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文學發展史》的版本變化
馬 榕
湖南嶽陽人劉大傑曾任復旦大學教授29年,以一部《中國文學發展史》享譽文壇,也因此書授人以柄而毀譽參半。可以說🔈,劉大傑用一生傾註在這本書上👩🏻💼🥦,反之,這本書也“羈絆”了他的一生。通過對《中國文學發展史》的版本探究或可從中窺測出作者的創作意圖、思想變化及修改原委,進而發現其在文學領域中何以至今仍流傳甚廣的真正價值。 《中國文學發展史》自出版以來,共作了三次較大的修改🤱🏼,也就是說有三種不同的主要版本🧒🏻。一種是1957年出版的🗾,其次是1962年出版的,最後是1973年出版的🧑🏿🎤👆🏼。至於1973年文革期間修訂本,因受當時政治的影響,內容形式上多有偏頗💁🏻♂️,這點作者在晚年也感到遺憾,在此且不討論。現就將其他版本🕐,主要是針對“目錄”的先後變化,作一下比較說明,兼舉一些章節片段加以補充,由此可知,這部《中國文學發展史》是作者情感與思想發展的歷史🤙🏻。
《中國文學發展史》最早是由中華書局出版👩🏽⚕️,共分上下二卷🙋🏼♀️。上卷成書於1939年,出版於1941年🪁,下卷成書於1943年,遲至1949年1月才出版💨⛹🏽。兩卷書相隔8年。正如作者所說:“那六七年正是抗日戰爭的國難時期。”該書繁體豎排,32開🤍,藍色封面🥤🆕,黑隸書體書名,印數無標明。首頁為“自序”,寫於1940年9月。然後是目錄🫲,全書上起殷商💁🏿♀️,下迄清代,共分三十章,上卷15章🚶♂️,下卷15章。每一章下設有若幹小節。如第十三章、初唐的詩壇。下有:一、宮體詩的余波,二、王績與王梵誌✵,三、上官儀與四傑,四、沈宋與文章四友🧑🏻🎨,四個小節。每章的標題🏄🏼♂️,基本以歷史朝代或文學流潮來命名。作者在創作此書時,首先在“自序”中闡明“文學便是人類的靈魂🧯,文學發展史便是人類情感與思想發展的歷史。……文學史者的任務,就在敘述這種進化的過程與實質🥚,形式的演變以及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與感情”📏。同時,提醒自己,“便是文學史者最容易流於武斷的印象的主觀態度👱🏼♀️,隨著自己的好惡🌎🧑🏽🎤,對於某種作品某派作家♖,時常發生不應有的偏袒或譴責,因此寫出來的不是文學發展的歷史,而成為文學的評論了”🏋🏿♂️。作者這些觀點💁,受法國文學史家朗宋的《論文學史的方法》的影響極深,完全按照他所說的“寫文學史的人🚶,切勿以自我為中心🥂,切勿給予自我的情感以絕對的價值❤️,切勿使我的嗜好超過我的信仰”的方法去創作🦮。應該說𓀀,作者在書中,是很好地控製了自己的“主觀態度”, 將作家的身世✏️、性格與社會背景相結合,著重闡發作家作品的個性。並將演講式的才情語言🔬,發揮到極致🪿。對人物的評述,對作品的分析🕵🏽♀️,做出了客觀的真確的分析。所以有人評價為🐪,它是最客觀冷靜👩🏻🦽➡️,最富有個人特色的一部書;後來有人甚至說它是🧻:唯心主義的《中國文學發展史》😓。
1949年後,《中國文學發展史》改由古典文學出版社重新出版🙎🏻,簡稱“建國版”。分上👎🏽、中、下三卷🤷♂️,繁體豎排👩❤️💋👩♦︎,大32開。有精裝、平裝兩種版本🌌🔛。目前,精裝本已屬鳳毛麟角了🧑🏽。三卷本發行時間各不相同🧔🏻,依次為:平裝上卷1957年12月出版🧜🏿♂️,印數37000冊;中卷1958年1月出版🔕,印數33000冊;下卷1958年3月出版🙇♂️,印數30400冊。精裝印數14000冊🟦,封面皆為黃色。全書共分三十一章,比初版本增加了一章,每卷獨自編碼🚴♀️。首頁為“新序”🆗🈚️,落款為“1957年8月30日於病中”。然後為“原序”🎀。“原序”略有刪改。此次出版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作者在“新序”中解釋說:“解放後,由於自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初步學習和看到了一些從前沒有看到過的史料🦶🏼,關於中國文學史的某些問題,已有不同的看法。……這次印出來的,只在文字上作了些改動,體製內容,仍如舊書。”其實,統覽全書𓀗,改動還是挺大的。不僅在文章架構上有所變動🧛🏻♂️,文章內容也有較大的修改和補充。特別是增補了不應忽略的“司馬遷與史傳文學”的重要章節,而且對一些章節的篇目🕴🏻,也作了重新的定義。現將變動較大的章目列出🛝,便於考察作者更改的動機。
