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海外瞭望
      

    西方教育史學形成與發展的三部曲


     
    文/吳小平
      引言
      教育史學作為教育領域的一門獨立學科⛰,它的歷史並不長🏕,就是在教育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也僅二百年左右✢。而我們對這門學科的認識遠沒有達到深入,廣泛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對它的形成、發展有所了解。這裏,試圖對西方教育史學的形成與發展略作闡述。旨在希望能對我們研究外國教育史的工作有所啟示👨🏽‍⚖️。若有謬誤,請讀者給予指正。
      西方教育史學最初形成於十八世紀末🦂🧖🏽‍♀️。這之前教育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未被重視♒️。德國對教育史的初步研究👷‍♂️,標誌人們開始對古代教育的重視🧗🏿,同時🦸🏽‍♂️,也標誌著西方教育史學的產生。這一學科的產生,在當時主要有兩種因素作為其內在推動力🛻:其一🐛,時代要求對古代諸文明作一比較,以評價人類生活及其發展🍡,這種比較和評價很快形成一種趨勢🧪,日益高漲。其二👨🏻‍🦯‍➡️,保守的社會活動家企圖系統地闡明古代文明社會的標準,抵消當時社會出現的激進思潮🍷。
    西方教育史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
      (一)第一階段
      最早的教育史著述,是法國人弗勒裏於1675年寫的《教育精華與教學》。它主要論述文藝復興以前的教學發展和課程理論🤞🏻。書的序言開宗明義地指出💆:"要理解現世的各種學習🧑‍🔧,就應回顧它們的本源。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它們從何產生並流傳下來🕘,才知道它們如何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一體。"書的前半部分肯定了阿拉伯人和希伯萊人對中世紀教育的巨大影響。但弗勒裏對當時教育的這種記述是相當粗略的🤾🏽‍♀️。雖然如此,這本書卻成為教育史學的先聲👩🏼‍✈️。
      教育史學最初是在德國形成的。在十八世紀後半葉,德國最早的教育史著述有曼格爾斯多夫的《歷代教育製度研究》,洛科夫的《教育史》和尼邁耶的《教育與教學原理》。曼格爾斯多夫是位持重的教育家,他研究教育製度是為了抵消巴西多的教育主張和當時德國泛愛主義教育運動的影響5️⃣。因此🤹🏽‍♀️🩻,曼格爾斯多夫的意圖,不是從過去的教育中吸取有利於教育改革的東西🖕🏽,而是相反。但是,他仍被稱為德國教育史學的鼻祖🚙。洛科夫的《教育史》概述德國教育的起源和發展👩🏼‍🦱,並收集有不少教育史料和早期教育論著👨‍🦼‍➡️。尼邁耶是當時有名的教育家,頗受赫爾巴特的贊賞。他的著作編收了豐富的教育史內容🏏,它在1796年出版後👨🏽‍🌾,成為眾人稱贊的教育史著述🚤,很快在德國流行。1828年尼邁耶辭世時💅,此著作已出第九版👩🏻‍🔬。赫爾巴特說🎅🏻,《教育與教學原理》"對德國教育作了系統的闡明🙍🏻‍♀️👩🏼‍💼,把教育原理置於廣博的經驗基礎之上"。
      不過,當時德國的教育史研究是以教育實踐和某些教育家為主要對象🙍🏻‍♀️,而且在以後的一段時期內它仍然停留在這種水平。其實,這種研究方法掩蓋了教育史發展的規律🛄。教育史學在第一階段大致有兩個特征🍲:(1)它僅囿於德國。當時無論英國、法國👩‍🦽,還是別的歐洲國家💿🅿️,研究教育史的興趣遠不及德國。美國則更晚👝。(2)研究方法不科學⬜️,教育史著作主要是分科的,或只針對某個國家👳🏿‍♂️、民族的教育。教育通史或世界範圍的教育史幾乎還沒有🚺。
