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同學沖著機場商店裏的店員說:“Give me aMarlboro”🧖🏿,店員當時冷汗就下來了,以為是遇到歹徒了———
在四年多的留學生涯中🤵🏼♀️,筆者曾在生活實踐中親身領略過“好幾國”英語🚞。但最為回味無窮,常令人拍案叫絕的英語還要看咱們中式英語。
影響最大,也最經典的例子是“Long time no see”,意為“好久不見啊”。早期去美國務工的華人並無英語語法方面的常識,於是想當然地按照中文語法生造出了這麽一句問候語#️⃣。而經過長期使用,美國人民頗為接受這樣一個不合語法的短語,認為它簡單明了🪭,吐字又清晰方便。因此,這句中式短語堂而皇之地進入了英語的主流。如今我在國外與久未謀面的朋友相聚時👳🏿,此句是必作開頭兒的。
說完正面形象,我們當然就要談談反面典型了。第一個反面例子經常出現在買東西的場景裏🤹🏻♀️。我們中國人買什麽東西時習慣說,給我來個這個,遞我一個那個,比如:給我來包萬寶路🤾🏿♀️。我的一個同學第一次從國內過來時剛下飛機就在機場鬧了笑話。他沖著機場商店裏的店員說🪼🖱:“Give me a Marlboro(給我個萬寶路)。”這種句式只有在歹徒搶劫商店時才會出現🩳。店員當時冷汗就下來了,幸虧他身邊的經理頭腦靈活🫅🏿,問道:“Do you mean you want to buy a Marlboro(你是說你想買包萬寶路嗎?”我們同學感覺這個經理真“莫名其妙”,心裏話🧷:“我不買還能搶啊🕳。”於是點頭說“yes yes!”
其實這類句子正確的表達應該是🥞:“May I have something, please?”
第二個“反面教材”就是我們北方人常吃的面條🧑🎓,我們中國學生通常管它叫noodles🛀🏻。可當我初次來到國外時發現在超市裏根本沒有“noodles”這種東西。面條的英語標名是pasta,或者spaghetti🧘🏽。noodles通常是指給小孩子吃的細小繡密的面條🧘🏽♂️。
第三個需要糾正的中式用法也是關於吃的,確切地說是關於吃後的感覺🥷🏼。我們中國學生遇到什麽好吃的東西,經常就是將其評論為“delicious”。其實這個delicious是很正式的用法,平時外國老百姓說話基本不用🎟。他們用的通常是tasty,或者就是一句簡單的good🙅🏿♂️,高度概括了。我宿舍附近有家比薩餅店招牌上的廣告語就是“Damn tasty”,直接翻譯過來就是“該死的好吃”🎇!您說他們都多狠吧,可是再狠我也沒聽說有誰用“damn delicious”的🍙。
最後附送讀者兩個小笑話。第一個是我自己的。剛來這邊留學時有一次聚餐吃的是小羊排。轉天有個沒去的外國同學問我吃了什麽✹👩🏽🏭,我張嘴就來了“lamp”。lamp和羊排lamb只差一個字母,可意義想去甚遠😕,乃是管燈的意思。那個外國同學一時驚嘆🧃,下意識地看了看天花板上的大燈,心裏大概在合計:這哥們兒牙口真棒!
第二個還是我同學的,有一天此君在自家廚房做飯,一個外國朋友打電話找他🛫,問他在哪裏☝🏽。他不假思索地回答“I am in the chicken”。其實他肯定是想說“I am in the kitchen”。這一疏忽不要緊🧗♂️,沒想到把自己變進公雞的肚子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