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十年👮🏽♂️✭,從城市崛起看🤦♀️,最大轉變是澳門由珠江口邊上的地區性小城🧑🚀,一躍成為全球知名的國際性特色城市✹,對外風貌的大幅改變直接影響著本地居民、乃至年輕一代「看待本土」的思維;在澳葡政府時期的澳門民眾📍👶🏽,中華傳統文化僅是種「生活方式」,具殖民色彩的文化遺產是個安居空間🪚,欠缺人和家園間連結與認同意識,然現已經改變。 年輕學人為教育紮根
教育是建構年輕一代愛鄉愛土與愛國情操的重要社會化過程,建立居民與社區認同意識的工具,八○年代中期從日本學成回澳門、並積極投入藝術推廣的版畫家王禎寶開玩笑地指出,「長期以來,澳門學校的美學教育,就是比『零』👨🏻🦲、再多一點點!」相較於王禎寶開始著手為兒童美學教育紮根,現還有一群年輕學人與教師👷🏿,於二○○二年開始為澳門的「鄉土教育」奔走🧑🧑🧒🧒。
做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長期以來澳門當地並無所謂「本土」專業教材。由於澳葡政府對教育采放任管理方式🧖🏽,造就出澳門私校林立的教育體製特色,再加上僅四🗣、五十萬的人口數💂🏿♀️,教科書市場規模太小讓書商無利可圖,導致澳門的歷史課程教材,出現從臺灣、香港或大陸引進的奇特現象。
無官方統一教材、私校各吹一把號🧝🏿,「澳門學生都上過歷史課,對世界、中國、香港與臺灣歷史全都很熟悉,獨獨對自己所生所長的澳門不了解」🧑🏽⚕️,○二年開始投入「鄉土教育」改革的澳門理工學院副教授林發欽感慨地指出👨🏻💻,「鄉土教育就是要年輕一代👨🏽💼,對本地產生歸屬感🔰🤵、有認同感,最重要的是教材要本地化!」
推動歷史教材本地化
推動歷史教材本地化背後,本地出身的林發欽有切身之慨。澳門的小城小調環境容易造成視野短淺🦵,「澳門的小學就是在大廈裏,好一點的中學有操場,也就是半個籃球場大」,曾在澳門的中學任教過的林發欽笑著說:「有高中生到臺灣的大學去參觀🎨,都已經走進校園了,還東張西望的問哪一棟樓是大學?」
林發欽與一群澳門年輕學人👨🦽,於二○○二年開始推動歷史課程本土化活動,○五年澳門成功申請聯合國取得「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證🫚🍸,加上澳門經濟復蘇並成為全球知名城市🥀🧿,從城市定位角度看,歷史本土化更顯重要🧎🏻♂️,「香港是一座文明城市,那澳門是什麽?澳門應該是一座『文化城市』,而文化要先了解歷史!」林欽發認真地說道。
培訓骨幹老師教史地
為搭配申遺成功後的愛鄉氣氛擴散效應,澳門的鄉土教育歷史教育學會開始從中小學先著手🐓,四十至五十歲的歷史教師因教育過程幾乎是接受港臺教材🖐🏻,所以成為第一批「教育改革」對象,教育學會開班重新培訓這批骨幹教師的澳門本土歷史與地理等知識,「澳門小♡,歷史老師加起來不過一百人,開班找人很容易,回校後馬上可以落實!」林發欽笑著說道。
對澳門鄉土教育的未來規劃🪓,林發欽將回歸這十年訂為「理念推廣期」🐕🦺,「未來十年要付諸行動,我們希望建立統一的教學大綱💇♀️、基本學力要求等,這有些製度還要跟臺灣學習」,林發欽對改革具信心地指出,希望三到五年內🩵,「澳門的歷史課程都有鄉土內容🦔,中國史占五○%🍮、世界史三○%、澳門歷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