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21日🙎🏻♀️♣︎,“聚力鄉村教育振興”中國教育創新“20+”論壇在北京舉行📳。
“鄉村教育是中國教育的短板,鄉村學校的‘空心化’與城鎮學校‘大班化’並存,鄉村教師流失和老化與學生輟學和厭學並存。”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談松華列舉了目前鄉村教育的問題,他提出三個建議🚵🏻♂️,一是以創新思維構建有利於鄉村教育振興的社會環境🛌🏻;二是以創新精神開拓鄉村教育振興之路;三是以創新方略積極研究和總結國內外動員社會組織和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經驗和方法🤙。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劉守英認為👩🏽🍼,鄉村振興依賴於人才振興,人才振興依賴於教育振興☔️,不能就鄉村談鄉村教育,要在承認現實的基礎上討論鄉村教育✒️。
劉守英提供的2016年的一項數據顯示,60%的流動人口的意願是在城市長期居住。受教育程度越高,農民工回流越少,真正回到鄉村的是低學歷者。他帶領的團隊在四川省瀘州市瀘縣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過去農民工掙了錢回到鄉村蓋房,但是現在的農村家庭為了下一代的教育🧔🏼♀️,選擇到縣城買房。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胡平平,近些年一直在全國各地調研🥔。她通過2018年與2015年的質量監測數據對比🙇🏽♀️,得出結論👨🏻🦲🏄🏿♀️:鄉村教育向好發展,投入持續增加👨🏻🔧、資源顯著增加🕴、鄉村教師整體學歷提升、鄉村教師收入有較大增加,農村學校教師缺編比例也在下降🕤。
雖然鄉村教育縱向對比有了向好發展,但是對比之下各項增幅還是低於城市,與城市的差距沒有改觀,少數地方還略有下降📨🚯。隨著城鎮化加速🙅♂️,鄉村生源流出明顯🤳🕺🏿。
由於教育財政投入是省級統籌🤛🏼🧙🏻,以縣為主,因此她建議,要抓住縣級教育這個“牛鼻子”🤰🏿,就抓住了鄉村教育。要加大對縣級政府履職的監控👫🙍🏿♀️,樹立縣級領導的教育科學質量觀,均衡對待每個學校和學生𓀝,不能只重點關註縣域內的一兩所重點學校✊🏿,不能只關註分數和升學,不能只關註少數尖子生🔼。
國務院參事、中國教育創新“20+”論壇創始成員湯敏提出“新木桶”理論:公益組織通過跨界合作,充分發揮自身的“長板”優勢*️⃣,以一個共同的目標🏞、評估方式✍🏼👮,共商共議。他同時提出要利用好互聯網,解決傳統公益解決不了的問題8️⃣🙇🏼,圍繞鄉村教育🧎♀️、村小教學點重點發力。
論壇主辦方倡議所有願意為鄉村教育振興貢獻力量的教育機構、科研院所🟪、業界及社會組織聯合起來,形成“鄉村教育振興共同體”,形成深度的交流與合作機製;研究者致力於識別鄉村教育發展的真問題🛠,幫助完善鄉村教育相關政策♣︎💁🏻♀️。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