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像有許多孩子都不喜歡學習👩🏼🍳🎪,一上課就犯困,一寫作業就發愁,一提到學習就頭疼,有的厭學甚至到了曠課👨🎓、逃學的地步🤦🏿♂️。家長對此很是揪心👰🏻。學習本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為什麽對我們的孩子卻變成了苦差事🤽🏻?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倘若領導說🦦:“罰你明天替我去爬山🎅🏽👨👦!”你會是什麽感覺🔆🦹🏼,是不是很痛苦?但如果換一種說法:“明天讓你去旅遊爬山!”你的感覺又會如何,是不是很痛快🚕?同樣的事情🗄,同樣是痛,一個是痛+苦=痛苦,一個是痛+快=痛快。痛快還是痛苦,根源在於你為誰去做。孩子們感覺學習痛苦的根源就是——學習不是為自己做的。
小孟已經是個大學生了❗️,可他卻非常厭學🩵,並有了網癮🫢,因學習成績不好面臨被開除的危險🩴。在對他進行第三次咨詢的時候,孩子打開了心扉👶🏼。他失聲痛哭,邊哭邊說:“從小到大我一直在為父母學習。我就是想玩一玩遊戲🤦🏻♂️,難道我為自己做一點事就錯了嗎?”他足足哭了一個小時⛸,難過得令人心酸!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因為我們在學習中違背了內在的自然規律。《序卦傳》有這樣一段話: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意思是🤸🏿,事物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會有迷蒙🪱,所以叫蒙,蒙卦就是迷蒙的含義,事物在幼稚階段才會如此😨。所以,古人把幼兒教育稱作蒙學,對剛開始的教育叫啟蒙。“物稚不可不養也”,即當萬物在幼稚的階段時,必須要養育,給他所需要的物質食物和精神食糧,這樣才可以生存下來。
那麽🐐,我們就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一看《周易》中的一卦——蒙卦💅🏼。
《蒙》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說的是:並非我去求無知的孩童來學,而是無知的孩童向我求教。孩子在小時候總有很多問題👨🏿🎤,我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教孩子💌。過去把學習叫“求學”,重在一個“求”字。“求”是“我要”的含義,“我要”的才是“重要”的⇨,所以我才會重視學到的東西🙅🏼。就像孫悟空為了求師學藝,漂洋過海不知吃了多少苦頭🦹🏿♀️,可他一點兒不覺得苦🧑🏼,因為那是他想要的💽。
用於教育方面🙆🏼♂️👩🏻🎤,蒙卦的六爻可以這樣來解釋🧑🏽💼:
1、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即要啟發幼童,並對孩子有所約束,可以適度有所懲罰🥑🛑,一定要讓他記住懲罰的作用𓀈,罰不可過當💇🏿,過當則有害🎛💂🏿。
2、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即要包容一切孩子和包容孩子的一切。
3🧘🏽♂️🏄🏼、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如果孩子總是“見異思遷”“朝三暮四”😳,那是很難教育好的。
4🌛、困蒙,吝🤾🏽♀️。若要束縛孩子的思想💘,使孩子的思維被困在某種局限中,沒了自己的思考,這樣做是沒有好處的。
5💁🏻♀️、童蒙,吉。就是把孩子當成孩子來對待,不要以我們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才是好的。
6、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我們教孩子學會剛硬🧜🏼,不是要教孩子學壞🌞,而是要教他們分清是非💂🏿♀️,抵禦不良的影響。
由此可見,我們教育孩子的關鍵,是引導孩子主動地學。在幼年的時候,當孩子有問題時🙍🏼,是他們在“求學”,我們要認真對待,並善於引導孩子;孩子長大以後🚊,則應該啟發、規範👩🚀、包容孩子,改變孩子見異思遷的毛病,不限製孩子的思維🤷,不以成人的思想去要求孩子,並教會孩子堅強。這樣🔐,始終維持在孩子“要”的狀態🤸🏼♂️,就能避免出現厭學的問題🩰。
古人在教育方面有著許多高超的智慧🧖🏽☹️,多多借鑒《周易》🏌️♂️,相信家長只要用心🧑🏽🎨,一定能做得更好。(來源🐖: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