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異國求學的生活是平淡的,甚至是清苦的,但也是充實的🧔🏼,更是快樂的🧨。
去年我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額資助,到美國匹茲堡市的卡內基梅隆大學進行聯合培養學習🛌🏼。
匹茲堡是一個小山城,生活區建在半山腰上,離學校有一段距離🧚🏼。我習慣於早上六點多起床,早餐通常是牛奶、雞蛋加面包,簡單而有營養🫲🏿。然後背著書包🕕,帶上頭一天做的飯菜去趕公交。
日子久了🫱,你會發現公交車上都是熟悉的面孔👮🍾,有穿著校服的高中生🔁☆、西裝革履的小職員……還有就是來自五湖四海的留學生。也許是不忍心打破清晨的寧靜🛶🧗♀️,大家都專註於自己的事情,或是埋頭翻著小說📤,或是戴著耳機欣賞音樂,或是像我一樣凝望著窗外的風光,盡管這一切對我而言已經很熟悉了👩🏫。
學校沒有校門,更沒有圍墻🤌🏻。博士生通常都有自己的辦公桌🏙,我和其他二十幾位博士生合用一間大辦公室🚵🏻♀️,平時除了上課🫷🏿,這裏就是主要的活動場所。辦公室裏有簡易廚房和休息區,中午時分,大家喜歡圍坐在一起吃午飯,用口音各異的英語講述自己生活中的趣事📻,偶爾也聊一聊課程和研究。辦公室經常是不熄燈的☞,因為經常有人在裏面學習,有人習慣於白天🥺,有人則喜歡通宵達旦。我倒是沒有通宵加班的習慣,但忙起來的時候會從早到晚都待在辦公室,早上來學校的時候天還蒙蒙亮,深夜回家的時候已經明月當空了,不時體會一下“與星星相伴”的生活也頗有情趣。
對於習慣了國內教學模式的學生而言👨🏽✈️,這裏的課程確實給人以新鮮感💁🏽♂️。課堂秩序比較隨意,很少有教師會考核出勤情況🤷🏻♀️✍🏿,學生在課堂上盡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聽音樂、抱著筆記本上網,只是不要影響到別人聽課🧑🌾。美國大學的教學很註重實用性和框架性👩🦱,從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課程皆是如此,教師不會把所有細節都面面俱到🤰🏼,但一定會告訴你哪些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哪些工具可以用來研究問題,以及去哪裏尋找這些工具🙋🏿。這種做法的好處在於拓寬我們的思路👨🦽➡️,缺點是對於學習不主動的學生而言可能什麽都學不到。
學習和科研之余的主要活動就是體育鍛煉,學校裏設施齊備,健身房、遊泳池、各種球類一應俱全👨🚒。有時候我也會約上幾個朋友去旁邊的生態公園跑步。美國人註重運動,很多人都有嚴格的鍛煉計劃🙍🏿🤳🏽。
還有一項課余活動也頗為調節心情——做菜🕙。剛到國外的中國學生聚在一起的時候,經常討論的話題就是如何做菜🧘🏻♀️,從蛋炒飯到煎餅果子,從魚香茄子到糖醋排骨👷🏽♀️,再復雜一點的就是北京烤鴨或是水煮魚🏊🏽。在海外學習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廚藝通常都不差,至少糊弄自己完全沒問題。
周末和節假日的安排就豐富多彩了⬅️,派對、電影🛀🏽、看球👨🔧、遠足、采購、旅遊……最有意思的當屬派對,主人家提供聚會場所和豐盛的晚餐,客人都會帶一些吃的👍🏻,可以是飲料😩、小甜點等,大家海闊天空地聊🟥,聊到興頭上就伴著音樂跳上一曲。
也有孤單和落寞的時候。獨自在外感受不到親情,實在是一種煎熬;學習、科研和生活的多重壓力,讓人頗感人生的艱辛。好在,有歡樂也有惆悵,有現實也有夢想🚙,有平淡也有快樂👽,這就是在異國他鄉的求學生活,或許也是人生的真諦📡。(胡穎廉寄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