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澤東親筆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一個端著鋼槍🈲、頭戴棉帽的憨實小夥子——雷鋒,走進了千家萬戶,他的名字也傳遍共和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雖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暫的22年🦔,卻樹立起一座永恒的豐碑🔤。49年來,每年春天都會開展學習雷鋒活動⏲,但不同時代賦予了“雷鋒精神”不同的含義🤞🏻。
60年代雷鋒=真善美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親筆題詞🥪,號召“向雷鋒同誌學習”,全國上下很快掀起了學習雷鋒的熱潮📸🧒🏻。
生於1960年的市民韓振華用“席卷中國”來形容60年代向雷鋒同誌學習的行動熱潮。在“60後”眼裏,“雷鋒”兩個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鋒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無論是七八十歲的老者,或是咿呀學語的孩童都在學習雷鋒。“毛主席的號召就像是一顆威力無窮的精神原子彈💔,那時候學雷鋒根本不管是不是3月5日🧑🏼⚖️。”
韓振華回憶小學生活👱♂️🙇♂️,每天上課前要喊口號🧑🏼🏫🧝🏽♂️,上課時老師會專門講雷鋒叔叔為人民服務的故事👮🏼♂️,學校的墻上標語寫的、黑板報上刊登的、宣傳欄裏貼的、“大喇叭”裏廣播的,全是關於學習雷鋒的宣傳內容。“下學後🛰,學校還要組織學生一起學習👩🏼💻,讓學生們發言🧑🏼⚖️⇒,或者寫出學習體會🙍🏻♂️🎢,那種氣氛感染著每一個人🐔。所有人都早早到學校,搶著幹活。有時候去幫村裏的孤寡老人打掃院子✊📧,把他家裏的水缸挑滿水,然後再為他讀上一段報紙👵🏻,大家爭著當不留姓名的無名英雄♣︎🦵🏻。”
童年裏,像雷鋒一樣湧現出的英雄人物也印在了韓振華腦海裏🧑🏽🦰。他仍記得聽老師講“鐵人”王進喜的故事,記得學校宣傳淘糞工時傳祥“寧可臟一人👨🏻🏭,換來萬家凈”的精神……
雖然聽不懂什麽叫“人拉肩扛”“運水開鉆”,但聽到老師講王進喜跳進泥漿裏面用身體攪拌🫏,聽到時傳祥幾十年如一日辛勤的淘糞🦻🏻,看著老師拿著報紙泛著淚花激動地講,這些半懂不懂的孩子也都感動得淚流滿面。
“這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沒有一點誇張成分在裏頭。我們當時最單純的想法就是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學習雷鋒叔叔這樣的英雄。”
70年代雷鋒=愛憎分明
“愛憎分明不忘本”是70年代雷鋒精神的精髓和符號。
“雷鋒在黨的教導下,能立場堅定,愛憎分明⬜️,對同誌像春天般的溫暖。對敵人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那時候我們都要學習雷鋒叔叔鮮明的階級立場和愛憎分明的革命精神。”70年代中期👩🏻🚀,十幾歲的韓振華當時正在上中學🙏🏻,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宣傳雷鋒精神強調的是他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
一則雷鋒日記裏寫到🛝,在黑暗的舊社會👉🏽,雷鋒叔叔去砍柴,萬惡的地主竟用柴刀砍他,這階級仇恨他牢記在心中😦。這則雷鋒日記中的片段也印在了韓振華這一代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心中。
在韓振華的記憶裏🕉,毛主席號召學習雷鋒精神之後,有多位國家領導人曾為雷鋒題詞,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周總理的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誌🕵🏿♀️。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鬥誌強……”這首《學習雷鋒好榜樣》♦︎,從60年代到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幾乎人人會唱。“愛憎分明”後緊接著“不忘本”。在韓振華的記憶裏,“不忘本”這三個字也是中學時代老師和家長常掛在嘴邊的話。
“那時候,老師和家裏的長輩教育我們長大了不能忘本🌮🐳,要知恩圖報,如果取得了好的成績不能忘了有誰幫過我😜,解決了困難之後不能忘了是誰雪中送炭,也要我們記住我們能吃得飽穿得暖都是因為共產黨。”
直至多年後,韓振華也常用“不忘本”三個字去教育自己的女兒。他常說現在這社會🧖🏽♀️,太多人忘本了,失去了原來的“真善美”的本性。
80年代雷鋒=釘子精神
在上世紀80年代,學習雷鋒的“一切行動聽指揮”“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和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將雷鋒精神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這些概念成為那個時代學習雷鋒精神的主旋律。
