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史海鉤沉
  

封建社會兒童的學前教育


春秋末年(公元前475年),中國開始進入了封建社會。由於奴隸製度的崩潰👰🏼,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以及士階層的壯大,私學的大興,擴大了教育對象,使得更多的人掌握了原來為貴族所壟斷的文化與道德等方面的知識,為更多的家庭實施學前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兒童的學前教育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一、封建社會的學前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會,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子女與社會最早的接觸點,也是我國古代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場所。

 

1.封建社會學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1)為培養統治人才服務

 

在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多重視教育,設立學校,他們的目的主要在於通過學校教育為封建社會培養“建國君民”的統治人才。在我國古代最早的一本教育學著作《學記》中曾經說過:“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學記》🖐🏽,《中國古代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頁🧎🏻‍♂️‍➡️。)漢代太學的設立也能夠說明這一點。太學是封建社會一種重要的官學機構,它的最初設立動機,就是西漢武帝接受當時著名的教育家董仲舒的“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源也”(班固:《漢書•董仲舒傳》卷56,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512頁🛴。)的主張,為造就官僚後備軍而設立的。隋唐以後🧑‍🧑‍🧒👩‍🎤,雖然由於科舉製度的影響,學校日漸成為科舉的附庸👐🏼🧎‍♂️‍➡️,但其最終的目標,仍然是為了培養統治人才。

 

學前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它的目的自然是與學校教育的目的一致的👩🏻,都是為培養封建社會需要的統治人才服務的,因此封建社會的許多家庭在實施學前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長輩們常以“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教育兒童👱🏽‍♂️,以日後求官進爵的知識啟蒙兒童。同時統治者亦非常重視學前家庭教育❄️,視其為封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造就官僚後備軍的人才教育的開始。

 

2)齊家治國的基礎

 

《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孔子也說:“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顧炎武:《日知錄•家事》,《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頁🌑。)可見,古人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並把它作為今後出仕🧏🏿‍♀️、治國安邦的基礎與管理才能的一種檢測。同時,由於“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子生之初🧛🏻。”(丘?👨‍🦱:《大學衍義補》卷首,四庫全書本。)故家庭對幼童的學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與起點🥊。從這個意義上講,為日後能夠齊家治國奠定基礎,也是學前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

 

家教與治國的邏輯聯系為紐帶的宗法政治統治,皇位實行嫡長繼承製👩‍🎤,百姓以血緣關系親疏。家庭內部以父權實施家長製管理🙅🏼‍♂️,國家最高統治者則以君權實施“家天下”的統治,父權與君權名異實同🔬。秦以後雖實行郡縣製👎🏼,但仍以家庭(家族)為國家對臣民進行統治的中介🧎‍➡️。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的地方行政🤘🏼🙅🏼,一般都以縣為最下級的行政單位,然而縣境廣闊,人口眾多,要實行有效統治🧝🏽‍♂️,還必須依靠地方自治性質的鄉村組織。由於中國農村社會聚族而居的特點🌐,家族成為鄉村組織的基礎。鄉村組織對百姓實行的是族權與政權的聯合統治,因此,國家的統治歸根到底是要依靠家庭組織的力量。“家之不寧☄️,國難得安🕵️💿。”由此,許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國之本在家,欲治其國🫱🏻,須先齊家的觀點🛥,並賦予家庭人口生產、物質生產🙅🏻‍♂️、教育三重職能,使中國傳統的家庭具有特殊的意義。

 

3)光耀門楣

 

如果說齊家治國是政治家為古代學前家庭教育製定的終極目標🪘,那麽光耀門楣則是普通家庭實施學前教育的實質動機與最切近實際的目的🦹‍♀️。有一則民間笑話:有位父親讓其心愛的兒子騎在脖子上趕路🎻,一位道學先生見了,指責道👲🏽:“騎父作馬!”然而道學先生的話音剛落🤭,小孩便喊道👨🏿‍🍳:“望子成龍!”小孩子的話道出了當時做長輩的普遍心態,而這種心態又是與希望家族興旺發達的企盼密切聯系著的。

 

將個體的光榮與家庭的榮耀聯系起來,根源於中國社會的特點。中國古代是個註重血緣關系的社會,歷代統治者製訂法律🙍🏿‍♀️,懲罰罪犯,都不只限於個人,總要牽連整個家族,所謂“一人當災,全家遭殃”,一人犯法,輕者罪及三族🕺,重者株連九族。同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人出人頭地,不僅是個人的榮幸🧗🏿‍♀️🦥,也是全家的榮耀❕,如在科舉時代🧰,若家中有人高中舉人、進士✈️,則朝廷以大紅喜報報喜,整個家族都將沉浸於喜氣洋洋之中👨。正是由於個體與家庭間這種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關系🥐,使得學前家庭教育在封建社會顯得格外重要。家中長輩都視子女為私有財產,希企通過家教早日使子孫“成龍”,以達到振興家業,光宗耀祖的目的,同時🏋🏻‍♂️,子孫們亦以身許家,把光耀門振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和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最好方式。

 

2.學前家庭教育的內容

 

綜觀上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的學前家庭教育,其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規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身體保健等方面。

 

l)思想品德教育

 

