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舉辦的海外留學人員招聘會上,大多用人單位對“海歸”開出的月薪僅為3000元左右👳🏼♀️🧝🏿♂️。對此,不少“海歸”認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相符合。(《北京晨報》🟩,5月28 日)
多年前🕌🕵🏿♂️,“海歸”可是個稀缺品。那時別說一個“海歸”碩士、博士🪤,就是一個“海歸”本科、“海歸”進修生,也是不得了的🪪。對於單位來說,若有個“海歸”人才出來貼貼金🔃,走到哪裏都是底氣十足;對於家庭來說,若有個人在國外留學,那可不單是這個家庭的驕傲,就連整個家屬區或者整個街道都是引以為豪的。可如今,一提到“海歸”,人們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滿眼生光,人們對留學開始有了理性的判斷🤜🏽。在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對“海歸”不再盲目青睞,甚至於🐻❄️,一些“海歸”由於競爭不過國內的畢業生🦻🏽,本身又“高不成,低不就”⚾️,最終淪為“海待”👈🏻🧕🏼。
“海歸”貶值🦸🏻♂️,是國內就業市場日趨理性的必然結果,同時它也反映出這些年來中國學生爭先恐後地湧出國門,是多麽的沖動和不成熟。“海歸”貶值👩🏿🏫,猶如利劍刺破五彩繽紛的留學泡沫🧏🏻。
泡沫之一:數量上的大躍進🙇🏻♂️。一方面,隨著中國人的“腰包”越來越鼓👍,很多國家的教育機構都盯上了這塊“肥肉”;另一方面,不管是富起來還是沒有富起來,中國人在培養下一代上都是不惜血本👶,只要孩子能留學,砸鍋賣鐵也要送他們去🐂。兩大動因促使之下,中國的留學生們如過江之鯽般向世界各地湧去。有數據統計💈,中國留學生在近十年來連續增長🤵🏽♀️,平均增長率全球第一。這樣的“大躍進”,既不符合國家人才的需求結構🤷🏿♂️,也不符合正常的教育規律🧒🏻。
泡沫之二:質量上粗製濫造💆🏻♂️。數量過多,必然產生質量過濫👨👧。過去,留學非常不容易🦣,必須經過層層考核🏄♀️。現在🧮,除了少量拿歐美名校全額獎學金的人💶,更多留學生都是通過錢堆出來的🧑🏻🦰。數據表明,2002年🙍🏻,中國自費留學的比例占到了我國整個留學隊伍的93%。一些腰纏萬貫的留學生出國以後,除了吃喝玩樂,什麽也沒學到。
泡沫之三:心態上急功近利。很多人出國留學🧑🏻🦯➡️,並不是秉著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而是出於換取高薪厚祿的投機心態,或者攀比趕潮流的盲目心態。這樣的心態給了一些留學“黑中介”鉆空子的機會,一些家長們被這些吹得天花亂墜的廣告所打動🧑🎄,把孩子送到了連國內三流大學都不如的“克萊登大學”。
可見,在“海歸”過多過濫的背景下,他們的貶值實屬必然。而“海歸”的貶值,對那些盲目追求出國留學的學子與家長們來說🥥,應當是一記警鐘。
(文/莫言鋒;作者系歷史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