      十九世紀初🤕,德國一神學家第一次寫了涉及古代多數民族的教育的專論🤢。施瓦爾茨(1776-1857)是路德新教派牧師。1804年👼🏿,海德爾堡大學破天荒地聘請他為神學教授。1813年,他在自己新版的《教育學》中增寫了《教育史》專章🤶🏽。他的教育史學觀對這一學科的順利發展起了重要的影響。他認為,不知過去的教育歷史,便不能了解現代教育🖤,教育史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可彰往察今。基於這種獨到的見解💽,施瓦爾茨註意記述古代多數民族的教育,並企圖把教育史與人類文明史有機地聯系起來🚵🏻。與上面提到的教育史學家不同,他既反對厚古薄今的史學觀👩‍💼,也不苟同古不如今的現世觀。在討論古代教育的同時,他又認真探討了德國的泛愛主義教育運動和新教育問題。任神學教授時,他還開設教育史課程,講授歷代教育文獻與教育製度👩🏿‍🍳。
      施瓦爾茨明確指出並強調了教育史學的實用價值,因此在他以後,不少的教育史論著相繼問世,教育史學也更快地發展。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馮勞默的著作🌽。
      (二)第二階段
      卡爾·馮勞默(1783-1865)是德國礦物學家,在自然科學方面造詣頗深,有不少地質學、地理學和地球構造學等學科的專著。然而使馮勞默著名的,是他的教育著作。不過👻,他致力於教育,完全是一種巧合。十八世紀末的德國還是個沒有統一的封建國家🤽🏼,政治、經濟處於落後狀態,德意誌民族生活中充滿了閉塞性、保守性和狹窄性。1808年🙇🏽‍♀️,馮勞默作為自然科學學者到法國巴黎博物館做研究工作。一日,他偶讀費希特的名著《告德意誌人民書》💪,不由茅塞頓開🤲🏻,振奮興起🚛,感到拯救德國🌜,舍教育莫屬。於是,他離開巴黎去伊弗東,從師於裴斯泰洛齊🚖。不久,他回到德國,在埃爾蘭根大學任礦物學教授,並開設教育學講座🚋。後來他把講稿整理出來,編成了對西方教育史學有重大影響的《近代教育史》。這部著作具有典型的德國風格,很長時期內成為流行的教科書,而且是研究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初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規範著作🕕。全書共分四卷。第一、二兩卷(1843年出版)記述但丁至裴斯泰洛齊時期的著名教育家,第三卷(1847年出版)論述各教育方面🛵;第四卷(1855年出版)論述德意誌高等教育🏔。這部著作很有條理地介紹了歷史上教育家的生平👨🏼‍🦰、教育思想與實踐,不失為教育史良著,就是和同時代的K·斯密特等人合著的《教育史》相比,它也獨有風格🧑🏼‍⚖️,略高一籌。但它最大的不足,恰恰是花了較大的篇幅專述教育家的生平及其時代的教育理想🤳🏼。從教育史學的嚴格意義來說,它還沒有達到使人牢記"基本的歷史聯系"這一目的🦑。當然更說不上描述出完整的教育史發展概貌𓀘,揭示其一般的和基本的規律🐦‍🔥。
      這部著作另一方面的意義🏃🏻🚞,在於它推動了英國和美國對教育史的研究。馮勞默之前👩🏻‍🦲,英美在這一學科還沒有什麽起色。後來在他的直接影響下,兩國先後出了一些教育史專著🫵🏼,而且幾乎都以《近代教育史》為楷模,只滿足於敘述教育家們的生事和理論。其中首推為最的,是美國人亨利.巴納德(1811-1900)在他辦的《美國教育雜誌》上連載的教育史料。實際上這些史料絕大部分是從馮勞默的原著翻譯過來的。1878年,巴納德又把它們匯編成集📣,定名為《日爾曼的教師與教育》出版🏃🏻‍♂️‍➡️。這冊匯編透徹而廣泛地探討了教育諸問題,如教師培訓、犯罪與勞教、學校建築、教育家的理論與教學,等等。後來通常把它稱為第一部英文教育史👳🏻‍♂️♥︎,並看作為美國教育史學的濫觴。巴納德以前,雖然歐洲的盧梭🫳,裴斯泰洛齊和福祿培爾等人的理論已開始傳人美國,但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遠不及美國教育發展的需要。十九世紀後半期🦤🚶‍♂️,美國已出現國民教育體製🏌🏿,建立起公立學校系統🪃。因此🌞,教育活動家們迫切希望完整地了解歐洲教育家們的教育原則、方法等。當巴納德的著作出版後🙎🏿,馬上被看作教育文獻的寶庫,其影響極為深廣。它使美國的教育家了解到歐洲,特別是德國的教育製度🧶,意識到在美國也應有完善的國民教育體製。《日爾曼的教師與教育》對美國建立不久的義務教育有極大的推動。義務教育在美國開始於十九世紀中葉,到1891年🧜🏼‍♂️;有二十六個州實行義務教育,不久全國都實行了義務教育。
