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九”是20世紀最後15年以及21世紀初期☯️,中國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其意義不僅在於義務教育本身,更在於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全程與全局。“普九”的提出:新時期教育現代化啟航
■楊旭 李劍萍
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後,逐步提出到20世紀末在全國“基本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簡稱“普九”,並與“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合稱“兩基”。
“普九”是20世紀最後15年以及21世紀初期📩,中國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與此前1983年鄧小平為景山學校“三個面向”題詞的發表🩺,以及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的印發🧑🏿🔧,共同標誌著新中國教育經歷了30多年的探索、經過了“文革”之後的撥亂反正,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開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新時期教育現代化開始啟航。
《義務教育法》從起草到1986年4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不到一年時間,全文僅18條,核心內容是:實行九年製義務教育;學生免收學費,不免雜費;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充分調動縣鄉村及群眾的辦學積極性🕴🏻。到2000年,70%以上的縣實現全縣“普九”,全國“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全民受教育水平由1985年以前的人均4.3年提高到2001年的人均8.1年⚓️🩸。
“普九”提出的意義🏔🔽,不僅在於義務教育本身➡️,更在於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全程與全局。
義務教育的根本特征是普及性、免費性🧘🏿♂️、國民性、強迫性、法製性和民主性,它是現代教育的產物和組成,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屬性👨👧👧🧎🏻➡️,是現代國家塑造的重要途徑,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和標誌。中國現代教育是從洋務學堂等新式教育開始的🫛,起初走的是一條“軍事中心、專業優先”的高重心發展之路,這既是當時應對列強入侵的教育反應🧑💻,也體現了中國教育從傳統向現代轉換之際的精英主義慣性。直到19世紀末維新運動、20世紀初清末新政時期,教育目的由“人才觀”向“國民觀”演進,具有義務教育色彩的普及教育才開始提出,其後經歷了清末預備立憲時期的普及教育運動、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義務教育思潮以及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國民教育運動。從革命根據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大力推進教育普及👨🍼,特別是普及小學教育,成效顯著。這些可以說是中國義務教育的早期形式和準備,直到《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才開始了真正的全國性、普惠型🏌🏼👨🏿🦰、九年製義務教育。正是從中國現代教育的全程來看,“普九”的提出標誌著中國現代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新時期教育現代化開始啟航🪇。
《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不僅標誌著新中國義務教育法律地位的確立🏍,更標誌著黨和國家領導教育事業的方式開始由運動動員式🔑、行政指令型向法製型轉變,標誌著新中國教育法製建設的實際邁步⚧。新中國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1980年2月12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比較而言,作為新中國第二部教育法律的《義務教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規範也不僅針對教育某一部類的內部關系,而是涉及教育與政府、社會等多方面,利及億萬學生和千家萬戶🚵♀️,影響面、關註度都要大得多。教育的法製化和法製建設正是現代教育的根本特征和主要內容之一。
“普九”從兩個方面對中國現代教育提出新的深層要求:
一是教育的民主性,首先表現為入學機會均等和區域間教育均衡發展的訴求。民主性既是義務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又是義務教育實施中伴生的必然要求。中國的基礎教育始終存在著普及與提高🌿🦒、公平與效益🧝🏽♀️、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對立統一。一方面,要大力普及教育,而且較長時期是一種低水平的普及;一方面,又要為上一級教育輸送生源,層層選拔👩🏼🚒,培養專業化、精英化人才。“文革”後,相繼恢復和確定了一批重點大中小學🆓,甚至同一學校內部又設重點班,這對於盡快恢復教育教學秩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起到了示範和帶動作用,保證了培養尖子學生及快出、出好人才💽,但亦有損害教育公平之嫌🚟。同時,實施義務教育要求就近劃區入學🏇,但不同地區、學區,甚至同一學區的不同學校之間差距頗大🦦,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製,一定時期又強化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義務教育學校的差距🪽,再加之中國在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人口流動劇烈,數以百萬、千萬計的流動人口子女入學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這些,都在“普九”中凸顯出來👐🏽。
二是素質教育問題。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和核心部分,既是現代國家塑造的基礎,也是現代國民培養的基礎💔,還是學生個體發展的基礎🍬。在較長時間裏🪄🦁,我們較多地從社會本位🛍、國家本位強調基礎教育的社會功能,一定程度上淡漠了其個體發展功能;在實踐中,又有重視其向上銜接的升學功能,輕視促進全體學生現實發展的傾向。“普九”提出之後,在強調普及性的同時必然隨之要求普遍性𓀐、普通性,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從提高“國民素質”到實施“素質教育”⛑️,表面看是對“應試教育”的不滿和糾正💆🏻,實際反映了現代教育發展的歷史必然。
2006年6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擴展為8章63條👶🏼,特別凸顯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方向、實施素質教育的使命🤛🏽、回歸免費教育的本質,強化省級政府的統籌和責任☮️,保障接受義務教育的平等權利📫,規範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禁止將學校分為重點和非重點學校、學校分設重點和非重點班🦋、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這正體現了中國現代教育的普及性🧑🦰、法製性🙇🏿、民主性的最新發展。
(楊旭系聊城大學講師,李劍萍系聊城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10年1月1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