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蘭是印度理工學院的新生👩🏼⚖️。她來自印度經濟較為落後的拉賈斯坦邦。正是由於印度全國幾乎免費的高等教育體製🪗🏌🏼,才使她能夠離開貧困地區,來到首都新德裏實現大學夢🧑🏿🎨。
采取低廉的教育收費製度、讓窮人富人都能上得起學是印度政府為促進教育公平而做出的重要決策之一。姬蘭告訴記者,新德裏大部分大學的學費維持在180盧比(約合人民幣40塊錢)🤸🏼♂️。上大學對窮人來說📦,是進城的“門票”和福利🧚🏻。姬蘭和妹妹就是靠進大學而在生活費用高的大城市站住腳的。比如,新德裏的房租非常高🧎♀️,但她住的校園宿舍一個月交40盧比就行了。
在新德裏,像姬蘭這樣的農村孩子非常常見🐥。他們依靠自己的勤奮走進了大學校園🧑🏿🏫💪🏼,而教育費用補貼則基本上由政府承擔了下來🧜🏽♂️。事實上🈵,也有一些人認為大學收費不能如此低廉,必須提高學費,但是立刻遭到印度選民的強烈反對,最終沒能實行。印度教育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政府還將積極動員跨國公司和當地優秀企業在院校裏提供獎學金,進而維持最低限度的教育收費體系。
印度在義務教育中的資源分配同樣頗費苦心。在首都新德裏,學生在接受十年製免費義務教育時全部被要求就近入學,跨區擇校的事情幾乎很少發生🕵🏿♀️。正是出於這種近乎苛刻的限製,許多富人家的孩子為了不想就近入學就只能被迫去選擇私立學校。另一方面🤴🏻,政府的收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鼓勵窮人家的孩子上學讀書。小學生每年在只交140盧比左右“政府福利基金”的同時,會以政府補貼的形式免費得到一頓午餐、三套校服和全新教材,這種“誘惑”促使許多居住在貧民窟的孩子都願意去讀書。
從2006年起,印度政府又開始為確保低種姓群體獲得平等的教育資源而做出努力。由於種種原因🌃🌇,落後地區的學生在參加高校入學考試時無法與其他地區平等競爭,對此教育部宣布將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
“種姓配額”在印度掀起軒然大波😘💏,許多高種姓學生將此視為“逆向歧視”。以全印醫學院為首的高種姓學生還進行了半個多月的示威抗議行動🌘,但這一旨在將教育資源向弱勢階層傾斜、保障教育公平的政策依然堅持了下來。(記者 陳繼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