      1880年前,歐洲教育思想與教育製度傳人美國,主要歸功於巴納德🏡🏠。至此🍰,還沒有人與他齊名。因而他又被稱為美國教育史學的開山祖師⤵️。直到今天‼️🏦,美國教育史學界對他仍極為推崇。現在《教育史季刊》還設有"巴納德獎",對教育史方面卓有成就的學者以獎勵♝。
      美國在巴納德以後出現的教育史著作有:布朗林的《教育理論》(1881)、F.V.N·佩因根的《教育史》(1886)🧎‍♂️🧑🏿‍🍳,S.G·威廉的《現代教育史》(1892)♟、J·D·芒羅的《教育理想》、L·西利的《教育史》(1899)等。
      巴納德對英國教育史學家的影響也較大。英國教育作家奎克(1831-1891)曾按馮勞默
      的方法編寫《教育改革家》一書。後來他深得巴納德的啟迪🫴,於1890年在原著的基礎上增寫不少歐洲教育史內容𓀂。書一發行,立即獲得聲譽🙍🏻‍♂️,被稱為英國第一部有價值的教育史名著。奎克本人認為,他所取得的成果,歸於巴納德的影響(書的贈詞即是"獻給亨利·巴納德)🤶。奎克持有的教育史觀更深刻地指出了研究教育史的價值。他認為,教育同其它事業一樣,可以從有影響的歷史人物那裏吸取有益的東西👨‍🔧;如果不了解前人取得的進步,要向前邁進是很艱難的,而且往往會重犯前人的錯誤,結果事倍功半🦅🤰🏿。奎克對歐洲教育改革家有深刻的研究,並對他們的思想作了透徹的闡明♏️。因而《教育改革家》又被世人看作開新紀元的佳著,它而且在美國也長期盛行,直到二十世紀初也有廣泛影響🙍🏼👨🏼‍🍼。其實奎克本人在近代教育史上可謂名副其實的教育改革家🐤。還在1881年👏🏽,他就受聘,第一個在劍橋大學開設教育史課程🍆。他以前🫅🏻,教育家J·潘恩(1808-1876)從1872年起🧖🏼‍♂️,也在英國師範學院講授教育史。
      法國著名的教育史學家有格瑞德,弗裏茨🐊、帕羅茲等,他們分別著有(1789年以來的初等教育與立法》、《法國公共教育和自由教育的立法與批評》和《教育學史》🛶。1875年👈🏻🎾,孔佩雷開始在圖盧茲大學講授教育史課程🚆。但總的說來,教育史研究在法國遠遠比不上在德👐,英🧸,美等國進行得那麽廣泛、深入。
      西方教育史學在第二階段有了較大的進展,其內容更深更廣。世界近代教育之父偉大的教育家誇美紐斯卓越的教育思想,就是在十九世紀中葉由德國教育史學家發現🪵,並把它推薦給近現代教育的⚓️。從範圍上說6️⃣,教育史研究從德國推廣到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另外,除了出現大批教育史著作外,不少大學或師範院校還開設專門的教育史課程。在十九世紀,美國開設有🚣🏽‍♂️: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美國教育史、英國教育史、歐洲教育史🌎、星期日學校教育史🍥🌉、教育理論與教學史➿、希臘教育史等,英國有:教育史、教育史著作選讀、十八世紀的教育改革家,十八世紀的英國教育等,德國有👨‍🍼:文化與教育史🧍‍♂️、教育思想史、教育史等⛹️🧎🏻‍➡️,法國有:教育學生、教育家及其理論、教育名著分析等🏄。由此觀之,教育史這一學科當時已在西方國家的大學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教育史學至此還不能說已達到了時代的要求,而且它的研究方法有待改變,甚至要打破過去那種陳舊的方法論的局限👰🏿‍♀️🎡。這正是教育史學發展的趨勢。
      (三)第三階段
