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紀化學教育的特點
17—18世紀的化學教育是建立在中世紀化學教育發展基礎之上的,然而,隨著近代資本主義教育體系和近代化學體系的初步形成,17—18世紀化學教育發展又具有了一些新的特點⚂:
(1)從地域上看,17—18世紀的化學教育主要在經濟相對發達、特別是萌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獲得了發展。其中包括英、法、德🦐、瑞典、俄國、荷蘭🧵、美國等💻。一方面是社會物質生產的豐富為化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工商業的發展對實用知識的需求刺激了化學教育的發展。
(2)17—18世紀化學教育是與當時普通教育和科學教育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資本主義教育體系從17—18世紀開始形成,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滲透了科學知識的教育,這是區別於中世紀普通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正是隨著17—18世紀科學教育浪潮的興起而帶動了化學教育的發展,並且化學知識最初是以“自然課程”或“科學課程”的面目與其他知識混合在一起出現在課堂上的。
(3)17—18世紀科學教育內容包括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醫藥學、機械學、航海術、測量術等不同學科和知識🏷。但相比較而言,化學教育仍比同期的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醫藥學等學科的教育發展水平要低,起步也要晚,普及程度也要小。這並不是因為社會對化學教育的需求不迫切🧑🏼🏭,而是由於這個時期化學學科自身也剛剛處於形成時期,其完善程度遠不能與那些較古老的學科同日而語⛄️♝。因此✩,17—18世紀的化學教育仍常常寓於醫藥學教育之中,這是對中世紀後期化學教育形式的直接繼承🧚🏽♂️👊🏼。因為從大學專業設置來看,不僅是傳統大學☂️,即便是新建立的大學也沒超出文、法©️、神、醫四類👷🏽♀️。這樣,要想在大學裏講授或接受化學教育➛⭐️,就必須依賴醫學專業。化學教授常常是由醫學教授來兼任🥉,化學家常常是學醫出身。從藥劑師學徒開始接受化學教育在法、德等歐洲大陸國家更為突出,而英國則是自學成才走上化學研究道路的業余化學家偏多🥵。實際上,17—18世紀還未出現專門培養未來化學人才的專業、系♞、科或其他機構,從事化學研究還未成為一項謀生的職業,幾乎所有的化學家都是通過非專業化學教育途徑成長起來的🦹🏻♀️,並往往具有非化學專業的一技之長。
(4)在學校教育中,17—18世紀的化學教育主要出現在高等學校。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學科在17世紀中葉才形成,而當時的大部分化學知識是在18世紀才產生的。因此👮,這個時期初👩🚒、中等學校幾乎談不上什麽化學教育🐦⬛,最多在專科或實科中等學校有一些零散化學知識的傳授。高等學校的化學教育成為這個時期化學教育的主要基地。由於傳統的老牌大學仍以神學和古典課程為主👩🏿🏭,大學管理權主要掌握在教會特別是天主教會手中,化學教育很難在這些大學中展開📆。事實上🫰🏽,化學教育主要是在一些新建立的高校🕐、非天主教會高校🧙🏽、非教會高校或非傳統型高校中進行的。化學教育的發展與高校教育的改革休戚相關➞。化學教育通常在君主開明的國家和在世俗性較強♔、教會勢力較弱🔸🙇♀️、追求實用知識的高校裏開展得比較好🚧。
(5)中世紀以藝徒製實施化學教育的形式仍然存在,不過隨著大規模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這種教育方式就顯得過時了,取而代之的是正規的職業技術教育😩,它主要通過各種職業學會、職業講習所甚至職業學校向工人傳授必要的化學知識🖐🏿。
(6)化學教學方式除了在大堂上進行演講外,已增加了當堂進行化學實驗演示的操作🙇♀️。許多化學家則是在師徒式化學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即學生通過協助老師從事實際的化學研究工作而從中掌握很多化學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術,並培養化學研究能力。
