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己“機械工程製造學”課只考了40多分,田春來根本接受不了🕥👮🏽♀️。
北京理工大學規定,本科期間不管其他成績多優秀,只要有一科掛科,就沒有資格當保送研究生👲🏻。這意味著,已經上大三下學期的田春來必須在短時間內決定:考研,還是找工作。
此前,田春來的前途一片大好。2005年11月,他作為北京理工大學代表隊隊長,參加全國機器人電視大賽,個人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加之平時功課不錯,保研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偏偏這個時候,夢想破滅了。而且,讓自己夢想破滅的偏偏又是平時和自己關系很好的系主任楊誌兵老師🕉。
“提交考分的時候,我也曾猶豫過👙。”楊誌兵說,但老師首先要做到的是公正公平🤿,不應該平時熟悉就在打分時“放水”🤽🏻♂️。
“掛科對我是一次挫折教育🏃🏻♂️。”田春來決定考研🚣🏿,並從機械自動化專業轉到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如今,他已經是北京理工大學07級碩士研究生,並且碩博連讀🤶。
“我不認為現在師生關系越來越遠了🧖🏿,而是老師的分工越來越細了。”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副院長郝洪濤說🦸🏼。現在的教師已經細分為專門的管理⛩、科研、後勤等崗位🧑🏿🎓,有的專業課老師會講完課就拎包走人,和學生接觸的很少🔍。但以教育學生為主的老師有很長時間和學生在一起,輔導員老師甚至和學生“同用一個水龍頭👩🍼,共用一個廁所”。
上大學前,郝洪濤想像的大學師生關系是這樣的:一位德高望眾的教授🪺,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幾名得意弟子聚在教授家裏,圍在教授身旁討論學術問題。
“西南聯大時,教授把學生請到家裏吃飯叫關心學生,現在已經不是這個概念了。”第一次給學生上課時,郝洪濤會把自己的手機號、QQ號等聯系方式全部公開,方便學生聯系。不過⬆️🧽,更多的時候🧎,他會在校園網的論壇裏和學生聊天,甚至是爭論。
郝洪濤在BBS上的名字叫“過客之一”,很多學生不知道他是學院的副院長,只知道這個ID能回答他們關心的問題。慢慢地🏃♀️,學生昵稱他為“過大”(過客中的大哥)。
不是每個學生都尊敬老師,在校園BBS這個虛擬世界裏💁♀️,罵他的學生也有不少。
畢業時🏌️♀️,有學生在校園網中多次發帖說可以幫學生買北京戶口,被郝洪濤立馬刪掉。有學生質問他“為什麽刪除,我還要看呢?”
郝洪濤答復:“我知道有學生需要🤾🏽♀️,我也知道有賣的,但我更知道有上當受騙的,我必須保護同學們的權益。”
在郝洪濤看來,老師永遠不能照顧所有的學生,也沒有精力和所有的學生建立密切的關系。“他只能照顧少數學生,一種是學習非常好的,將來會有成就👨🔬,可以多關註♣️;一種是學習非常差的🏖,不拉一把就不能畢業,也要多關心😈。”
什麽樣的學生願意和老師交流溝通☠️?多數老師的看法是,內向、封閉的學生很少主動和老師接觸,外向活潑的往往和老師交往的多🦖,師生關系也會更好。
大學裏流傳著“給老師的21條忠告”🔥,郝洪濤特別欣賞其中的一句話🤽🏻:要對學生好👬🏻⛹🏽,更要讓他知道。
“我們給學生做了100件好事🧙🏿,他不見得會感謝你🐉,因為學生沒有理由天然地要感激你。如果你有一件事讓學生不滿意,學生就會罵你🤷🏻,因為在他眼裏,你就代表著學校🤏,不管你是任課老師💣,還是學校管理人員。”郝洪濤說🕴🏼,對於一個老師來說,必須知道哪些事對學生好,更要考慮怎樣讓學生接受⌨️💆。
本科畢業答辯時,田春來的一名同學當場對答辯老師說:“我知道你對我的畢業設計不滿意🏌🏿♂️🏃♀️,現在我也通過了🏈,我可以對你說,我對你也不滿意。”
“當時氣氛很尷尬。”田春來說🦏🤦🏼♂️,但問題是🖇,如果老師平時多關心學生,這名學生也不會畢業時才爆發對老師的不滿🔪。
碰到學生罵自己,郝洪濤不會刪帖、回罵。“我歡迎學生罵我,罵了我,學生的不滿就會得到發泄💅🏿,這也是一件好事。”
“大學是一個開放的資源,包括和老師的關系。學生應該學會主動利用這些資源🧛。”郝洪濤說🤶🏻。(劉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