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在今年雲南交通技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由該校自行設計的“匠士服”作為畢業生的畢業禮服閃亮登場,填補了技師們在學位服上的遺憾🚰。
匠士服取義“能工巧匠”☝️。帽子稱為“巧匠冠”,仿漢代“巧士冠”,外形似斧頭。斧斤即匠之利器,寓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𓀍。袍服選取了漢服元素,但又融入了現代元素和專業特點,匠士服都是短袖裝👨🏽🔧,這表明了職業藍領的特點♓️。這款匠士服分為三個級別,由顏色區別開來👩🏼🔧👨🏻🏭,顏色越淡級別越高:高級工的匠士服為深藍色🦹🏼,預備技師為淺藍色🧐,高級技師為藕荷色。
每到畢業季🙍🏻,身穿學位服🚨、頭戴學位帽🙏🤴,在校園裏合影留念👧🏻,都成為了莘莘學子向校園告別的方式之一🚑。而畢業典禮上的撥穗儀式🧟♀️,則是學歷認證的莊重宣言,畢業生從此為學習生涯劃上完美的句號。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學位服來源於西方,最早是一種僧侶服♐️。
僧侶長袍演變為學位服
實用主義奠定今日經典
學位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歐洲🤍。中世紀時,羅馬帝國滅亡🍹,希臘燦爛的古典文化受到摧殘,迅速走向了衰弱。基督教則成為了文化的主要繼承者和傳播者📉🧏🏽。
12世紀前後,隨著基督教的迅速發展,大量的神職人員湧進了修道院。教會利用這些場所,對教士和僧侶進行讀🤌🏼、寫、算和教義等基本知識的教育♍️,他們采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稱為“七藝”(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的學習課程。這些學校的教師在意大利被稱為博士🧘🏿♂️,而在巴黎則把教師稱為碩士🤦♀️。在這樣的氛圍下,歐洲一些早期大學也隨之產生。
後來⏬,“大學”這個詞漸漸成了各教育中心的共同稱謂。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僧侶都需要考試⛅️,只有那些決定今後要成為教師的人🧨,學校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考試合格的應試者🫵🏿,要穿上僧侶的長袍🥷,參加學校為其舉行的葡萄酒盛宴🏉,這就是學生畢業典禮儀式的雛形🚵🏽♂️。
與我國古代長袍身份的象征不同,西方早期的學位服,是實用主義的造化。
當時這些大學多處於濕寒地區,歐洲教堂高大通風,宗教儀式的過程又往往相對漫長,為了禦寒🥧,僧侶和神職人員都要穿寬大的連著兜帽的袍服,這種黑色的僧侶服就是學位服的前身📩。
到了15世紀,帽子開始流行,連袍的兜帽反而成了一種裝飾。人們在穿戴學位服時,會把兜帽放下來,垂在背後。頭上則戴著學校禮帽,即學位帽的雛形🧏🏽。早期的學位帽顏色、形狀、高低各不相同,後來牛津大學進行了新的設計,最先采用平低方形禮帽❔,並流行歐洲諸國👂🏿🎅🏽,所以學位帽也有“牛津帽”之稱。
引入中國非正途 一波三折終得規範
學位服進入中國的歷史,並不那麽光彩👬👞。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西方傳教士趁機湧入中國,宣傳西方教義,一些教會大學也隨之產生。傳教士們帶來的,不僅有西式學科👳🏼,還有西方的規章製度、典禮儀式,當然,也包括學位服、學位帽的引入。
東西方文化的沖撞🔈,也讓中國人開始睜大眼睛看世界,向西方學習,留學歐美的學生也日漸增多🤦🏽♀️。那些在國外獲得學位的中國學生,也把學位服或穿著學位服的照片帶回中國,這在中國知識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當中國讀書人還在固守著自己的“冠”時,西方教育界早就拋棄了自己的“帽”🤱🏻,並且幾度翻新了。看慣了孔夫子流傳下來的“長袍高冠”,中國學生也不免對一身黑的西方學位服產生了憧憬。至此,西方這種學位服就在我國各校落地生根🫳🏽。
據資料記載😢,中國學位服的出現,不晚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醫學博士的學位服宛如當時流行的長袍馬褂:長長的衣身下擺至踝骨處,寬肥的袖子幾乎把雙手全部覆蓋,修身沒有任何學位等級的標誌👨🦱。在對襟式的長袍前片,左右各有一條寬寬的黑絲絨飾邊,莊重而高雅,既表現了博士的風度,也顯示出學者的沉穩和氣派。
有意思的是,雖然學位服是舶來品,卻也有著明顯的“中國特色”🦧。按照西方傳統💃🏽,學位服裏面一般都穿筆挺的西裝,而中國博士們的這套學位服,卻配著立領學生服。究其根源,學生裝是在原有中式對襟上衣的基礎上,並受到“西風東漸”的影響而形成的20世紀初典型的一種服裝。由於多數男學生經常穿著🧑🏿🦲,逐漸地成為男學生的一種特定校服。從此以後🕗,小立領也構成了不可或缺的中國學位服特征🤭。