      1900年,美籍英國人、著名哲學家戴維森(1840-1900)的《教育史》問世。它標誌著教育史學方法論的根本改變,並打開了這一學科的新局面。因而👆🏼,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第一部非傳記式的教育史。戴維森一反陳舊的研究方法⚛️,他說💾:"並不是我不贊同過去的著述及其作者🤛🏼,而是我們的研究目的不相同。"戴維森遠見卓識🔑,把教育發展史劃為人類文明史的一個分支🌵,並追索它自始以來的全部過程。他說:"歷史👳🏿‍♀️,如今天我們所了解的,是人類進化的記錄,……教育,則是人類有意識的或自覺的進化。因此,教育史應成為這種進化的記錄👨🏼‍💼。這種記錄正是從人類第一次掌握自己的命運,尋求一種更明確、更連貫的異化形式的時候開始的。這種異化形式就是人類的理想。"戴維森把教育看作人類進化的最後和最高階段🧼,它包括人類自然和文明兩方面的發展。但他要想說明的🤳🪮,主要有三個問題🚰:(1)人類最高階段的進化是指什麽?(2)為什麽有這種進化?(3)當它成為有意識以後,為什麽變為教育這種社會現象?
      戴維森也不像以往的教育史學家那樣,忽視教育發展史諸關節問題(如東方的穆斯林教育、中國古代教育,等等)。也就是說,根據教育史是文明史的分支的觀點,他要把世界的整個教育史系統化🧗🏿‍♀️。他這部《教育史》分兩冊🐯,第一冊包括原始教育、古代東方教育、猶太教育和古希臘羅馬教育;第二冊包括穆斯林教育、歐洲中世紀教育、人文主義教育和近代教育🤰🏼。書最突出的一點是它回避了以往的教育史的通病--狹窄性,註意到各民族和各時期教育的聯系🔴,使之成為統一;但另一方面🕺🏻🚘,它沒有給教育本身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這就誇大了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繼戴維森後,美國又有不少教育史著作出版。其中著名的,是當時在世界已享有盛名的教育史學家保羅·孟祿的(教育史教科書》(1906)。這本書主要是大學課本🏢,但歷史證明了它不失為教育史研究的有價值的參考著作🐇。它具有三個特點🧑🏼‍🦱:(1)闡明教育史發展與人類文明史其它方面的緊密聯系;(2)著重論述的不是教育家🚨,而是教育發展的總趨向(孟祿並不是學校教育史學家🦹🏿‍♀️,他並不輕視教育家及其理論的歷史作用),(3)重視並闡明教育史上理論與實踐的密切關系⛳️。《教育史教科書》包涵了相當豐富的史料,它們構成教育史發展的整體。所以,它成了二十世紀早期的權威性著作🙅‍♂️,並且久用不衰,許多大學和學院都把它作為主要的專業課本。教育史學家卡伯雷稱它為"內容廣博,學術水平極高"的教科書👼🏽。應特別提到的是孟祿在書中用了一章的篇幅來探討中國古代教育,其中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課程👃🏿👩🏻‍🦽,中國古代的教育體製𓀛,學校系統、考試製度等,可見孟祿對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視。1920年i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史教授卡伯雷的《教育史》刊行於世🫢。它是在課堂講稿的基礎上整理的一部教育史💆🏼,與卡伯雷編集的《教育史資料閱讀》合成一套書。《閱讀》中收集有西方古代🛀🏻、中世紀和現代的教育文獻原始材料,成為歷代教育思想的真實反映👊🏻。因此👨🏿‍🦳,卡伯雷的《教育史》的結構又很特殊,即突出的一點👩‍🎓,是只註重教育製度👳🏻‍♀️、教學實踐,教育管理等👈🏿,而很少論及教育家和教育理論🧖‍♀️。它的特點是:(1)認為教育史與文明史有緊密的聯系,比較詳細地介紹厲史背景☎;(2)闡述各歷史階段人類理智發展的巨大進步(如古希臘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和法國革命時期);(3)重視社會諸因素和它們對教育的影響;說明這種影響如何促進人類的發展,進而促使現代教育製度的產生和世界教育西方化。