓非所著,只是《初見秦》👐、《有度》、《飾邪》等少數幾篇確非韓非之作。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認為:"《韓非子》十分之中僅有一、二分可靠😈。"可是胡適未能舉出有力證據,只能存疑📿。

關於《韓非子》的註釋,清有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近有陳奇猷《韓非子集釋》🔅、梁啟雄《韓子淺解》。

韓非是大思想家🖊、政治家,還說不上是教育家🤾🏼‍♂️。但是他對教育問題有許多論述🕺🏼。這些論述是其封建君主專製政治理論的組成部分,並為秦王朝所接受🪯◀️,構成秦的文教政策。韓非教育思想既有實行教育改革👷🏿、提倡法製教育等新鮮內容,也有取消學校和教師等極端主張,因此不能簡單地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下面概括評介《韓非子》中有關教育問題的論述🙍🏼👩🏿‍🎤。

(一)"廢先王之教"

《韓非子》繼承商鞅等前期法家的歷史進化思想,作為變法改革實行法治的理論根據。《韓非子》認為,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政治製度當"不期修古8️⃣🕺🏻,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今欲以先王之政,洽當世之民",就像"守株待兔"一樣愚蠢,"今有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

《韓非子》還對歷史發展的過程和原因進行了探討,認為"上古竟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其原因在於人口增加較快👋🏽🔬,而社會財富增長較慢,"今之爭奪,非鄙也,財富也。" 這是試圖從社會的物質原因和內部矛盾去探求社會發展的原因,具有合理因素🧑🏼‍🎄。

當今之世既是"爭於氣力",君主統治就應摒棄過時的仁義道德說教,而緊緊抓住權勢不放。"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於力。" 君主執刑賞二柄👩🏽‍🎤🧛🏿‍♂️,鼓勵耕戰🧑‍🚀,民盡死力以從上🌗🥶,則國家富強;反之,"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於亂🤟🏿💃🏼。"

《韓非子》斥責儒墨顯學"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即誣也"👷🏻‍♀️,"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儒墨"言先王之仁義,無益於治",明主"不道仁義" 更嚴重的是🙍🏼‍♂️,儒墨學者"以文亂法"🕸,"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辨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 ,簡直是國家的頭號蠹蟲!不除之,則國亡有日矣!

《韓非子》認為🧥,國家實行法治、提倡耕戰,則不應推崇文化知識🤹🏿‍♀️,不可任用"工文學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術而不慕信;故法不敗而群官無奸詐矣🏌🏼‍♀️。" "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工)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 對百姓只要進行法製宣傳教育使之死力耕戰就可以了⚽️。否則"修文學🏄🏻,習言談",社會風氣趨向空言仁義,"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 儒墨私學"亂上反世",造謠惑眾🛌,更是"二心私學" ⚂,必須禁絕之👩‍👧‍👦。"法之,則莫得為私"🧑🏽‍🔬,教育不得私辦,而應由國家統一進行法製教育,使之真正成為法治的工具,為封建君主專製服務。

《韓非子》反對"法先王"☀️,提出"廢先王之教"口號,要求行法治獎勵耕戰,實行教育改革👩🏼‍🌾,由國家進行統一的法製教育,反映新興地主階級建立統一的🛼、強力的、封建上層建築的要求,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輕視文化知識和道德教育,對歷史文化遺產采取全盤否定的虛無主義態度,對儒墨顯學和私學采取簡單消滅的辦法,是極端片面的。《韓非子》的主張🛺,後來被秦王朝接受做為文教法令規定下來,導致焚書坑儒禁絕私學的一場浩劫。這種文化專製主義是對百家爭鳴的反動,造成教育事業大倒退⤴️,給後代提供了深刻的歷史教訓。

(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不務德而務法" 。這是因為當今是"爭於氣力"的時代𓀓,民心強悍💹,人性自私,"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儒家不懂得時代的變遷,鼓吹過時的德治仁政,是不可能成功的🏡。所謂"古今異俗🗳👳🏼,新古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禦悍馬✍🏿,此不知之患也⇒。" 《韓非子》認為,就是改造人性,使人去私為公改惡從善😧,也要靠法律的威勢,而仁義道德說教是不能奏效的。它舉例說:"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為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 由此得出結論說。"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不什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 這裏強調法製對改造人的作用,反對溺愛,是有道理的。然而否定道德教育和道德自律🫥,則是十分片面的,其結果必然走向懲罰主義。