中國古代向以思想品德為教育內容的主體🧑🏻💾,孔子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第一》➞,《論語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頁🤞🏿。)行指品行🦆🧯、德行,意思是說在品行🫰、德行修養有余力時才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以品德為先不僅是數千年封建社會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主旨💅🏻,而且也成為學前家庭教育的“綱領”,漢時王修曾教育自己的兒子:“未必讀書,並學作人。”(王修🤖:《誡子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南宋教育家朱熹亦說:“自小便教之以德,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7,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23頁🚀。)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使兒童形成初步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德教內容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①孝悌

 

《呂氏春秋•孝行》中說:“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可見,註重孝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西周以後🫦,孝悌之道更是成為古代道德的根本🙇‍♂️,因此在封建社會中,培養幼兒的孝悌觀念🫠,也就成為學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

 

對幼兒進行“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兒從小養成不違父母意誌,服從父母絕對權威的習慣。如清代學者李毓秀在其所著《弟子規》中曾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居家雜儀》中也指出:“凡諸卑幼,事無大小,無得專行,必咨稟於家長。”這些要求均是為了突出父母的絕對權威👨🏼‍🍳。

 

對幼兒進行“孝”的教育👩‍🦽‍➡️,還要求幼兒自小養成敬奉雙親的習慣🧑🏽‍🏫。《孝經•紀孝行》中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意思是說,孝子的事親之道🌰,主要是平時對父母態度應恭敬🤱👩🏼‍🏭,不得懈怠,盡己之能侍奉父母並使其得到快樂。《禮記•曲禮》中也要求兒子對父母應做到“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冬天應使父母溫暖而不受寒,夏天應使父母涼爽而不受熱🧑🏻‍⚕️,晚上要為父母鋪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東漢時的黃香可以說是實行這種孝行的典範,“香九齡💆🏽‍♂️,能溫席。”(王應麟:《三字經》🫳,《中國封建蒙學文化評述•附錄》,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頁。)據說黃香9歲時,對父親非常孝順🕤,寒冬時能用自己的體溫為父親暖被窩🚼。因此他就被列為古代廿四孝之一𓀉,成了封建社會兒童學習的榜樣♐️。

 

註意從小培養兒童孝順雙親的品德,是我國古代尊老孝親傳統道德意識的體現,同時,以此作為兒童道德意識形成的起步,亦符合兒童道德形成的規律✧。當然👊🏽,封建社會的“孝”從本質上說是“借正父子之論,“以嚴君臣之分🤽🏼‍♀️。”突出父權的“孝”,旨在強化對皇權的“忠”🥬,而且這種“忠”、“孝”是不問是非的“愚忠”🏋🏽‍♂️、“愚孝”,它完全扼殺了兒童的個性與自由,成為製造奴性和奴才的淵藪🙏🏽💂🏿,這是我們應當批判的✊🏼🆗。

 

如果說孝是用以維系縱的家庭關系,占主導地位,那麽悌則是用以強化橫的家庭關系🧑🏼‍🎄🫳🏿,居輔助地位。對幼兒進行悌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愛,為兄者愛護弟弟👰🏿‍♀️,為弟者敬愛兄長⚽️。據說東漢時大文學家孔融4歲時🌨,就能把大的梨子讓給兄長吃,而自取小的𓀐。這則“孔融讓梨”的故事在封建社會曾廣為流傳🔯,並在學前家庭教育中作為進行悌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屢被引用👩🏻‍🦼‍➡️。

 

家庭教育中強調悌德的培養,目的是為了使兄弟和睦,家族興旺,個人日後能在社會上立身。三國時向朗曾告誡其子說🧔🏻‍♀️🐼:“貧非人患,惟和為貴。”“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向朗:《遺言誡子》,《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北齊教育家顏之推則明確指出🥕🧑‍🦽:“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740頁🎒。)如果兄弟鬩墻,則子侄亦不相愛,當有外禍來臨之時🆓,還會有何人援手相助?《魏書•吐谷渾列傳》中還記載了一則故事: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在病危時便把兒子們叫到面前,說道:“你們各人拿我一枝箭,在地上折斷😶。”他的兒子都把箭折斷了。隨後他又對其母弟說👸🏽:“你取19枝箭來,合在一起把它折斷🈂️。”他的母弟怎麽也折不斷👨🏼‍🦳。阿豺便說🫄🏻:“你們明白嗎?單獨一枝箭容易折斷🚈,把多枝箭並在一起就很難折斷了🦵🏿💆🏼‍♂️。只有你們同心協力🆚,然後國家才能夠鞏固。”這則故事正是寓意著兄弟團結才有力量的道理。

 

②崇儉

 

我國古代是個農業文明的國家,農村的穩定決定著朝廷的安危。農業生產艱辛,豐收得之不易,一如唐詩中所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故珍惜糧食🧑🏻‍💼,崇尚儉樸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封建社會中,父輩創下的家業,小輩坐享其成,難知其中的艱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傳家集》卷67🤡,《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如果不使自己的子弟養成儉樸的生活習慣🦸🏿,他們就有可能成為敗家之子🧑🏿‍🔬,這也是許多家庭重視對兒童進行崇儉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使幼兒樹立崇儉的觀念,封建社會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在家庭中經常教導兒童儉樸是一種美德,奢侈則是最大的罪惡,如宋代文學家陸遊在《放翁家訓》中曾告誡後輩:“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認為生活的清貧、儉樸🧨👐🏽,常促人奮進🧑‍🧑‍🧒、成才,而專尚奢侈則會使人墮入深淵👩‍⚕️。明末清初的朱柏廬在其家教名篇《朱子家訓》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為了培養兒童的儉樸生活習慣📔,對於幼兒的飲食與衣著,古人主張不能過於講究🧑🏻‍🔬,如《禮記•曲禮》中曾規定:“童子不衣裘裳。””這不僅是因其過暖不利於兒童發育,更主要的是因其華貴不利於兒童養成崇儉的習性。清代的唐彪對此說得很明白,他說:“童子幼年🧙🏻,不可衣之羅綺裘裳👌🏽,恐啟其奢侈之心,長大不能改也。”(唐彪🌳✩:《人生必讀書》🫑🫱🏽,《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頁。)