(7)17—18世紀推動化學知識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借助於各種化學教科書、著作和刊物,特別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化學教育史上的經典教科書與講義✊🏽。許多化學家正是在青少年時期通過閱讀這些化學書籍而對化學發生興趣,有些化學家則完全是依靠自學化學書籍和自己照書本做實驗來掌握化學知識與實驗技巧🗿🕐。事實上🏂🏽,由於當時學校化學教育很不規範,大多數化學家必須依靠自學才能成才🏌🏼♂️,這主要借助於當時的圖書資料來達到🫧。另外,遊學也是當時一種時髦的求學方式,即求學者到全國甚至世界各地拜師訪友🥷🏻🤷🏿,增進最新化學知識的掌握。這種求學方式也促進了留學製度的形成🙋🏼♀️。如果沒有這些自學方式,特別是沒有各種化學書刊的出版,17—18世紀化學家的人數也許會大為減少🚍🦫。17—18世紀幾乎各種正規學會都辦有自己的刊物,而第一份專門的化學刊物是1778年由德國人克瑞爾(L.von Crell,1744—1816)創辦的《化學雜誌》🏃➡️,第一份專門的法文化學刊物是1789年由拉瓦錫🛎、德·莫沃🚴🏽♀️、蒙日👨🏽🔧、貝托雷和阿德特(P.A.Adet🚴🏿♂️,1763—1832)印行的《化學年鑒》▶️,它至今仍在出版🧑🦱。
(8)17—18世紀的各種學會,包括國家科學院在內對化學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這種形式幾乎在所有開展化學教育的國家中都存在🙅🏿♀️。各種學會一方面是包括化學家在內的科學家自己的科學組織,在這裏可以進行集會、討論、交流🍵、研究和維護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化學家通過學會利用演講等形式向廣大青年和平民百姓普及化學知識。有的學會甚至還開辦學校,招收學生,這正是俄國科學院不同於其他國家科學院的一大特點👨🎤🦘。
(9)在開展化學教育為數不多的國家中,發展水平並不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檔次🫵🏻。第一,英、法、德三國開展化學教育最發達🐁👐🏻。近代化學的確立主要得益於這三個國家化學家的卓越貢獻,同時這三個國家的普通教育也代表了17—18世紀的最高水準👴🏿。其中又以法國化學教育發展相對較完善和齊整🧑🦲,特別是在18世紀最後10年,它的高等化學教育課程已趨近近代結構🐙☂️。法國的化學教育影響了英、德兩國化學教育的發展。英國化學教育在18世紀中葉曾處於領先地位,德國化學教育則後來居上🧿🪼,特別是大學改革運動💯,為化學全面進入高校打開了方便之門🆗。第二👨,瑞典化學教育水平處於第二個檔次。瑞典化學教育主要是從18世紀開始起步的,但到了18世紀末時,它已與英🪳、法🥥🧝🏿♀️、德化學教育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第三,其他國家的化學教育水平則屬第三檔次。它們在17—18世紀主要處於借鑒和學習別國的化學教育階段,化學這門學科才剛剛開始在這些國家尋找到生長的土壤,像美國,幾乎完全是在為近代化學教育的產生做各種準備👨🏼🔧。
(10)17—18世紀化學教育發展最有意義的一個方面也許是它的教育內容的變化🍰,特別是在化學理論方面。波義耳的元素定義使化學教育內容具有了近代科學的意義,燃素說的提出⤴️,徹底結束了煉金術理論在化學教育中的統治地位,燃燒氧化學說的出現使化學教育具有了真正的科學理論內容,它是近代化學教育體系形成的關鍵一步🦒。燃素說的化學教育使化學家頭腳倒置地看待化學世界,取而代之的燃燒氧化說的化學教育才使新一代化學家正確認識化學世界。正是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以燃燒氧化學說為中心內容的化學教育體系,才順利迎來了19世紀的化學發展。
總之🧑🔬,17—18世紀的化學教育確實呈現出不同於中世紀化學教育的許多特點,它開了近代化學教育發展的先河,為19世紀化學教育全面而系統的發展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礎🧜🏼♂️。然而🧆,17—18世紀的化學教育畢竟僅僅是近代化學教育的起步階段,無論是化學教育的形式💝、規模、管理、體製,還是教學條件🦂、課程、教材、實驗建設等方面,其水平都不高,一切都顯得很簡單🧜🏿、粗糙,遠不能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近代化學教育體系的最終形成要到19世紀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