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北京多次,也遊過許多景點,但未曾遊過國子監👐🏼。最近,利用進京看兒子的機會,專門遊覽了此地。為加深印象,行前查閱了有關資料,得知➗:“國子”,意指🖕🏿,“貴族子弟”,引申為有地位、有文化的子弟🍹,可謂“國之驕子”🕺🏻。“監”(讀音為“薦”)🤌,是一種官署的稱謂🛩。“國子監”,從元朝至清朝,一直是我國的最高的學府和最高的教育機構。
這天,正是全國高考的第一天💇🏻♂️。為避免堵車,我和老伴一大早打的直奔目的地🙋🏽♀️。據司機介紹:高考前幾天,很多家長和學生到國子監進香,祈求神聖(孔子)保佑👣,考出好成績。正和司機聊著,車很快到達國子監所在地——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成賢街。一下車,一片宏偉富麗的古建築便呈現在眼前:這片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依序為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三門)🏦、辟雍、彝倫堂💍、敬一亭。主體建築兩側有“二廳六堂”、禦碑亭、鐘鼓樓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前院東側與孔廟相通🧑🏼🎤,構成“左廟右學”。看過《簡介》得知,國子監始建於元成宗大德10年(公元1306年),占地面積約28000平方米👐🏼。
國子監最引人註目的建築當數皇帝講學的地方——辟雍殿。這是一座鎏金寶頂式方型殿宇,是專為皇帝講學而建的,始建於乾隆49年(1784年),由劉墉、和珅等負責設計建造👩🏻。殿內穹隆彩繪天花頂💪🏻。北南東三面分別懸掛乾隆、道光、鹹豐三帝禦書書匾。殿中設置的寶座、禦椅🌊、禦案、龍屏等皇家器具,皆為當年乾隆“臨雍講學”時的原物👳🏽♂️。殿四周環水👕,以漢白玉石為欄♞,環繞成圓,形成外圓內方格局。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國子監的在校生有1萬余人,除本國學生外,還有高麗(今朝鮮)、硫球(今日本)、交趾(今越南)等鄰國留學生。每逢皇帝講學,殿內擠滿了文武官員,殿外圍滿了學生,場面十分壯觀。
國子監最有尋根問祖和史料價值的應數“進士題名碑”。這裏豎立著198方從元至清的石碑,有5萬余名進士在上題名,並註明籍貫♟✯。筆者在一方石碑的《簡介》上,看到一條趣聞🙇🏽♂️🧑🏿🦲:國子監有一耄耄老者(忘記了名字)屢次殿試(考舉人)不中,但矢誌不渝,終於在100余歲時金榜題名⛹🏽,考中舉人👑。皇宮為殿試中舉的考生設宴慶賀時🍝,恰有一位10余歲的中舉神童與老者同席♜,此時敬酒的一位大臣詩興大發,揮筆寫下風趣幽默的兩句詩↔️💅:“老者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
國子監保存的珍品中,最令世人驚嘆的是《十三經石刻》。190 方石碑上工工整整地刻寫著儒家《周易》、《周禮》😑、《論語》🦸🏿🦵、《孝經》等13部經典著作,達63萬余字👼🏿🚶。經書由蔣衡花費12年的時間寫成。乾隆皇帝命和珅♡、劉墉考訂所寫經書並動工刻石🕵🏻♀️。這部十三經刻石成於乾隆年間,故又稱為“乾隆石經”。
縱觀國子監的教育體系,盡管從教育方針、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許多弊端,但當代教育是從古代教育發展而來的,古代教育的許多寶貴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比如🧗♂️,莫大的國子監管理和教學人員不足百人,是名符其實的“精兵簡政”。又如☄️,國子監嚴格的管理製度👩🚀,令學生不敢投機取巧,非下真功夫不可。再如,全社會形成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進士題名碑》就是佐證,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在成賢街兩端豎立的兩方醒目的“下馬碑”,赫然寫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大字!
嗚呼!優良的教育傳統回來兮!(文章來源🙏:石新言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