 

③誠信

 

誠信就是誠實無欺🗃。明人李贄說🧓🏿:“夫童心者,真心也👩🏻‍🦼。”(李贄:《焚書•童心說》,《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頁。)幼兒的天性純潔美好㊙️,“絕假純真”🤜🏿,然而由於不正確的影響或幼兒自身因自誇或懼過之故🤲🏻,有時也會說謊,這是日後欺詐之心生長的萌芽,長此以往🚣🏿,其“童心”將逐漸失卻,“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李贄:《焚書•童心說》,《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8✍🏿、49頁🏛🙍🏽‍♀️。)要衛護此誠實無欺的“童心”,使之不失🧑🏼‍🦲👜,長輩首先應該從正面進行教育。而由於幼兒年幼無知,難辨是非,長輩又應以自身誠實的行為來引導幼兒,《禮記•典禮上》中說:“幼子常規毋誑🙇🏼🍃。”視,同示。元人陳?釋為:“常示之以不可欺誑,所以習其誠。”(陳?👩🏻‍🦼‍➡️:《禮記集註》,《四書五經•禮記集註》,中國書店1984年版,第4頁𓀜。)春秋時期的曾參在這一方面,曾為人們作出了榜樣。據《韓非子•外儲說上》中記載🫠: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上街去買東西🧛🏻‍♀️,小兒哭嚷著也要跟媽媽一同去,曾妻便哄孩子說:“你留在家裏,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等到妻子購貨回家後🏈,曾參便要捉豬殺之,其妻趕快製止他說👶🏼:“我剛才只不過和孩子說著玩罷了,你怎麽真的要殺豬🫱🏼?”曾參則說服妻子:“小孩是不能欺騙的⛎。小孩年幼無知,只會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誨🪷。如今你說話不算數,哄騙孩子🙇‍♂️,實際上是在教孩子說謊。為母者欺騙了孩子,其子便會覺得母親的話不可信,以後再對他進行教育🔣,就不會有效果了🔛。”於是曾參最後還是把豬殺了。

 

《韓詩外傳》中也記載了一則孟母教子無欺的故事:孟子幼小的時候,有一次看見鄰居家在殺豬🪸,便問母親:“他們殺豬幹嗎?”孟母隨口答道:“給你吃🏄‍♂️。”繼而又很後悔,她想:自己這是在用假話去欺騙孩子,也是在教小孩不誠實。於是便去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免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一旦小孩由於某種原因說了謊時,父母則應該及時訓誡,予以糾正,以杜絕此類事的再度出現👉🏿。宋代邵博在《聞見後錄》中曾記載史學家司馬光兒時的一件往事🐂🙆🏽‍♂️:當司馬光只有5🧨、6歲時,一次剝核桃吃,不會去皮👩🏻‍🔬,其姐要幫助他,他執意不肯。後來一婢女幫他用熱水把核桃燙一下後🥕🧑‍🎄,很容易剝去了皮。等姐姐再來時🧙🏻‍♂️,見他已將核桃皮剝去,便問他是誰幫他剝的👩‍👩‍👧‍👧🧑🏿‍🦰,司馬光回答是自己所為。恰好父親在旁邊目睹了此事的經過✌🏽,聽到司馬光的回答便厲聲訓斥:“你怎麽敢胡說?”司馬光從此再也不敢說謊了。

 

④為善

 

善,在封建社會主要是指合乎道義、合乎禮儀的事🏂🏻。古代學前家庭教育中非常註意使幼兒養成行善去惡的觀念🏌🏿,經常教育幼兒除在家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外,在外凡是合乎道義的利人之事告應為之、由於孩童年幼♥️,不可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大善事,故許多家長都非常重視教育幼兒行小善成小惡‼️🤞🏽,積小善以成大德🧕🏽。如三國時的劉備曾遺詔教訓後主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遺詔敕後主》,《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清人張履祥在《訓子語》中亦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西漢的賈誼在《新書》中還曾記載了這樣一則古人教子為善的故事🙌🏻:春秋時期的孫叔敖,幼時在外玩耍🤑🍿,見到一條兩頭蛇,回家後向母親哭訴:“我聽說看見兩頭蛇的人必死👨‍🦱,今我見到一條兩頭蛇🙎🏼,恐怕我活不了多久。”母親問他蛇在哪兒,他說:“我怕別人又看見它,已將它打死埋掉了。”母親說🕵🏿‍♂️:“你不必擔憂🐥,凡積善行善的人,老天爺會予以保護的。”古人重視教育幼兒為善積德,積小德成大德🆙,這無疑是很可取的。

 

