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耶魯大學百人訪華團在北京大學進行交流。王天天攝
5月19日上午,應胡錦濤主席邀請來華訪問的美國耶魯大學百人代表團,來到北京八達嶺長城腳下🕵🏿🙅。剛剛過檢票口,100名師生就分散成幾個小組,融入長城上的人海之中。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比年輕學生更早登上最高的一處烽火臺,站在那裏🚣🏿♀️👸🏽,可以清晰地看到對面山上的巨型奧運標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One World One Dream)。雖然已是第九次來到中國,萊文校長還是買了十二生肖布製掛件等紀念品。下坡時,他和夫人簡手拉著手,步伐比學生們還要快。萊文校長說❓:“對於耶魯師生來說,這是一個認識中國的絕好機會🙋🏿♀️。”
登上長城就像穿越時光隧道
剛到長城腳下⚒,耶魯大學生物醫學系的譚雅就花了5元人民幣買了一頂八角軍帽戴在頭上,然後趕緊跑到隊伍的前面向同學“炫耀”。從長城上下來後,譚雅若有所思地說:“站在長城上,就像穿越時光隧道一樣,仿佛能看到古老的中國⏮。”
在長城腳下的詹天佑紀念館🙏,醫學院的詹姆斯第一次了解到這位耶魯校友從幼年留美🟧,到回國投身鐵路建設成為“中國鐵路之父”的一生👷🏽♀️🏕。詹姆斯說:“沒想到在100年前詹天佑就能夠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學習🧚🏿♀️。他是個偉大的人📚,我們為他感到驕傲👩🏿💼。”韓裔學生劉贊美則說:“當我知道詹天佑100年前留學耶魯的故事時,我有一種強烈的親近感。雖然相隔百年,我卻能在精神上理解他👮🏻♀️。”
沒見過這麽好的奧運場館
在奧運會主場館“鳥巢”前👲🏽,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合影。耶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米歇爾指著前方正在施工中的建築👳🏼♀️,向萊文校長和簡介紹起“鳥巢”的建築風格和結構。
“這是我見過的所有體育館中最令人驚奇的一個,近40年都沒有這麽好的奧運主場館了!”讓米歇爾有些遺憾的是,她多次聽說遊泳中心“水立方”的燈光效果在晚上看起來非常棒🚖,但晚上她就要趕到西安💊,“真希望以後還有機會來看看🙎🏼♂️!”
耶魯大學歷史系大二學生內德去年夏天曾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過中文,在北京的建築中💇🏽♂️,他最喜歡的是“非常現代化”的“鳥巢”。他說:“我真希望2008年能到北京參加奧運會開幕式👝🧹!”隨後😹,這個笑起來很靦腆的小夥子多次向記者打聽如何能買到開幕式的門票🧞♀️。
北京的天空比以前更藍了
“北京的天空比以前更藍了🥲!”21歲的艾利卡仰頭看著天空,像是回到故裏🛎,對家鄉的變化發出感嘆🙏🏼。
艾利卡曾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習過半年中文,最喜歡吃川菜🟫🦦、餃子和火鍋。在北京的4天中,開朗的艾利卡除了經常為同學們義務導遊之外🤴🏽,還悄悄帶著好朋友去吃正宗的中國餃子,利用晚上的自由活動時間帶上一大幫同學去三裏屯做客……“我經常覺得自己一半是美國人、一半是中國人🫕,加上北京是我最喜歡的城市,所以我特別希望讓我的同學看到北京的好地方,他們贊賞中國會讓我也感到自豪🧜🏿。”艾利卡說⚉,希望以後能找到一個跟中國相關的工作,多回中國來看看👩🏻⚖️👨🏿⚕️。
“北京的變化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20年前曾來過北京的安·庫爾曼女士說。庫爾曼是耶魯大學國際學生及學者辦公室主任,早在1987年就曾到清華大學訪問。在庫爾曼看來👊🏻,除了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迅速增長的汽車和高速公路之外,人們穿衣服的方式、精神面貌都和20年前迥異。更讓她吃驚的是北京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在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交流會上,清華學生用流利的英語回答了耶魯師生就DESE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提問🪤。
“YALE100”博客每天報道見聞
傑西卡和邁克爾是耶魯大學的大三學生,分別是校刊《耶魯日報》的文字和攝影記者。早在半個月前,傑西卡和邁克爾就共同開通了一個名為“YALE100”的博客,以便在中國之行中即時報道每天的見聞和感受。
在他們圖文並茂的博客上,邁克爾貼出了自己拍攝的故宮、京劇、長城……傑西卡則負責詳細介紹每天的所見所感❤️。她告訴記者,回國之後將在校刊上更詳細地介紹此次中國之行,介紹中國學生的思想和看法👳🏿,讓沒有來過中國的學生也能從他們的報道中獲得收益🚲。
在此次訪華的耶魯大學百人代表團中,有85位師生從來沒有踏上過中國的土地🏔𓀗。他們在觸摸到真實的北京之時,都感受到一種和美國的“相似”——現代化的建築,熱情的市民🙆🏿♂️,友好的大學生,隨處可見的肯德基、麥當勞……研究生迪莎說:“人們應該到中國來多走走,多看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