《韓非子》主張"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即重賞重罰,法出必行;壹賞壹罰,刑無等級;而且法要公開🙍🏿,"使民知之"👨🏻‍🌾。"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 《韓非子》十分重視法製宣傳和教育,"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3️⃣🫨;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 法是用來治理百姓的💫,就必須使百姓知法🧖‍♀️、守法;而立法、執法是官吏的職責👴🏿,他們必須加強學習。

根據上述實行法治的需要,《韓非子》提出:"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即在教育內容上⛓,不學歷史文化典籍🌔,只教官府製訂的成文法律。在教師和學校方面💂🏽‍♂️,不師稱道先王的儒墨之士,而由政府官吏兼作教師;禁絕私學😘,取消學校和專職教師,退回到"官師一體"的製度上去🙆🏼‍♂️。後來秦朝實行《韓非子》的這些主張,雖有加強法製教育的新鮮內容👩🏽‍🍼,卻造成文化教育的浩劫和倒退。

(三)培養"明法""行法"人才和"全大體者"

基於新興地主階級推行法治,建立封建君主專製統治的需要,《韓非子》提出教育要培養"盡力守法""循令而從事""案法而治官" "明法""行法"人才,亦即封建國家的一般官吏🕵🏼‍♀️。法家反對世卿世祿,主張"食有勞而祿有功" ,立過功勞的人才能加官受祿🧗🏿‍♀️。當官必得學習法律,明法、守法才能執法。

《韓非子》還提出"全大體者"的理想人格🧙🏼‍♂️,作為教育的最高培養目標:"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讬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這種全大體者秉公執法,沒有私欲💆,而且了解自然和社會🦸🏻‍♂️,既奮發有為,又能按規律辦事。聯系到《韓非子》時常提到的"能法之士"🌚、"耿介之士""智術之士",可知全大體者;不是某一方面的優秀分子。而是從法、德🙅🏽‍♀️、智幾方面整體上有成就的理想人才。

法、德、智是有區別的。作為對廣大百姓和一般官吏的教育來說,《韓非子》僅強調進行法製宣傳和教育👎🏼,而忽視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甚至認為後二者會幹擾法製教育的效果。法🪣、德、智又是有聯系的💂🏼‍♂️。對於培養最高層次的理想人才來說👩🏽‍🎤,《韓非子》強調全大體。因為只有了解自然和社會,懂得客觀發展規律,才能"明於公私之分"😆,自覺修養道德;而奉公去私🛌🏿,才能做到"盡力守法",出色地推行法治👩🏽‍🎨。

《韓非子》抨擊儒道的道德說教,不贊成以德治國,並非主張廢棄倫理規範,不要仁義道德👨🏽‍⚖️。同儒家道德論不同,它要求以"去私心行公義"的最高原則來統帥忠😍、孝🕜、仁、義等具體道德規範,並且把去私行公同盡力守法聯系起來🕸。《荀子》早先就提出過"以公義勝私欲"📸,可以認為是《韓非子》"去私心行公義"原則的淵源。但是《荀子》把公義同禮聯系起來🔦🛤,《韓非子》則把公義同法聯系起來🖕🏼;《荀子》講的公義是指封建等級和國家的整體利益,而《韓非子》講的公義僅是封建君主一己的利益🎅🏽。

《韓非子》否認文化典籍的作用🩵,對歷史文化遺產采取一概否定態度;但是強調向實際學習,講究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用學到的知識去變革世界👩‍👩‍👧‍👧,並用實際的功效來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韓非子》改造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荀子和墨翟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特別是它提出反對"前識""因參驗"的思想🧎🏻‍➡️🦸‍♂️,發展了先秦的認識論和教學論。它說🏜:"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夫棄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蔔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 "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前識者🥟,無緣而妄意度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 所謂"參驗"即是"循名實以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 "循名實以定是非"是指君主按照官職之""的職責,來考察在職官員的工作實績(""🏌🏻‍♂️,也叫"")👩🏼‍🔧,名實相合則賞💁🏿‍♀️,不合則罰😏。此即人君督察臣下的"刑(形)名之術"。所謂"因參驗而審言辭",是指君主治理國家,審查臣下言辭,必須"言會眾端",綜合各方面情況,加以比較考核,以"審內外之實"👨‍🦯,"知朋黨之分""按法以治眾",使左右之臣"不敢以虛言惑主".《韓非子》的認識論🏌🏽‍♀️🧄,主要是從君主如何駕馭臣下🎴,選拔官吏和辨奸識偽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因此必然帶有鮮明的階級烙印🥨。它要求認識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主要是就君主實行法、術➙、勢而言的🔝;它所講的"功用",也是以君主專製的利益為內容的;因此🚵‍♀️,在實質上👰🏿,難免帶有主觀性。(來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紹)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3-09-24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