2)生活常規教育

 

封建社會的家庭對學前兒童實施生活常規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禮儀常規的訓練和衛生習慣的養成👩🏽‍🏭🤵🏽‍♂️。

 

①禮儀常規的訓練

 

在封建社會,幼兒的禮儀常規訓練又稱為幼儀教育,它充溢著封建“禮教”的思想和內容。

 

幼儀教育👏🏿,首先是合乎禮儀的姿態訓練👨‍🚒,《禮記•曲禮》中說:“(童子)立必正方➖,不傾聽👨🏿‍🎓。”即要求兒童站要有“站相”🔖,須直身而立🧑🏻‍🚀,兩眼平視前方,而不要聳肩塌背和左右傾斜🤡。不但“站相”要正,行走坐臥的姿態同樣也要求保持端正👨🏼‍🦲,符合幼儀的規定。

 

其次🤟🏿,對幼兒進行尊老敬長的禮儀常規訓練🛣💣,是幼儀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禮貌知識教育。按照幼儀的規定,幼兒路遇長輩⛹️‍♂️,必須快步上前正立拱手,長者有問則答🙇,無話則退;長輩牽著小孩走路時🤪,小孩應以雙手握著長輩的手;長者抱著或挾著小孩,並偏著頭與小孩講話時👶🛼,小孩應掩口而對,以免氣觸長者;長者召喚幼兒,幼兒須疾步前往;聽長者教訓,須謙恭起座、低頭聽受,不可頂嘴抗辯;在長者面前,不要賣弄才華。總之👩🏿‍💻🥐,幼兒對長者必須謙恭👨‍🚒🛩、禮讓🧗🏿,不可恣意妄行。

 

此外,進行初步的待人接物的禮儀常規訓練👩🏽‍💻,也是幼儀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古時家長們經常教育幼兒與別人同坐時,不應當將雙臂橫撐在席上,以免妨礙鄰座的人;遇父親的朋友來訪,進退要聽從其吩咐➖,以示恭敬🌎;與客人同進屋時,進門要讓客人先行;在客人面前🕺🏽⛪️,不應當吆喝狗;別人讓吃東西時,不要吐唾沫等。

 

封建社會學前家庭教育中的幼儀訓練👩🏽‍🦲,實質上是“禮教”的啟蒙🤴🏼💁🏻,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和束縛兒童個性發展的特征。但我們亦應看到🐼,某些傳統的禮儀要求如尊老敬長🏌🏼、禮讓客人等也還有一些可以借鑒的合理內容❤️‍。此外,以具體的操行指導為禮儀常規訓練的主體👩🏿‍🦲⭕️,也是符合兒童的認識發展規律的🤴🏻,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②養成衛生習慣

 

養成日常生活中的衛生習慣,是幼兒家庭生活常規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南宋教育家朱熹就曾要求幼兒每日雞鳴起床後,應自己完成洗臉👨‍🦽✦、漱口、梳頭等事務,並且規定“自冠巾、衣服😶🎚、鞋襪👆🏿🧑🏿‍🦲,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潔凈、整齊。”(朱熹《童蒙須知》,《蒙學須知》(傳統啟蒙教育資料),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頁。)清人李毓秀亦要求幼兒“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指都要穿好)。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放置),致汙穢。”(李毓秀🧛🏿‍♂️:《弟子規》📥,《中國封建蒙學文化評述•附錄》🚕,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頁。)除了穿戴要整潔外,飲食衛生也必須講究😴。許多家庭當孩子能獨立飲食的時候,就教兒童用右手拿筷子和湯匙🐊;大小便回來🚳,要求幼兒把手洗幹凈;吃飯的時候🏋🏿‍♀️,教育兒童不能貪多,喝湯不要流出嘴角,不要把吃過的魚肉再放回菜盤中去😂,等等。

 

幼兒不僅要註意個人衛生習慣的養成,還要為家庭的環境衛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灑掃”小事。如朱熹普要求小孩應經常把住所的地面打掃幹凈,擦幾案上的灰塵,使其時時保持潔凈。清人朱柏廬也要求其子弟“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中國封建蒙學文化評述•附錄》,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頁。)這不僅能培養幼兒愛清潔的習慣,對於養成兒童勤勞的習性亦不無稗益。

 

3)文化知識教育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官選拔是與文化考試緊密相聯的🧓🏻,它促使人們異常重視文化知識(主要是儒家經典)的學習。於是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支配下,文化知識教育便成為眾多家庭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

 

封建社會家庭對幼兒實施的文化知識教育🆓,主要是教他們識字、學書🥲、聽解《四書》,以及學習一些名詩、名賦、格言等。

 

識字教育是文化知識教育的重點與起步,在有條件的家庭中🕕,幼兒的識字教育一般在34歲時便已開始🏔,並且有的家庭還很註意研究識字教學的方法,如清代學者蔣士銓4歲時👨🏻‍🦰,其母“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即撇)、磔(音zhé,即捺)、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十字👩🏽‍🦰,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古代家教篇》,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4頁。)以竹絲代筆合成字,不僅能引起兒童興趣🛞,而且對於兒童清楚字的筆劃結構亦有益處🤵🏼‍♂️,此外,她的教學方法還運用了教學中的鞏固性原則。又如清代學者崔學古撰寫的《幼訓》一書中,也探討了識字教育中的方法問題,他說:“凡訓蒙,勿輕易教書,先截紙骨(即紙牌),方廣一寸二分,將所讀書中字,楷書紙骨上☸️,紙背再書同音🤜,如‘文’之與‘聞’,‘張’之與‘章’之類,一一識之。……識後🧑🏻‍🔬,用線穿之,每日溫理十字😑,或數十字,周而復始……👨🏼‍🍼。”(崔學古:《幼訓》,《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l989年版🌦,第79頁🫱🏻。)此外👩🏻‍🎨,如清代學者唐彪、王筠都曾對幼童識字教育進行過研究💚。