卡伯雷在著作中對歷代教育家們及其理論輕描淡述🕯,對教育實踐與歷史、社會背景卻不惜筆墨🤘。其原因在於,他的目的是不斷完善美國業已建立的教育製度,而不是發展⛹🏽‍♂️、改革它。因為,卡伯雷把它看作是美國的民主和自由的最大保證。他認為,教育家在其國家或歷史時代無疑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對教育發展的趨勢歸根到底卻無足輕重。所以他只重實際問題和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成為美國學校教育史學派的主要代表。卡伯雷的教育史觀曾一時贏得不少人的支持,他的《教育史》也廣為流行,直到四十年代仍為許多大學或學院所采用。
      然而對卡伯雷持異議的也大有人在。美國不少教育史學家認為,卡伯雷沒有對教育的歷史重要性作出令人滿意的評價,還批評他把教育看作社會改造和培養青年一代的最重要、最有效力的方式的觀點,說這是一種天真的臆想🧉。
      西方教育史學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幾乎處於停滯階段☎️,五十年代起,又才恢復發展,教育史著作也日見增多🐉。這裏有必要提到的🈳,是英國教育史學家博伊德的《西方教育史》。它由博伊德著於1921年🚵🏽‍♀️🧜🏼,同年出版🌉,以後又屢屢再版🧗🏻‍♀️🌚,1964年🤦🏽,埃德蒙·金在原著(共十二章)的基礎上增寫了三章(現代教育)👎🏿。到1979年🧑🏻‍🦲🚣‍♂️,已出十一版👨🏻‍🦽‍➡️。其原因是它在這一領域達到了前無所有的高度👩‍🔬⟹,被譽稱為經典的教育史著作。至今還沒有人冒昧對它作任何不妥的評論🩲🥕。
      博伊德對教育史持進化論的觀點👷🏿‍♀️。他說,《西方教育史》記敘從古希臘以前就開始的教育到二十世紀教育科學的發展,實際上🤵🏻,這是人類進化過程的記錄🥙。它說明我們的活動和觀念怎樣形成,並把人類生活的兩部分——過去與現在——聯系起來🤲。以這種教育史觀為指導,他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歷史背景和社會因素。這一點他與卡伯雷有相似之處。然而,博依德並沒有忽略教育家的特別作用🍉。他不僅記述他們的生世⚈🙏🏻,詳細闡明其理論和影響👳🏿‍♂️,而且旁征博引,給予恰當的評論⛑️,同時也提出獨到的見解。從這點來說,他這本書是一部教育思想史。它有自身的特點:重視歷史🧑🏼‍🦰、文明史🤾🏿‍♂️、教育史的發展線索、統三者為一體、註意它們的相關聯系𓀝🧍‍♀️,此是其一🌰🌿;重視理論與教育實際的結合,著重研究教育理論及其作用,此是其二,文字表達準確、內涵豐富,引證翔實♑️,觀點獨有建樹,此是其三。
      二十世紀中葉,西方教育史學已發展到空前的規模。就其著作來說,可謂卷帙浩繁,不勝枚舉。由於研究內容日益豐富,它又加強了分科教育史或斷代史教育的研究📫。但這種趨勢並非回到過去片面性的方法上去🤜,而是教育史學發展的必然🍓。某些課題(如古希臘教育,中世紀教育💅🏻、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等等)要作深入仔細的探討🎠,不是教育通史能解決的🧚🏼。目前西方教育史學研究範圍的分科大致有👳🏼‍♂️;各國教育史、原始社會教育、古希臘教育、東方早期文明的教育、歐洲中世紀教育,亞洲中世紀教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歐洲十七👨‍👨‍👦‍👦、十八世紀的教育,十九世紀的教育,幼兒教育史🩻、初等教育史、中等教育史,等等。
      (四)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西方教育史學的歷史發展概貌🕵🏿‍♂️。它肇端於德國⛹🏿‍♀️,隨後擴大到美🙆🏻‍♀️🧝🏿,英👨🏻‍🦳、法等國,它從粗略而片面的研究開始,發展到教育通史的編著,今天,又開擴了專研範圍,深入到分科教育史。
