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正月裏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元宵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一個以燈為俗🏄🏻、借燈興舞的狂歡之節,故又稱“燈節”🚌。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兩種流傳較廣的說法♕,一是認為元宵起源於祭祀太一神的“太一祀”。在新年第一個月圓日通宵燃火照明🤓,意為“人能守元,天人共求安平泰”,為“守歲”的延續🔍。《史書》記載🎄,漢武帝宮中千燈萬盞7️⃣,大放光明,通宵達旦祭祀天神“太一神”。宋洪邁在《上元張燈》一文引此說:“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第二種說法為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在佛教中🐄,燈為法🖕🏽。歷年元宵節皆以燈為俗。到了唐代🫳,元宵燈節發展到盛況空前的規模,並同時出現了賞燈和其它一系列民間狂歡活動🤚🏼,至唐睿宗♤,正月十五正式成為“燈節”。南宋時,人們將謎條系在五彩繽紛的花燈上,供觀燈者猜射😈,稱作“燈謎”,更平添了觀燈的樂趣🧞。(記者 唐中科整理)
各地燈彩
元宵節,習稱“燈節”。千百年來,全國各地的燈彩藝術百花齊放🚣🏽♀️,讓元宵節流光溢彩。
閩粵一帶民俗重元宵𓀃,燈彩藝術向來發達。南宋之際👨🏼🍼,福州花燈就在臨安燈節上博得“燈品至多🙍🏼♂️🧘🏻♂️,蘇🕣、福為冠”的贊譽。泉州花燈出品紮作考究🌾、裝飾精雅🍤🤽🏿,以香燈🪢、料絲燈、錢鼓燈🚟、般仔燈、蓮花燈等最有特色🍐。佛山燈彩巧用天然原材和銅襯剪紙裝飾✵,其刨花燈、燈草燈🧑🏼🎄、蛋殼燈、魚鱗燈等典型燈品👩🏼💻,素雅中透出幾分華貴👨💻。潮州燈彩興於元明之前,燈品以篾紮絹糊的吊燈、臺燈為多。
江浙彩燈✋🏽🙇🏼♂️,譽滿天下👮🏿。蘇州燈彩素衣花色紛繁、精工巧技、古樸典雅🧑🦼、靈秀清麗之優勢而名冠全國。秦淮燈彩,以南京夫子廟燈會的盛名自明延傳至今🎁,其間燈色如兔子燈、蛤蟆燈、獅子燈,簡率純樸,鄉土氣息濃郁🐪。海寧硤石燈彩,始於唐,至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它采用竹篾為骨架造型,以層層宣紙裱糊燈片,施以獨特針刺花紋或刻繪的書畫詩文裝飾🦽,精致典雅🕵🏼♂️⏸,開今日著名針孔燈之先河。浙南的仙居無骨花燈燈身沒有任何骨架,全由繡花針刺成的各種花紋圖案粘貼而成,工藝獨特👨🏽⚖️🤹🏽♂️。
北方燈彩獨具匠心,同樣呈現出各具地域特色的發達景象🧂。北京燈彩以宮燈💂🏻、紗燈最為著名。河北霸州的老鼠攀葡萄燈、麒麟燈、豬八戒燈等題材詼諧💃🏻、寓意明快。山西太谷的花燈藝術亦十分出彩👨🦯➡️2️⃣,絞活龍燈、架火燈等樣式奇特生動😧,別具一格👨🏽🍳⚧。套燈🔒💁🏿、散燈和盒子燈則為山東德州最有當地特色的燈品。陜西鳳翔的瑞獸燈🧑🏽🎓、雲南白族的鐘形燈也成為這一民俗審美情趣中的佼佼者👾。
此外不得不提的還有東北的冰燈👨🌾。夜色降臨🙎,千姿百態的冰燈燦爛奪目🧑💻,亮似水晶🧑🏽🎄,光芒四射,宛如神話和水晶宮殿一般,令人陶然欲醉🈸。
附:元宵的飲食風俗
元宵/湯圓
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元宵)節,中國人鬧元宵🤾🏻♀️、吃元宵。元宵形如月,有的稱湯團或湯圓,寓意月圓人團圓之意。關於元宵食俗,曾有過一些有趣的傳說🍳。一說在嫦娥奔月後,其夫思妻成疾🧑🏻🎓,終得仙人指點,於正月十五用米粉作丸,叫嫦娥名,終於與嫦娥相聚。另一說,唐朝皇帝為犒勞大將郭子儀西征歸來,令禦廚新製一道白圓團子🌟。皇帝品嘗後連贊好吃,並定名為“唐圓”。因唐圓是在元夕宵夜時吃的,故叫元宵🪚。
油錘
宋代《歲時雜記》中說:“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油錘是一種什麽樣的食品呢🏌🏼♂️?原來唐宋時的油錘就是後世所言的炸元宵☞。油錘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其製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禺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
面條
面條為元宵燈節落燈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這一食俗多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糟羹
浙江臺州地區在看花燈之後食用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幹、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新聞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