 

封建社會對於用作幼兒識字啟蒙教育的字書教材的編寫頗為重視,秦時李斯著有《蒼頡篇》,趙高作《愛歷篇》;漢時司馬相如撰《凡將篇》,史遊作《急就篇》🔱;南朝周興嗣的《千字文》與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以及無名氏的《百家姓》,簡稱“三、百👱🏽、千”,則是古代蒙學字書編寫的代表作,它們流傳極廣,甚至為朝鮮、日本所學習。這些字書雖不是專為家庭幼兒教育而編,但實際上許多家庭已將它們作為家教識字課本,原因在於這些教材編得生動活潑,而且均采用韻語,或三言句,或四言句⌨️,句短合仄,讀來朗朗上口🏈👇,便於幼兒記誦。此外,它們雖都按集中識字編排🧒💁,但並非字的機械組合👩‍👩‍👧,而是把它們巧妙地組成富於思想意義的句子,由此介紹日常生活常規👩🏽‍🔧、自然科學知識和進行思想教育等👨🏽‍🦲。可見,從嚴格意義上講🙋🏼🙆🏿‍♀️,它是分散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教材🤽🏼‍♂️,這種編寫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古代家庭教育中😧,由於人們普遍認為幼兒因手骨沒有發育完全,執筆有一定困難,故識字教學與習字教學常常是分開進行的。一般的家庭在幼兒67歲時才開始教他用毛筆在紙上練習寫字。教幼兒習字的程序大致是先教幼兒把筆,“蓋蒙童無知,與講筆法,懵然未解⁉️。口教不如手教,輕重轉折💆🏿‍♂️,粗粗具體,方脫手自書。”(崔學古:《幼訓》,《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頁。)其次是教幼兒描紅🤷🏼‍♀️,第三步則是教幼兒臨摹名家碑帖,最後才是脫離碑帖習字。不過🧙🏽‍♀️,古時也有出於種種原因,在幼兒45歲時即以蘆荻或木棒代筆在地上教其學書的,如南朝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恒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李延壽:《南史•隱逸傳下》卷76,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897頁。)又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4歲時喪父💢,母親鄭氏督教很嚴👩🏼‍🌾👉🏽。因家貧買不起紙筆,即以荻畫地教子習字,後因以“畫荻”為稱頌母教的典故🐍✧。

 

及早教幼兒識字、習字是為了使幼兒能及早閱讀儒家典籍🥰。在某些家庭中👰🏻🚡,或出於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或由於幼兒特別聰慧,當幼兒4🧧、5歲已能識得一些字後,便開始教授《四書》、《孝經》等,北齊的顏之推曾說:“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頁。)可見當時的士大夫家庭對幼兒進行儒家經典的教學已很普遍。

 

由於詩賦是科舉考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故在家庭中亦極為重視對幼兒進行詩賦知識的啟蒙🏄🏽。當時在家庭中主要是選擇漢賦中的某些名篇🤞🏻、唐宋詩中的某些名家作品讓幼兒背誦✵。最為常用的教材有《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詩》等。

 

在學前家庭教育中,當時除重視對幼兒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外👷🏼‍♂️,還著意於使幼兒養成樂學👇🏻、勤學的學風。為此他們常常鼓勵幼兒要從小立下大誌,以此作為勤學苦讀的目標和動力。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曾說:“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視誌向為成才的前提與保障。顏之推也認為:“有誌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頁👩‍❤️‍💋‍👨🤹🏿‍♂️。)同時他們還經常用許多古今學者珍惜光陰、勤勉學習的範例激勵幼兒勤學、苦學🌍🫅🏼,如顏之推在家訓中就曾引古時蘇秦刺股苦讀,孫康映雪讀書,車武子囊螢照書等事跡教育子孫後代勤奮學習㊗️🪹,從小養成踏實勤奮的求學作風。

 

4)註重幼兒的身體保健

 

古代學前兒童的教育內容是以思想教育與文化知識教育為主🗡,但同時在許多家庭中也註意到教養結合的問題,強調註重對嬰幼兒的身體保健工作🦊。明代醫師萬全在《育嬰家秘•鞠養以慎其疾》中認為:“(小兒)能坐、能行,則扶持之,勿使傾跌也。”明人徐春甫要求僮仆📑、婢妾“不可訓其手舞足蹈,無禮罵人,高舉放倒,猛推閃避。”(徐春甫🏋🏼‍♂️:《古今醫說.嬰幼論》🦵,《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卷422。)為了提高嬰幼兒抗禦疾病的能力,許多中醫學者反對嬰幼兒過飽過暖👉。明時許相卿說:“嬰孩懷抱,毋太飽暖,寧稍饑寒,則肋骨堅凝🏌️‍♂️,氣岸精爽。”(許相卿:《許雲?貽謀》,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3頁👷🏿‍♂️。)民間也有“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的諺語🚮,元代的張從政甚至主張:“兒未坐時,臥以赤地,及天寒時🫄🏼,不與厚衣,布而不綿。”(張從政:《儒門事親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說》👨🏿‍🍼,《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頁🧏🏿‍♀️。)

