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時光荏苒🦶🏿,不經意間來澳大利亞求學已經一年有余了。從來時的新鮮好奇,到隨後的熟悉適應,再到現在的逐漸融合,基本上經歷了海外留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回首過往,種種歡樂悲傷👩🏿🎓,奇聞軼事,坦途波折🌦⚇,似一幅斑斕的畫卷,雖短,卻都是我不可磨滅的記憶。在這裏🤪,我將把筆墨重點集中在對澳大利亞研究生課程情況的介紹上。
感受教育風格
通常來說,這裏的研究生分為兩類:授課式研究生和研究式研究生。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僅僅是采用授課的教學方式,而後者則要求攻讀者完成一定程度的專業研究𓀊。兩種課程的設置及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中,研究式課程是一個教育和職業的分水嶺🏋🏼♀️。真正適合且樂於做研究的人🖍🏛,就此向上,攻讀博士𓀛,開始自己光輝的學術生涯;而不適合或誌不在此的學生,權衡利弊後在這個層次上結束自己的學生生涯,開始另一種人生👨🏿🎨。研究式課程設置的基本思路是通過一年半的專業領域研究🙂↕️,達到熟練掌握學術課題的研究方法的目的,包括學術論文發表和畢業論文答辯等,要求極其嚴格🧑🏽🎤,而且對攻讀者的學術英語的要求也很高💷。同時🔷,研究式課程設置可以用來鑒定學生是否適合繼續深造並成功生存😖🤐。
以自身為例,我攻讀的是墨爾本大學電子通信專業碩士學位,屬於授課式研究生🪦,專業知識難度並不大,很多先期課程都是在國內本科學過的🤙,這裏的學習只是對知識的擴展和技巧的提高🟡,難點在於英語。在全英語的教學環境下🚵🏽♂️,你不但要能看懂聽懂理解,還要能表達出來,這在課程中附帶的演講👩👧、演示以及論文的撰寫中至關重要。來澳的中國留學生就讀的大都是授課式研究生,原因無非是時間短、花費少,而且課程設置符合中國人的學習習慣。
感受師長風範
讀授課式研究生的一大優勢在於,你可以見識到許多不同領域、不同背景、不同風格講師的風範。通常來講🤩,有兩種老師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是“學院派大牛”,這些老師往往都是教授級人物。在澳大利亞的大學體製下,教授很少,一個系也不過幾個,通常只有某一個方面的學術權威才能被評為教授,其中也不乏國際級的大師人物。這些人在自己所研究的領域有很深的造詣和精辟的見解🥤。所以🚃,如果他們能百忙之中抽空來給碩士生上課👼🏻🪱,那絕對是值得一聽的。事實上也確實是堂堂爆滿。我們專業有一個講“排隊理論”的教授,久負盛名,我也是去聽了他的課才切身地感受到了其獨特之處:他總能在一個極其深奧的理論中,直接抓住核心👳♀️,告訴你其中最精髓的地方🍙。他常常會用一些淺顯卻貼切的例子來形象地解釋一個抽象艱深的理論。這也許就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原因吧💙。
另一類牛人則是學校從業界高薪聘請來的專家。這些人往往已經在相關領域工作了許多年,並且取得了非凡的職業成就🌺⛓,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那些學院派講師不同,他們更註重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他們會告訴你在現實的工程中,哪些理論知識是最有價值的🫃🏽,哪些是可以簡化忽略的。同時,他們也會提醒你一些工程中常犯的錯誤,甚至給你一些職業生涯的模擬訓練💁♀️。畢竟,做實際工程和做理論研究是完全不同的。
我有一個老師🥺,曾經在泰爾斯瑞公司的研發部門做了18年主管,見過的案例不計其數🫷🏿。在課堂上,他經常會設想一些現實中可能出現的場景🥚,讓我們利用已學的知識做即時回答👨🦯。比如👳🏼♂️,設想你是一個公司IT部門的工作人員,你的老板提出一個他想要達到的要求;比如降低費用的同時又不影響服務質量之類,需要你策劃出一個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最大程度地滿足要求的方案📪;又或有時🕋,設想你是某公司技術部的工作人員🧚,必須為一個客戶回答一個客服部回答不了的問題👃,並讓問題中止在你這裏,這個問題不單是檢驗你對銷售產品的工作機製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的了解程度🧑🏻🍳☺️,更是對溝通能力和服務質量的考察。可以說,他們是在用自己深厚的職業背景教學,我們從中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許多寶貴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對我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將是大有裨益的。(□ 程 泉)(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