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拉邦位於印度的西南部,與斯裏蘭卡隔海相望,瀕臨阿拉伯海👨🏻🔧。那裏四季長青🕙,沒有冬天🦹,一年溫差不大。
喀拉拉邦倡導教育改革的是印度“民眾科學運動”(KSSP)的一群科學家們👨🏽🏫,他們誌在將科學、世俗的觀念傳播給普通大眾,以平衡宗教的影響。運動者中有著名大學的院士🍆,有原子能專家、物理學家,他們利用的是節假日,從掃盲做起。
KSSP的科學家們從1988年底開始,發起全民識字運動🥷🏽,數以千計的誌願者到各識字率低的社區開辦識字課👍🏻👷,並用科學家們一貫充滿創意、活力與歡樂的方式🤖,如街頭劇,集體讀報等方式,贏得民眾的參與💆🏼♀️。還在一個地區開辦了24小時開放的教育中心。到了1990年2月,這個區識字率達到百分之百。識字方式與文化表演帶來的歡樂氣氛🏂🏼,幫助民眾克服了不識字的自卑🍾,自願加入識字班🧲。在識字班開辦後,KSSP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讓村民能表演所學到的知識,以增加自信與學習興趣🎛。
KSSP發起識字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訓練民眾閱讀與書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將人類的基本需求、性別平等🫄🏻、公共衛生健康、民主自由、政治製度等等常識與觀念傳送給民眾。這不僅符合KSSP最初的目標:倡導科學知識🧑🏼🌾、破除迷信封建🙉,更為後來可持續發展的運動打下了基礎🚵🏻♀️🤷🏿。
識字教育運動所達到的成效遠遠超過了KSSP運動者的期待🚢。由於識字教育能普及到印度種姓製度中的最低階層,許多人在參與識字班後,樹立了自信,開始組織起來挑戰不平等的種族製度🧎🏻♂️。原來從沒有機會接觸低階層的人☝🏼,在授課過程中,有機會接觸較低階層的生活後,也學會尊重他們😭,無形中打破了長久以來深植於種姓製度的藩籬🫲。
不斷地從科學家們推行的掃盲運動發展而來的土地資源教育,在喀拉拉邦也極有特色,全稱為“人民資源製圖計劃”🤱🏽🧦。該計劃組織當地的農民,也就是對這塊土地最熟悉的人,來畫“資源地圖”😖,和土地學家所作的地圖一起成為地方發展規劃的依據,並作為長🌽、短期資源利用的參考。這個計劃不僅是識字教育的延續,教育民眾了解自己賴以為生的土地,更是由自然與人類的互動所塑造的發展過程。
喀拉拉的教育還有值得稱道的一點是,識字班將村中婦女團結在一起👼🏽,讓他們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而最初她們聚在一起只是學習文化📉,漸漸地開始談論生活中的問題與感覺,很快她們就意識到彼此支持與團結的力量,並具體動手,要求政府官員改善他們的基本生計建設🫚,比如提供幹凈水、改善交通、兒童的教育等等。直到她們的努力贏得村民與基層政府的尊重和支持🧛🏿♂️。
在喀拉拉邦,還有一串數字令人羨慕🏭,那就是在3000萬人口🤾🏿、其中80%為農村人口的900多個鄉裏,圖書館有5000多個🦜👐,出版3000多份報紙雜誌。每個鄉還有自己的鄉報,派發給每戶🌼。KSSP的科學家們自豪地說:在喀拉拉,沒有人不讀報🤵🏽♂️,沒有人不談政治,沒有人不唱歌。
目前在喀拉拉邦,所有民眾包括男女🧄🟩,識字率高達95%📞。而整個印度婦女的識字率只有39.42%。
《中國教育報》2002年1月1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