如“第三章👩🏿🌾、詩的衰落與散文的勃興”改為“社會的變革與散文的勃興”,“第四章、南方的新興文學”改為“屈原與楚辭”🛬,“第九章🤏🏽、魏晉詩人”改為“從曹植到陶淵明”🪛,“第十四章、浪漫詩的產生與全盛”改為“李白與盛唐詩人”,“第十五章、社會詩的興衰與唯美詩的復活”改為“杜甫與中晚唐詩人”,“第十六章🧇、晚唐五代的詞”改為“詞的興起,溫庭筠與李煜”,“第十八章、北宋的詞”改為“蘇軾與北宋詞人”,“第十九章🫄🏼、南宋的詞”改為“辛棄疾南宋詞人”🌇,“第二十三章、元代的雜劇”改為“關漢卿🖕🏻、王實甫與元代雜劇”,“第二十六章🧑🎤、明代的小說”改為“水滸傳與明代的小說”🎥,“第三十章、清代的小說”改為“儒林外史、紅樓夢與清代的小說”等等⛹🏿♂️🧚🏽♂️。同時🚢,對某些章目的文字,也作了一定的修改🧘🏻♀️。從以上改動的情況看,基本舍棄了以歷史朝代為命名的標題✤,而代之以突出人物為標題的命名。並且將“浪漫詩”與“唯美詩”的字眼刪去,是否有他顧慮所在。當然,如此變動👒,篇目更醒目,題名更具體,寓意更明了了。
至於小節部分,變動也較大,除了對小節題目有所更改外,如南北朝部分🫨,將第一小節的“唯美文學的興起”改為“形式主義文學的興盛”,還增補了許多原有的缺憾🏂🏽。第一章增補了“附論一、古代的神話傳說”、“附論二、古代的散文盤庚”二節👁🗨。此二節,至1962年版編入了正式章節。第二章周詩發展的趨勢,增補了“詩經的文學特色”🚣🏿♂️。第四章增補了“屈原文學的思想與藝術”一節🫸🏽🫱🏻,第十三章初唐的詩壇,除改為“初唐的詩歌”外,“宮體詩的余波”一節也改為“齊梁余風”,其中還將第三節的有關論述上官儀典型宮體詩部分撤出,並入這一節。將原錯置於第十四章“盛唐詩人”的第二小節“陳子昂與吳中四友”,也歸位於這一章,列為第五小節。如此情況還有多處,由此看出,這些調整都是合理的、正確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而有關內容文字的改動👃🏻,幾乎每章節都有,但清朝部分變化最大🤽🏻,不僅增加了章節,字數也由初版時的五萬余字☄️,增加到八萬多字,篇幅擴大了近一倍。
由於作者說自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初步學習☔️,思想及認識有了“提高”,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了反思🔌,“關於文學史的某些問題,已有不同的看法”。對某些地方的評論🤷♂️📎,又重新作了改評。如初版時🧑🏽🎨,對墨子的評價是:“墨子是一個苦行的富有同情心的宗教家”改為“墨子是一個苦行的富有人道主義的思想家”。雖看起來無關宏旨👇🏻,但已顯現出作者妥協的變化👩🏽🌾。對某些學術上的觀點🥣👄,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校正。關於名詞的提法,也做了一些委婉的刪改。然而,他那勃發的個性,仍然還是表露無遺🚴🏼♂️。可是,苦心之作並沒有得到權威的認可,反被批判為“人性論”,“評價標準的錯誤”❔👩🦳,是一部“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的書。
時隔五年❎,作者又作了一次重新修訂。由中華書局出版,稱“新一版”。分上👨🏿🍼、中✍️、下三卷,繁體豎排,大32開🙎♂️🤾🏿♀️,褐色封面。發行時間依次為:上卷1962年8月出版🧖🏽♀️,中卷1962年9月出版👋🏽,下卷1963年7月出版,印數皆為14500冊♕。全書共分三十二章🧏🏿♀️,比“建國版”又增加了一章。三卷本按流水號順序編碼。首頁為“重版前記”,第二頁為“新序”🚮,刪除了“原序”🤹🏻♂️🥯。這次重版🆒,正如作者在“重版前記”中所說🥬:“通溝補漏,粉壁塗墻,增減家具🧖🏻,移動擺設👩🏿🎨,在舊的規模上略求平衡而已。”縱觀全書,此版書變動最大🍦🚀。篇目上,第一是將“秦代文學”整章取消,直接並入“哲理散文”小節中。並按年代順序,將其調置“屈原與楚辭”之前𓀕。第二🦹🏼♂️,新增了重要的“清代的戲劇”一章👨🏿🦱,其中有“長生殿”、“桃花扇”、“昆曲”等小節⏭。第三,將“清代的詩歌與詞曲”一章,分成兩個獨立大章,一個是“清代的詩歌”🏫,一個是“清代的詞曲”。原來下設僅三個小節🥪,現“清代的詩歌”一下增加了七個小節,“清代的詞曲”增加了五個小節👩🔧,時代延續至鴉片戰爭,當然,內容也擴充了不少。原來對清代詩人,只作簡略介紹,大多沒有作品舉例,至此🤷,不但加大了篇幅論述,並有了作品的分析。由原有的八萬多字🌟,增加到二十萬字✣。
