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對國際學校來說是比較特殊的一年。此前🧚🏿♂️,國際學校已經顯露出了一些變革趨勢🍓,主要表現在課程的重構等方面👦🏻。2021年,這種趨勢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顯得更加深入全面➔🤏🏿,影響也更為深遠👼🏻。
2021年5月,修訂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頒布👩🏼🚒,明確要求堅持教育公益性🏊🏿♂️,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以及外方為實際控製人的社會組織不得舉辦👴👱🏽♂️、參與舉辦或者實際控製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實施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不得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學校,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國有企業、公辦教育資源舉辦或者參與舉辦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不得與利益關聯方進行交易。這對於基礎教育學段各式各樣具有不同基因但都有國際色彩的民辦國際學校而言🤦🏿♀️,無疑是重要的政策信號。事實上🪗,這類學校占據了中國國際學校市場相當一部分份額🌚。在政策影響下🤞🏿,義務教育階段的國際學校必須回歸辦學初心,謹防資本的過度影響。法律政策的修訂,消除了資本帶來的教育泡沫,恰恰為真正想辦教育、辦好教育的辦學者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於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的《關於規範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對民辦國際學校辦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了規範。實際上🏇🏿,中國的國際學校經歷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市場趨於飽和。家長日益理性的教育認知和市場發展的周期性波動規律倒逼國際學校褪去浮華,直面辦學內在邏輯中的真實挑戰。而政策的出臺加速了這一進程,對當前中國國際學校的整體發展格局產生了深刻又深遠的影響。
在辦學日益規範的背景下𓀐,國際學校如何確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顯得重要又緊迫。
高質量的國際學校不僅嚴格遵守國家規範、落實國家政策,而且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努力探索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現代化的中國道路。因此🉑,面向未來,國際學校要在規範的基礎上理順發展思路🕵🏼♀️🧚🏽,一方面不只關註課程認證🔼、外教等外在的硬指標體系,更全面回歸育人這一學校教育的本質;另一方面加強與公辦學校交流合作,打通“雙軌”🦹♀️,共同為構建中國特色國際課程體系以及中國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助力🤑。
此外,國際學校還要主動回應中國在發展進程中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問題,培養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能夠承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責任並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時代新人🛩👨🏽🦲,這恰恰是未來國際學校大有可為的空間🫔。
作者:滕珺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 (環球周刊國際學校項目組)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13日 第06版 版名:環球周刊 選自題為“二〇二一國際學校年度發展觀察報告”節選