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乃千秋之大業🤲🏿,民國辦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鑒和學習。
比如說教育法規🤦🏼♂️。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立即強調在中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明確規定:“初小、師範📕、高等師範免收學費💃🏼。”免費上師範就成了當時很多家境貧窮的學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徑✍🏽,毛澤東就是在湖南師範學校畢業的👭🏻。1946年國民政府製定了《教育憲法》,定位準確,要求明細😖,茲列舉幾條:“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國家應註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並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一般國民之文化水平。”等等。
比如說教育經費👨🏻🦱。《教育憲法》規定:“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25%👩🏿💻,在市、縣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35%🙎🏽♂️⭐️,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保障。”業內人士可以對照60年前的這個標準算今天的賬💁🏻♀️,看看有沒有差距🥕🧑🏼🌾。
比如說教師待遇🤵🏽。1927年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講師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在20世紀30年代初,大中小學教師的平均月薪分別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約為15元🧑🌾。20世紀40年代的《教育憲法》規定:“國家應保障教育、科學🎽、藝術工作者之生活🚣♀️,並依國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資料顯示,當時普通警察一個月2塊銀洋,縣長一個月20塊銀洋🌊,而國小老師一個月可以拿到40塊銀洋💁🏼,民國時期小學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要遠遠超過縣長。民國時期對教師待遇的重視和投入讓今人望塵莫及,汗顏不已。
比如說教育理念👨🏽🎤。民國以來,中學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開中學校長張伯苓。張伯苓是個教育救國的偉大實踐者👟,他給南開製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求人。”張伯苓常說,學生“不單是要從書本上得到學問👰🏻♀️,並且還要有課外活動🤾🏽♀️🍑,從這裏得來的知識學問,比書本上好得多”。在他的倡導下🙇🏽,南開中學的社團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為“教育立人”創造了載體,如敬業樂群會🪥、美術研究會、攝影研究會👮🏻♀️、文學會🙌🏿、京劇社、新劇團、校風出版社🙇🏼、武術社等。值得一提的是南開的劇團尤其有名🏄🏽♂️,因此有“話劇的搖籃”之美譽。曹禺、黃宗江等人都是從南開走上話劇道路的。
比如說教材。民國教科書的編纂有兩個特點,一是它的民間性,民間在編纂教科書上有較大的自主權💵,只報教育部審核即可🤽🏿;二是它的編纂者都是具有現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適、舒新城、郭秉文、朱經農、黎錦暉🦪、廖世承等🔯,由他們來商定給小學生編課本⛹🏻♀️🧑🎓,自然也就體現了民國教育的基本理念👱🏿。
比如說多樣化的教育格局。當時的中國是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並存,形成了一個參差多態而又富有彈性的“差序格局”。南開中學就是私立學校。私立學校跟公立學校比起來有靈活自由的優點,當時的文化環境足以讓私立學校生存並且發展🧙🏿♀️,社會上對於私立學校也沒有偏見😮💨,這一方面得益於其時的文化生態,同時也得益於民國教育家的胸襟。
比如說不惜代價辦教育。抗戰前全國有4億人,當時的西部只有1.8億人,抗戰爆發後大後方湧入了5千萬人口,而當時西部的國民生產總值不到全國的30%🚵🏼♀️,民生工業只占5%😁,卻要養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刻,當時的國民政府卻真正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據著名學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聯大上學時👳🏿,大學生不僅免學雜費,而且還免每天的午餐費,如果學生上學仍然有困難還可以申請助學救濟金,且助學救濟金在大學畢業後可以不還𓀀。同時🏂,抗戰客觀上為我國的西部教育帶來了發展的契機🧑🏻🦼➡️,使西部諸省在基礎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國民政府教育部於1937年底開始在四川♝、河南🎀、貴州、陜西👨👨👧👦、湖南💅、甘肅👦🏽、江西、安徽等地先後成立了22所國立中學及3所國立華僑中學,先後培養教育了10萬“戰區流亡學生”🕳。中國共產黨的許多傑出人才就是這些國立中學培養出來的🤟🏿,比如: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著名詩人賀敬之、國防科工委主任上將丁衡高等🐖。抗日戰爭結束後🎼,這些國立中學於1946年逐步復原,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譜寫了一個殘酷戰爭期間中國教育的傳奇。
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到目前為止🦍,共有8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有5位(李政道、楊振寧🏌🏻、李遠哲、崔琦等)生於我國民國時期的二三十年代,接受的是民國時期的教育🧑🏿🚒。而自建國以來,新中國培養的學生中只有高行健一人,而且還是文學獎,自然科學獎一個也沒有,當代教育是不是應該反思?
向民國教育學習是犯了“左”傾錯誤嗎?竊以為👨🏼🍼,非也!敢於承認一切優秀的精神遺產,不僅代表著“政治正確”🏃➡️👨👦,更代表著大胸襟與大氣度🎣,是成熟與自信的表現👨🏿🎓。當年的民國教育是一種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樸的民初之風和波瀾壯闊的“五四”之風🧖🏿,又有賴於一大批民國學人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畢一日之力可以抵達,當代教育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