新中國成立後,學位服一度被視為“形式主義”而取消⚽️,況且那時我國也沒有建立和實行學位製👩🏻🦼➡️🏌️♀️。盡管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兩次醞釀建立學位製,但學位服的問題也沒有納入考慮範疇🫄。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並於1981年開始實施🐚,新中國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學位製度。
隨著學位製的確立🙋🏼♂️📵,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隱約感到我們的學位製中還缺少點什麽🏍,新中國自己的學位服在萌動了。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一些大學校園內出現了一些仿製或創造的學位服🤵🏻♀️。
為了規範學位服的發展👩💻👩🏽⚖️,1994年🤹🏼♀️,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於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及其附件《學位服簡樣》和《學位服著裝規範》,並向全國學位授予單位推薦使用,其他樣式的學位服一律廢止🫷🏻。
我們現流行的學位服💇🏻,分為校長(導師)服、博士服🥐、碩士服和學士服四種,每套學位服由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組成🤾🏻♂️。
沿襲經典還是復興傳統 中式學位服改革不斷
學位服是學生順利獲得學位的一種標誌👩🏼🏭,並且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盡管今天我國的學位服在中世紀長袍的基礎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良☎️,但是對於這種來自宗教僧侶的舶來品🩵,很多人還是心存異議,要求學位服改革的呼聲也是此起彼伏🗡🧑🏻🍳。
在2007年的“兩會”上,就有代表提出議案:應在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三大學位授予時,穿著漢服式樣的中國式學位服。
就在同年,北京大學組織舉辦了“中華學位服設計大賽”,參賽作品多設計成了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樣式。最終進入決賽的設計作品還製成了樣衣🏫,由模特們穿著在北大2007年畢業生晚會上走秀展示🧑😇,可謂是學位服改革的又一高潮🚈。
無獨有偶,2012年6月,北京服裝學院的1400多名應屆本科畢業生🌒,穿著新版學位服參加了畢業典禮👱🏽🤏。這套學位服從3名候選者的方案中脫穎而出,其設計者李佳佩是該校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的應屆畢業生。這款學位服參照了一些國外名校的設計👨🏿🏭,同時又加入了民國時期學生裝的元素,中式的對襟、中山立領🏣,加上一個小鬥篷🪨,一個個畢業生倒像是“魔法學院畢業的”。
如果說北服的“魔法裝”只是一個嘗試🙅🏼♂️☄️,那麽中國美術學院今年新版的國色國香的學位服💊,倒是中國式學位服的一個盛大開端👨🏼🚒。三年前,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提出中國的大學應當有自己的畢業正裝🫳🏽。著名設計師吳海燕和美院服裝系的老師花了兩年多時間收集資料、醞釀準備,今年初正式開始設計一套“有著濃郁民族情結的畢業學位服”🐎🎩。
這款學位服采用中國傳統直筒袍和寬袖的設計👷,“中國味兒”十足📮3️⃣:學位帽是三角形,每個角分別代表了創新精神🧑🎓、使命精神和詩性精神♻️;穗結流蘇采用中國結“磐結”,寓意學子在社會道路上如磐石般堅韌執著,也象征學子與母校間的情感紐帶👨🏻🌾;學位服色彩設計以中國五方正色展開,在披肩局部與配飾思穗的顏色上,院長如金(金屬色)🎶📩,學士如木(竹青色),碩士如水(玄青色),博士如火(朱砂色),導師如土(赭石色),對應“金木水火土”🧰,有著清明、謙遜👏🏿、中正❔、誌堅的理想內涵。這款學位服不僅在外觀上,充滿了濃濃的東方氣息🙋🏽♀️,在理念和設計元素上🧖🏼♀️🧔♀️,也充分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底蘊,如此可觀可感的中國文化,倒也和西方典服有著一比🧑🏼🏭。
有了這麽多的嘗試👩🏻🦽➡️,學位服改革的呼聲似乎也更加強烈。那麽到底學位服需不需要改革呢?