 

遊戲是學前兒童喜愛的活動,也是古代家庭中加強幼兒身體鍛煉的一種重要方法👼🏽。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就有小孩玩“過家家”遊戲的記載🛀🏻:“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土)為飯,以塗(泥)為羹🏔,以木為?《肉塊》🤾🏿‍♂️。”古時能起到鍛煉身體作用的幼兒遊戲主要有拔河、跳百索《跳繩》𓀆、放風箏、踢毽子⛹🏽‍♂️、踢球(琢石為球🙎🏽‍♂️,以足蹴之,前後交擊為勝)等🏌🏼‍♀️,許多遊戲至今仍為幼兒們所喜愛。

 

縱觀封建社會學前家庭教育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涵蓋了德🧵、智、體等諸方面,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內容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體現了教育的連貫性➕。但古代學前家庭教育的內容又是偏頗的,它過於突出德育與智育🤗,而且許多繁雜的教育內容過於成人化與教條化,使幼兒難以承受,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兒童的天性。

 

二、封建社會胎教的發展

 

封建社會的學前教育繼承了奴隸社會實施胎教的傳統,並進一步向前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中醫學理論的介入☃️,使得人們對胎教的認識與實施更加符合科學。

 

《黃帝內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中醫學著作,成書於秦漢時期💆🏻‍♂️。該書結合氣一元論與陰陽五行學說🌧,對生命的成因、疾病的起源等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指出人的某些疾病起因在胎兒時期,稱為“胎病”,如“顛病”就是“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顛疾也。”(《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二十二子•黃帝內經》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27頁。)為避免“胎病”發生,保證胎兒健康發育,以提高新生兒的天然素質👩‍👩‍👧,有必要對孕婦的日常生活進行指導,通過母教實施胎教👳🏻‍♂️。這是我國最早從醫學角度探討胎教問題的論述。

 

隋唐以後,我國醫學處於迅速發展時期,與胎教有關的兒科、婦科日漸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科目🫰🏻。大批醫學家介入對胎教的研究與提倡,他們一方面繼承和總結了前人實施胎教的經驗,一方面從醫學角度進行闡明和論證,進一步提出養胎與服教相結合的主張,不僅豐富了古代胎教實施的內涵,也增強了古代胎教學說的科學性。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總結前人胎教理論與自己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古代胎教學說的基本觀點-“外象內感”,意思是說母親所接觸的外界物象會直接感應到體內胎兒。他說:“妊娠三月名始胞🏋🏽,當此之時未有定象,見物而化👖。”(孫思邈:《千金方•養胎》🛻,《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頁🧘🏿‍♂️。)即認為3月的胎兒還未完全成形,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變化。為此他提出孕婦在妊娠3個月以後👩🏿‍🍼,應特別註意外界環境對胎兒的影響。認為為了生子健美🏨,就必須常視犀象猛獸、珠玉寶物,以此接受孔武有力、容貌佼美的感應✭。同樣,欲使子孫道德賢良🦵🏿,聰慧無疾,也必須多“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鐘鼓、俎豆、軍旅、陳設、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言👨🏻‍🦯,居處簡靜”(孫思邈:《千金方•養胎》,《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頁。)等👏。孫思邈對孕婦提出的上述要求雖然還不免夾雜有臆想的成分,但從總體上說他強調孕婦必須註意外界環境對胎兒的影響這一基本思想則是正確的🧎🏻‍♀️‍➡️。

 

重視孕婦精神狀態的調節一向是古代胎教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一方面🎽,明代醫學家萬全也曾從醫學角度對情緒給胎兒的影響作了較為科學的解釋🏭,他說👁:“受胎之後🐣,喜怒哀樂,莫敢不慎。蓋過喜則傷心而氣散,怒則傷肝而氣上🤳🏽,思則傷脾而氣郁🎳,憂則傷肺而氣結,恐則傷腎而氣下。母氣既傷,子氣應之👱🏿,未有不傷者也。其母傷則胎易墮🕉,其子傷則臟氣不和🧛🏽‍♀️,病斯多矣。盲、聾、暗啞🗯、癡呆⛹🏿‍♂️、癲癇,皆稟受不正之故也。”(萬全🛣:《婦人秘科•養胎》,《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頁。)因此🙊,他認為孕婦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註意控製情緒的波動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孕婦心緒和順,胎兒才能健康成長👩🏼‍🚒。

 