至於小節的部分,也略有改動👩🏼⚖️。除了文字修訂外💁♀️,第一章的開篇還增加了“文學的起源”一節,彌補了前書的不足。還將“附論一”、“附論二”直接改為二小節。“漢書與政論文”一節,在此將其分為“漢書”、“漢代的政論文”兩小節🤳。“元代的散曲”一章📳,則改為“元代的散曲與詩詞”🧑🏽🚒。新增了“元代的詩詞”一小節🦺。“明代的戲劇”一章,增加了“沈璟與吳江派”一節。“明代的小說”部分,繼“三國演義”之後,增加了“其他講史小說”一節👦🏽。“清代文學”部分🚣🏿🤲🏼,在“桐城派的古文”之後,增加了“散文的新變”一節。另外還增加了“元雜劇的演出實況”🦺、“明初的詩文”、“唐宋派與歸有光”等小節🪷。從這些變動的篇目上看,書的結構越來越完善,材料越來越豐富🙆🏻♀️,內容也越來越充實了。具體到對人物、作品論述上,不但增加了遺漏的《呂氏春秋》🧑🏽🚀、《國語》等著作,對一些在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人物,前版書缺失介紹,至此“新一版”🆒,也另開專文作了補充🫱🏻。如曹操、曹丕、陳琳🧍🏻♀️、陸機🤷🏽、司空圖、龔自珍🚶♂️、梁啟超😦、康有為等等😕。有的人物介紹,僅采用上下過渡式的敘述方式🚭,將其帶出🥫,缺少生平卒年,在此也糾正過來了。不僅增設了人物生卒年份,而且還以醒目黑體字置於篇首⛹🏼♀️,便於讀者翻閱、查找☮️👣。只是對墨子的原有評價,卻改為“墨翟是墨家的創始人”一句作結👩🏼🦳。對白居易的評價🚄,“建國版”為“白居易是現實主義的戰士,人道主義的詩人🌧,新樂府運動的領導者🧜🏿♀️。”在此將其中“人道主義的詩人”一句刪除🤾🏽♂️。由此不難看出,作者顯然已有所顧忌👨💻。甚至連他的富有特色的才情表述,也有了一定的收斂🧑🚀。
隨著材料的繼續挖掘,研究成果的不斷湧現,作者“看到了一些從前沒有看到過的史料”👔,對書中不足之處👰🏽♀️🤗,甚至舛誤的地方⛪️,都作了重新修訂🦾。如“曹雪芹與紅樓夢”一節,初版本將曹雪芹的生卒年代定為1717—1722年之間𓀍,卒於1763年。而“建國版”且定為“約生於1716左右,卒於1763年”。本次則修訂為“約生於1715左右—1763年,既四十八九歲”,則采用了學術界討論的最新觀點。對曹雪芹卒年是“壬午除夕”和“癸未除夕”的兩種說,則取信前者。再如“魏晉小說”一節🎂,在新的材料支持下,幾乎等於重寫。其他還有許多👱🏿,由於篇幅所限,這裏就不一一例舉。但最後要說的是,由於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新一版”多少帶有一些政治取向,特別是對有礙的名詞和提法🤼,做了一定的刪除。可是,雖有所製約,畢竟難掩才子的風采😶,尤其是在人物的評述上👈🏿,不僅還保持著他飛揚的激情,率真的個性,似乎比以前更加的暢意發揮,才華盡露了🧑🏿🦰。因此有人批評為🫃💉:“略有唯物主義”的書🕵🏽♀️。原計劃☝🏻,作者想把這部書擴容為四卷🧝♀️🏂🏽,起於上古1️⃣,止於1949年🚴🏽♀️👩🦲,後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至清代為止。
至於文革期間的修訂本,變化更大,可用“翻天覆地”一詞來形容。作者試圖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修正書中的唯心主義👍🏿;以階級鬥爭理論,區劃人物歷史的地位;以“儒法鬥爭”的程式,來闡釋文學思潮的演變進程🦸🏼♀️,結果🫅🏼,事後反遭許多口水,作者也深深自責。但處此旋流,實也是書生的無奈之舉,在此毋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