      從這一歷史發展過程我們有什麽可借鑒的呢?至少有兩點:
      (1)西方多數教育史學家認為,教育史是人類社會和文明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並不是孤立地發展的👩🏻‍🏭,它同時對社會和文明又是一種促進力量。這種教育史學觀是正確的👩‍🦯。任何歷史時期的教育,與文化👩‍🦼‍➡️,藝術,科學等都是緊密相聯的。沒有這種聯系🏍,就沒有教育。
      (2)西方教育史學家認識到了教育史的實用價值🦩,如施瓦爾茨,巴納德,卡伯雷等🧑‍🍳。他們既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又比較切實地把教育史與教育實際聯系起來。教育史主要是屬於理論範疇👩🏿‍🦰,可以指導教育實踐🤫,但它同時又是現代教育的基石🎯。
      西方教育史學還捉出了思想(理論)史與製度史的問題。是兩者兼顧,還是有所側重?對此🏏,西方學者見識各異,因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另一方面,西方教育史學也有偏頗和不足👨🏼‍🦲。比如🐓,東方文明和教育對西方的影響一般都被忽視♖。西方學者們很少重視非西方的教育的發展,如果說有所註意的話⬇️,至多只是遠古時期的東方教育和現代已西方化的東方國家的教育🧑‍🎨。對西方有影響的穆斯林教育也只是在部分教育史中提到🧑🏼‍🦰。他們的教育史觀也有歷史和社會的局限性😶:
      第一👆🏽、關於教育起源的問題。對這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性問題,西方學者不是避而不談,就是從唯心主義出發,得出主觀推斷🔉👩🏻‍🎓。孟祿認為教育起源於對長輩的模仿,博伊德則主要是從古代傳說(如荷馬史詩)中去尋找依據。這與教育起源於勞動和社會的唯物論觀點完全相悖。
      第二💆🏽‍♀️💆‍♀️、教育發展的內在推動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推動它發展的力量是它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而主要的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教育的影響🦑。西方學者對此幾乎從來沒作明確的說明,至多只是對歷史的和社會的條件給以描述🖕🏻。
      第三7️⃣、教育史學的目的。教育史對教育發展無疑有指導和推動作用🧑🏻‍🚀。而西方教育史學的目的不是沒有階級性的。卡伯雷認為,美國自由,民主製度的穩定⚛️🦝,在於提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製度,而他的教育史觀👲🏿,如前所述,完全是出於這種目的🤦🏻‍♂️。
      如何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來評論西方教育史學👩🏻‍🦼‍➡️,並非舉手之勞👊🏼。要嚴肅認真地看待它並取其精華🧣,這還待我們的努力。要做好這一工作,有二個原則必須堅持;(1)對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著作、方法、這一學科的發展及其對教育的影響🛥,要用歷史唯物論觀點加以分析,作出恰當的評定。(2)把握西方教育史學發展的總趨勢,將各階段的教育史加以認真比較,從中摸索🙍🏿‍♂️,認識和掌握一定的科學規律,以指導我們對外國教育史的研究。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07-09-17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