在要求孕婦註意自我心理調節,保持心緒和順的同時,唐宋以後的醫學家們還十分重視孕婦飲食的調攝。如宋代婦產科醫師陳自明在我國較早的婦產科專著《婦人良方》中說🫦🆔:“一受孕之後🔠,切宜忌不可食之物🏄🏼‍♀️💊,非惟有感動胎氣之戒,然於物理亦有厭忌者。”元代醫師朱震亨亦認為➡️:“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則俱熱,得寒則俱寒🧄,病則俱病,安則俱安😮。母之飲食起居,尤當慎密。”(朱震亨:《格致余論•慈幼論》,《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頁。)北齊醫師徐之才則依照胎兒每個月的不同發育狀態👩🏼‍🍳,為孕婦製訂了一個相應的食譜,他認為:“妊娠一月名始胚,飲食精熟,酸美受禦,宜食大麥。……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食宜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腠理紉筋🔦,以養其力,以堅背膂✋🏿。”(徐之才:《逐月養胎法》🛒👩‍👩‍👦‍👦。)此外🗑,他們還要求孕婦飲食應“饑飽適中”,因為過饑或過飽均會損傷母體和胎兒🏍。同時在生活起居的其他方面也必須註意節製。

 

總之,封建社會的許多醫學家在論述胎教之道時多持胎養與胎教相結合的觀點,明人許相卿所說的一段話大體上可以代表他們的這種觀點:“古者教導貴豫,今來教子宜自胎教始🕵️。婦妊子者👨🏻‍🦳🤹🏼‍♀️,戒過飽🧑🏻‍🦽,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熱及野味。宜聽古詩,宜聞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閱賢孝節義圖書,宜勞逸以節,動止以禮🙎🏻‍♀️。”(許相卿🛫:《許雲?貽謀》,《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頁♢。)在他們看來🤎,只有重視飲食起居中的避忌,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並輔之以知識、音樂、道德的陶冶與教育,所生子女才能容貌俊美,氣稟超群🤦🏽、道德良善。這種胎教的養教一體化觀點,不僅發展了前人的胎教思想,豐富了古代胎教的內容,而且也揭示了胎教發展的方向,並與現代胎教理論頗相一致。

 

三🧖🏻🦜、慈幼機構的建立

 

慈幼,即愛護幼兒👫。人類對嬰幼兒的特別保護與鐘愛的意識🧑🏼‍🦲,早在原始社會即已存在,進人階級社會後,歷代統治者出於人口增殖或點綴政治等目的,曾屢屢製定、發布有關慈幼的政策與法令🏎。如先秦時期🛩,管仲相齊🐪🐻‍❄️,曾行“九惠之教”,並把慈幼放在工作的首位,專門設置掌幼官員,規定士子平民有幼子者,若因小兒幼弱不堪撫養者,以及一家有3位幼小兒童者,婦人免賦稅。有4位幼兒的家庭🚵🏿‍♀️,全家免征稅。有5位幼孩者,國家還要另派保姆,由官方給予2人的口糧🧔🏿‍♀️,一直等到幼兒長大能自食其力時,方才停止供應食物。對於父母雙亡的幼弱孤兒🏊🏻‍♂️,由國家設置的掌孤官員負責,對於那些弱小不能自養者🐺,由政府指派父母原來的親朋好友🙆‍♀️、鄉裏鄰居代為撫養,並規定◾️:“養一孤者🙅🏻🏋️,一子無征;養二孤者,二子無征;養三孤者✵🦗,盡家無征🏋🏽‍♀️。”(《管子•入國》,《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頁。)掌孤官還必須經常過問孤兒的撫養情況🩰,“必知其食飲饑寒🚹,身之?勝而哀憐之。”(《管子•入國》,《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頁。)又如唐代貞觀2年(628年)🎿,山東地區大旱,饑民遍野🤟🏼,為此⛴,唐太宗一方面遣使開倉放糧,賑?災民,另一方面令官府出資贖還由父母被迫出賣的子女📮。

 

不過,我國古代建立專門的慈幼機構起步較晚🧑‍🚀,它開始於處在封建社會中後期的宋代。

 

當時宋朝的慈幼機構主要由官方設辦🤝,其中又可分為由朝廷詔令設置的和由地方官吏自行設立的兩種𓀗。慈幼機構的名稱亦各異,當時主要有慈幼局、舉子倉🚴‍♂️。育嬰社等名稱🧜🏼‍♀️。

 

據《續文獻通考•賑?》中記載:南宋孝宗乾道7年(1171年)🧜🏻,詔令諸路提舉司置廣惠倉🎆,收養因饑荒而被遺棄的小兒🏋🏿🧖🏻‍♀️。理宗淳?年間,詔令給官田500畝,設慈幼局。慈幼局是當時較為流行的一種官辦慈幼機構。《宋史•黃震傳》中記載:當時常平郡設有慈幼局👩🏽‍🚀。元人鄭元?在《遂昌雜錄》中則認為👮🏼‍♂️,當時京畿各郡均設有慈幼局。關於慈幼局的辦理,鄭氏作過簡短的說明:“貧家子多,輒厭之,故不育。乃許其拖至局,書生年🛀、月、日、時👰🏻‍♀️,局有乳媼鞠育之©️。他人家或無子女,卻來取於局🤱。歲?,子女多入慈幼局,故道無拋棄子女,信乎其恩澤之周也。”(鄭元?:《遂昌雜錄》,《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頁🏊🏼‍♂️。)

 

宋時慈幼機構大多數為清廉的地方官吏所設辦👩🏽‍🦱。《宋史•常?傳》中記載🍇:常?為廣德軍知軍時,時逢郡遭水災,民多棄兒,故置慈幼局以收棄兒。南宋高宗紹興年間👨‍🚒,朱熹因福建多有棄溺嬰兒的陋俗,上疏朝廷請立舉子倉🏃🏻‍♀️,由政府供給錢米👨🏿‍💻,統一收養被棄嬰兒。寧宗嘉泰年間,葉筠為南劍州知州時,請立舉子倉以賑濟貧民棄嬰👎🎀。