高中畢業的韓振華離開學校,進了一家國營的機件廠,和父親一樣成了一名技術工人,開始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在韓先生的印象裏🤌🏽,雷鋒叔叔愛憎分明的“特點”被不知不覺弱化,廠裏宣揚得更多的是雷鋒的“釘子精神”,“學習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韓振華說,那時候的教育不強調個體化,而是強調集體主義🖤,學生們的誌願也都是更好地成為集體的地一分子,更好地像雷鋒叔叔一樣,發揮光和熱,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成績。
韓振華從第一年當學徒,就參加了廠裏舉辦的學習班,一方面是由師傅帶著學技術🧑🏼🏫🚵🏼,另一方面就是要學文化🤞、學政治,“人人學雷鋒、個個爭先進”“學習雷鋒同誌的釘子精神”。
“剛上班的時候🏂🏽,廠裏宣傳張秉貴,張秉貴生前是北京市百貨大樓售貨員🏋🏼♀️👱,他練就了兩項絕技:‘一抓準’和‘一口清’。”回憶起那個年代學習雷鋒精神的經歷🧖🏻,韓振華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把抓”張秉貴,一顧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兩,而且算賬速度快而準,能一邊稱糖一邊用心算計算。聽了他的事跡,韓振華自己心裏也十分佩服🧑🏿🎨。
那時候,廠裏的宣傳標語已經不再是“向雷鋒同誌學習”幾個大字🕧,而是將雷鋒精神細化到工廠裏、細化到每個人工作的崗位上,提倡大家利用一丁點兒零散的時間不斷地學習🧑🏼🍳。“如果不是用心學習花時間去練習,張秉貴不可能抓糖抓得那麽準🤘🏼🧍♂️。”
90年代雷鋒=愛崗敬業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濟改革進入高潮。時代變了,雷鋒精神在這一個時期的詮釋也就發生了變化。1991年江澤民在一次講話中指出🍋:“雷鋒精神實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事業無私奉獻🍠。”隨後👨🦲,學雷鋒活動重點轉移到了“在崗位上體現出奉獻精神”,先後湧現出不少像李素麗這樣在平凡崗位上做出成績做出貢獻的“崗位模範”→。
在平時工作的過程中,“雷鋒精神”四個字不再那麽普遍的被提及,但包括韓振華所在的公司在內💲,北京開展了向李素麗同誌學習的行動,當時的李素麗等勞模成為“雷鋒精神”的接力者🛀🏿。
在學校,進入90年代,學習雷鋒精神的氛圍已經跟之前的三十年完全不同🐬。韓振華唯一的女兒開始上小學。與他60年代上小學時所有同學爭當小雷鋒不同,在韓振華女兒這一代人心中,雷鋒叔叔的形象已經被逐漸弱化。
學校裏會組織學雷鋒小組,但都是3月5日前忙活一陣兒。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去公交站擦站牌兒、兩兩一組結對子到軍屬家慰問……過了3月份🤜🏽🕣,這些做好事兒的行動就堅持不下來了👰🏻♀️。
韓振華感慨🎼,女兒這一代80後學雷鋒👨🏿🌾📏,真是應了網上流傳的那句話🧚♀️👩🏿🦰,“雷鋒叔叔沒戶口👩🏻🎨🫃🏻,3月來了4月走”。
在這個年代𓀏👨🏻✈️,雷鋒形象的豐滿與完整也在韓振華女兒這一輩人心裏,被某些刻板印象所取代👷🏻,雷鋒精神在社會中成為艱苦樸素、助人為樂的代名詞👨🦽,學生們頭腦中的雷鋒形象只剩下了燈下埋頭補襪子和幫助老人找兒子👩🏼🏭。
90年代的校園裏👙,孩子們的想法十分簡單,學習雷鋒做好事就是光榮🦒,就能得到老師表揚得到小紅花🧩🚵♀️。
21世紀雷鋒=?
說起雷鋒的故事,韓振華還能憑記憶講出很多很多。但如今進入了新世紀,可以細數的“雷鋒故事”卻越來越少。
有一年🪞,韓振華小侄女的學校在3月5日前搞學雷鋒主題活動,要求學習一段雷鋒的事跡並且在臺上演講。韓先生從書架上找出一本雷鋒日記,講起雷鋒在部隊的故事:“天快暖了👩🏽🦲,連隊裏發放夏衣,每人兩套單軍裝,兩套襯衣,兩雙膠鞋⛹🏻♂️💃🏼。發到雷鋒的時候👨⚕️,他卻說🧑🏼⚖️:‘我只要一套軍裝,一件襯衣和一雙膠鞋就夠了👩🏼🌾!我身上穿的軍裝,縫縫補補還可以穿🥌🫲🏿,剩下的一套衣服交給國家吧🏄🏻♂️!’”講完這段🧂,“00後”的小侄女天真地問韓振華:雷鋒叔叔為什麽那麽傻啊?
韓振華感覺,現在的生活比60年代好了🔃,穿得暖吃得豐富,可是人的心已經變了。
十年前的一個夜裏,韓振華開車回家路上🤾🏼🧑🏽🍳,突然發現在馬路中間躺著一個人,身體還有微弱的顫動🏨。沒想過會不會被人“汙蔑”,韓振華第一反應是停下車,給這位喝醉酒發病的病人叫了救護車。而在今天,即便像他這樣自幼接受雷鋒精神洗禮的60後🛴,在選擇是否幫助一些陌生人時,也會猶豫,認為要“看情況而定”。
“像小悅悅那樣的情況肯定要幫忙🌐,要不良心上過不去🏄🏿♀️。”韓振華肯定地說。
“學雷鋒”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舉動,無論社會多麽浮躁、功利之風如何盛行,對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等道德價值的弘揚不能放棄。在本報此前一系列《平凡的良心》報道中,75歲堅持數十年在天安門廣場上撿垃圾的劉玉珍老人🧑🏽🎨,讓我們看到了堅守;發現大火時沒有獨自逃生、而是逐一拍開鄰居房門的12歲小姑娘夏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他們或許是21世紀雷鋒精神的最好註釋𓀝。(新聞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