有學者表示👳🏽♀️,從學位體製角度來說,對學位服改革的意義不大,因為現代大學體製都是西方的🚵🏽♀️,學位製度也采取了國際共同認可的製度👩🚒,所以不必把學位服改成中國式的。也有學者從服裝的文化寓意出發,認為服裝歷來都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表征🧭🧑🏿🚀,古代改朝換代在服裝上一般都會發生變化,而今天傳統文化的復興,也需要服裝作為一個文化載體,成為文化復興的旗幟和先鋒。把學位服改成中式的🤾🏼♀️,更彰顯民族的特點。
他山之石:美國學位服定型百年
在全球範圍內,學位服是在不斷變化革新中的🤧🤾🏻♀️。
美國畢業生穿著的學位服,雖然起源於歐洲,但進行了革新🍰。美國人加德納•科特爾•倫納德在為1887年的畢業班設計出長袍學位服後,他對這一領域產生了興趣並且於1893年發表了一篇關於學位服的文章🧑🏽🎨🏃🏻♀️。不久,他被任命到校際委員會來規劃一套學位服。
加德納•科特爾•倫納德設計形成的學位服系統建立在長袍的裁剪、款式和面料上,同時指定不同顏色代表某一學科。比如綠色是中草藥的顏色🙇♀️,就被運用到醫學上👨✈️。因為橄欖接近綠色👩🏿💻,被運用到藥學上。在此基礎上,各個學校學位服上的披肩顏色不盡相同🔜,比如哈佛大學是赤紅色的,天普大學是櫻桃色和白色,康奈爾大學則是紫色和白色的。
在1959年,美國教育理事會指派負責學位服和畢業儀式的委員會對學位服飾規格進行審查評估𓀚,並確定學位長袍中披肩布和袖子的形狀🚇、尺寸標誌著該名學生獲得的學位🙅🏿:學士學位服的袖口是尖的,並且沒有披肩;碩士學位服的袖子長而且緊,在臂膀處有縫隙,有一個較窄的披肩;博士學位服的袖子是鐘形的,較寬松的披肩圍成一圈。各學科領域由披肩飾面的顏色來指定🏋🏻⛪️。例如:神學是猩紅色的👩🏻🏭,藝術與人文學科是白色的🧍🏻♂️,音樂學是粉色的🕵🏼♂️🤹🏽。
到1986年,美國才明確了哲學博士使用深藍色的學位服。
延伸閱讀⛹️♀️:學位服那些“小零件”
雖然身著學位服在校園留影,已經成為了不少畢業生畢業前夕的“規定動作”,但是學位服是什麽結構🤹🏻♀️,怎麽著裝🧜♀️,很多同學不甚了解。甚至還有不少網友表示🟧,畢業這麽久才知道當年的學位服穿錯了🫲。遺憾也好,惋惜也罷,那麽學位服的分類到底有何講究,我們不妨來規整規整🤱🏿。
學位帽
學位帽🩺,來源於中世紀歐洲的氈帽。學位帽是方形造型🤱🏽,含有書本🙀、知識的意義𓀈,用來表現學術的嚴謹,也使畢業生顯得更有書卷氣。在顏色上🧙🏽♀️,部分學位級別和校長、導師🤵🏼♀️🦌,一律使用黑色,代表莊重🙍🏼♂️、沉穩。
流蘇
流蘇由方形帽上的一簇羽毛演變而來,造型類似中國的燈籠穗,懸掛於學帽上。流蘇在學位帽的位置也有講究🛢,未獲得學位時🧙♀️,流蘇垂掛在著裝人所戴學位帽的帽檐右前側中部;獲得學位後,流蘇則垂於帽檐左前側的中部。而這個神聖的撥穗儀式,通常由校長在學位授予儀式上,頒授學位之後完成。博士的流蘇為紅色,碩士的流蘇為深藍色7️⃣,校長的流蘇為黃色🤦🏽♂️。
垂布
垂布🤪,又稱披肩,是由連頸帽演化而來。垂布的作用🧑🏽🎨,一方面使學位服整體上富於變化,起到特有的裝飾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過垂布標識出所獲學位的不同學科歸屬和授予學位的學校👃🏻😣。
在穿著學位服時💖,除了要註意不同學科不同級別外,畢業生的附屬著裝也很重要。在學位袍裏面🍯,應該穿白色或者淺色襯衫🦶,男士系領帶,女士也紮領結。在褲子的選擇上,男士應該穿深色褲子🙍🏽♂️🧈,女士應該著深色褲子或裙子。
另類解釋:蘇珊大媽“榮譽博士”秀
“博士帽”是知識的象征,很多人認為有這麽個高學歷的“帽子”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在草根選秀節目中高歌一曲而聞名全球的蘇格蘭歌手蘇珊•波依爾接受一所蘇格蘭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獎勵她對社會及文藝界所做的貢獻。此前,蘇珊大媽僅僅曾在這所大學參加過護理課程的學習。
其實,在文體界🤞,這樣的例子並不少🥠:張藝謀在2010年獲得美國耶魯大學授予的藝術學榮譽博士學位,而在此之前🏌🏻♀️📻,張藝謀已經先後分別獲得了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美國波士頓大學人文藝術榮譽博士學位;籃球運動員姚明,在去年獲得香港大學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以此來表彰姚明在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上的貢獻;“體操王子”李寧在2008年獲得了由香港理工大學頒發的人文學博士學位,而早在2005年👨🏽🚀,他就被英國拉夫堡大學授予了榮譽博士學位。
大開眼界:學士帽拋出吉尼斯紀錄
泰晤士河畔😋🗼,倫敦塔橋前🌴,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95名學生把學士帽拋向空中,慶祝畢業💾🛥,同時也拋起了一項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項“有最多學生參與的拋學士帽活動”是倫敦2012年創下的第14項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一舉動意在慶祝英國留學生人數的增加❓。(文章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