 

宋代的慈幼機構雖然只是慈善恤孤性質,但作為較開明的封建君主和較清廉的地方官吏的一種“仁政”措施👮🏻‍♂️,客觀上救活了部分饑兒棄嬰🏃‍♀️‍➡️。然而,由於封建製度的腐朽沒落,貪官汙吏暗做手腳,使官方供給的錢糧🚵‍♂️,多半流入私人的腰包,加之許多地方官吏不予重視,辦理不善,致使許多貧兒雖被收養到慈幼機構,但未得善待,多難逃病餓夭殤的命運🤷🏻‍♂️,“慈幼”徒有虛名。《宋史•黃震傳》說:“常平有慈幼局,為貧而棄子者設👩🏻‍🦲,久而名存實亡。”

 

慈幼機構第二次較大規模的建立是在清代。清朝的慈幼機構主要是育嬰堂🐸。據《清朝通典•販?》中記載:康熙元年(1662年)始建育嬰堂於京師廣渠門以內🙉,並製定育嬰條例👱🏻:凡收養棄孩,其姓名💃🏽、出生年、月🚵🏼、日、時有可查稽者,須登記在冊,由官方出資雇乳婦哺育👨‍🔧。允許他人收為養子養孫。若有本家親戚前來認領😹,令其歸宗🧑‍🎤。其後雍正👎🏻🏋🏽、嘉慶、道光。光緒時均有育嬰堂的設立,並且最高統治者或賜匾額或撥銀糧以資鼓勵。

 

清朝的慈幼機構與宋代相比,辦理略為良善。首先,清政府已註意加強慈幼機構的管理🧑🏽‍🚒,如康熙皇帝製定了京師育嬰堂收養👌🏿、認領棄兒的條例;嘉慶皇帝在嘉慶4年(1799年)曾詔派滿漢禦史“監放稽查”(《清朝續文獻通考•賑?》,《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頁。),嚴格監督慈幼經費的使用情況🕊🏌🏽‍♀️;其次,慈幼經費🧄,”開始有了固定的保障。起初,慈幼機構“尚無常餼”🧏🏿‍♀️,經費主要倚清官或富戶捐錢資助🧑🏿‍🦰🧑🏻‍🚀。雍正8年(1730年)規定👨‍🎤:京師育嬰堂的每一年支銷款項😨,均歸順天府察核🤷🏽。這是由政府正式負擔京師育嬰堂經費開支的開始。其後,在道光3年(1823年),清政府又批準由朝廷撥給廣西省城育嬰堂經費🤳,“每年在道庫鹽羨項下動支⚽️。有閏之年1716兩,無閏之年1584兩,按年報部?hé,核實)銷👳🏽‍♀️🪄。”(《清朝續文獻通考•賑?》,《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頁。)第三🐳,清朝除官辦慈幼機構外🧑🏻‍⚖️,還明令允許私人設辦。雍正8年曾諭令:“行文各省督撫轉飭有司,勸募好善之人,於通都大邑,人煙稠集之處👳🏿‍♀️,若可以照京師例推而行之,其於字(養育)弱?孤之道似有稗益,而凡人怵惕惻隱之心,亦可感發而興起矣。”(《清朝通典•賑?》🫰🏻,《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頁。)然而,清朝的慈幼機構的辦理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最突出的問題是慈幼經費的流失。清朝的慈幼經費必須經地方官吏的手然後轉入慈幼機構,可就在轉手之間,偷挪現象十分嚴重🧑🏻‍🎨,朝廷雖曾嚴格“查察”🧑🏽‍🏫,但實際效果並不顯著;其次,由於當時的育嬰堂允許他人領養,有的地方甚至明令允許他人領育嬰堂中的幼兒為奴仆,致使大批兒童被人冒領出去做織仆☝🏽,或被販賣倒手🐐,“縱得偷生旦夕🏔,實乃磨折終身🫅🏿🐒。”(唐鑒:《育養幼孩不可領作奴仆移文》🚣🏻‍♀️,《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頁。)此外☝🏿,清朝大多數慈幼機構與宋代一樣,僅為慈善?養性質,而不行教育之事。只有極少的慈幼機構,如著名學者唐鑒在道光年間聯絡同僚籌款在貴州創辦的“及幼堂”👩🏿‍🍼,曾實行教養結合,他們選擇幼兒中的聰穎者🖖🏽,教以讀書寫字,對其他兒童則教之打草鞋,打繩索🫢,編竹器等一切有助於自食其力之事,這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實施教養合一的慈幼機構。

 

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是我國古代學前教育大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兒童學前教育總的特點是:(1)打破了過去奴隸主貴族壟斷學前教育的局面👨🧑‍🌾,使學前教育成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學前教育的內容大為豐富,涵蓋了德、智、體諸方面👨🏻‍🎓💁,並出現了許多專為幼兒編寫的用於思想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等方面的教材🤱🏿;(3)對幼兒的潛能進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學前教育內容的難度與廣度均有較大的增加🈷️;(4)學前教育的實施具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在實施過程中,總體上是重教輕養;(5)儒家思想規範指導著學前教育的實施。(新聞來源:藝術中國網)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2-09-03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